山东省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 田 雨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德中学 张景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与文化意识。由此,在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关键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的课程目标应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由此,教师应当主动探索契合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推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具体目标。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其核心素养关系着学生数学能力、数学认知及数学文化能力的综合发展。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认识、探究世界的方法,能基于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能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依赖数学课堂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其中数学知识是基础,数学思维是关键,数学方法和技能应用是最终目标。
依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摆脱应试化的传统思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以此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包含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些内容与方法都是他们有效把握数学学科的重要元素,他们要在课堂上予以体验,才能有效掌握。由此,教师应当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最终提升数学素养。
兴趣是最有效的驱动力。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课程理论性很强,涉及诸多的定理、公式、概念等,学生需要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良好的内驱力,推动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索。所以要想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就需要从兴趣着手,用趣味的方式提升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趣味化的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促进高效学习。
以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认识三角形”教学为例,三角形是基本的平面图形,其边和角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就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如果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地学习教材,那么就很难拓宽数学视野,久而久之也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这个关系,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教师提问:“我有两根木棒,一根5cm,一根8cm,那么你再拿来一根多长的木棒,就可以组成三角形啦?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转换角度,从参与者的角度尝试思考和探索,有的学生会认为随便多长的都行,还有的学生则会尝试画一画或者做一做,用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由此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体验数学趣味。
数学知识是数学素养发展的根本,只有真正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才能实现运用和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相较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知识难度有所增加,更加具有抽象性,学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就更加无法运用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场景或画面,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理解数学原理,由此就能促进他们形成形象思维,促进对知识的有效理解。
以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轴对称现象”为例,轴对称是数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甚至在艺术领域也非常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轴对称呢?轴对称图形有怎样的性质呢?在现实生活中,轴对称又是怎样应用的呢?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学生。有的学生空间抽象能力较弱,就很难理解这种空间概念的相关原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不同图形的轴对称,体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例如,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圆形等,用动态图案标注出它们的对称轴,并用虚化的方式展示沿对称轴折叠后的图样,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对称的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以真实生活中的事物为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剪纸、工艺品、楼宇等实物,并尝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对图形对称的理解,在电子白板上绘制出这些真实事物图片的对称轴等。通过这样直观的形象和直接的参与体验,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由此就能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发展的学科,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都能成为助力数学素养发展的元素。但是思维的发展绝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要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来推进。合作探究模式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交流沟通与探索中产生深刻的、批判性思维,以不断发展数学探究技能。
以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 “分式的乘除法”为例,分式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代数知识,学生要通过学习分式的计算来了解分式的各种性质,以便更好地运用分式解决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分式性质的讲解是非常晦涩的,只有通过他们自己探索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挑战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构建数学思维。例如,教师给出这样的任务:“对于,小明是这样计算的:。你觉得他计算得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就会有两个观点,一是小明是正确的,二是这种计算是错误的。基于此,学生就会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以找到佐证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时还能进一步分析计算过程,结合分式的计算过程来进行理解,继而学生就能发现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实践是数学学科的最终目标,《新课标》也强调数学学科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真实问题为载体。由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加强实践应用环节的推进,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提升数学技能,发展科学思维,并且实现创新,更好地融入生活。
以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为例,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而数学中的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数据的趋势或结果,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那么到底怎样利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呢?教师可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应用,用真实的生活问题来推动学习。例如,在一次数学测试后,教师想要分析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以制订改进措施,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应用统计图协助分析,学生收集学习数据、整理制作成表格,并尝试绘制统计图,随后给出教师分析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实践应用的主体,他们会从宏观角度来看待学习状况,既能强化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不断促进他们反思总结,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必然趋势,而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其培养周期也是很漫长的,需要教师的有效推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学科,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其他综合素养,就需要教师真正发掘出学生的需求和潜力,用有效的方式来予以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利用趣味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借助信息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利用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鼓励他们发展深度思维,重视实践应用,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等层面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