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岩岩,孟子恒,刘学忠
(1.枣庄市市中区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山东 枣庄 277100;2.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3.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山东省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1],深入分析苹果生产效益的影响因素,对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7]。目前关于该省苹果生产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理论研究[7~16],缺少实证数据的量化研究[17,18]。基于此,2022 年3 月对山东省苹果主产区进行实地调研,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生产成本、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和市场因素对山东省苹果效益的影响,旨为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2022 年3 月组织调研组赴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临沂和滨州地区随机抽取5 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86 份,有效率为96.5%。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苹果生产情况和市场环境等。
采用Stata 15.0 软件中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19,20]。设定苹果生产效益(Y)为被解释变量,化肥农药投入(X1)、劳动力投入(X2)、土地投入(X3)、机械投入(X4)、种苗投入(X5)、销售渠道(X6)、价格变动(X7)、是否加入合作社(X8)和政府支持(X9)为核心解释变量,户主年龄(X10)、文化程度(X11)、外出务工(X12)、从业年限(X13)为控制变量(表1),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式中,Y为苹果生产效益(万元),α为截距,ε为随机扰动项,β1~β9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γ10~γ13为控制变量的系数。
被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 岁,占比为62.96%,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占比为89.64%,外出务工人员占比为56.48%,大多数被访者的从业年限>5 a(表2)。调研数据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符,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与现实意义。
表2 被访者基本情况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e
2.2.1 核心解释变量对苹果生产效益的影响
2.2.1.1 内部因素分析。化肥农药投入(X1)、劳动力投入(X2)、土地面积投入(X3)、机械投入(X4)和种苗投入(X5)是影响总收益的内部因素,其作为自变量、苹果生产效益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模型(1),通过了F检验,模型(1) 具有现实意义(表3)。X5负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X1~X4正向显著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化肥农药每增加1(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 或土地面积投入每增加1 或机械投入每增加1),苹果生产效益增加0.286(0.256、0.330、0.079)。
表3 最小二乘法和稳健标准误差估计结果Table 3 Least squares method and robust standard error estimation results
2.2.1.2 外部因素分析。将销售渠道(X6)、价格变动程度(X7)、是否加入合作社(X8)和是否获得政府支持(X9)是影响苹果生产效益的外部因素,其作为自变量、苹果生产效益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模型(2),F=53.681,P=0.000,通过了F检验,模型(2)具有现实意义(表3)。X6~X9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其中X6和X7在001 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销售渠道每增加1(价格每提高1),苹果生产效益增加0.357(0.257)。
2.2.2 控制变量对苹果生产效益的影响 在模型(1)、模型(2)中,是否外出打工(X12)负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文化程度(X11)和从业年限(X13)在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文化程度越高、从业年限越长,越利于提高苹果生产效益。
基于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临沂和滨州地区386 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生产成本、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和市场因素对苹果效益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核心解释变量中,种苗投入(X5)负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化肥农药投入(X1)、劳动力投入(X2)、土地面积投入(X3)、机械投入(X4)、将销售渠道(X6)和价格变动程度(X7)显著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化肥农药每增加1(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土地面积投入每增加1、机械投入每增加1),苹果生产效益增加0.286(0.256、0.330、0.079);销售渠道每增加1(价格每提高1),苹果生产效益增加0.357(0.257)。(2)控制变量中,是否外出打工(X12)负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文化程度(X11)、从业年限(X13)在0.1 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文化程度越高、从业年限越长,越利于提高苹果生产效益。
综上所述,提出政府部分应积极推行绿色有机种植[21~25]、拓展销售渠道、构建稳定市场价格机制[26,27],合作社、小农户要适度扩大规模、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对策建议[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