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只可以借助动画化后在线传播的途径实现保护,还可以借此跟进形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信息的转化从而推动国产动画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业与动画的艺术形式具有适配性,且可以作为或者设计为动画角色,从而进行信息转化,实现在线传播,以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结果。同时中国的动画发展,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业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动画艺术形式所需的文化能力与形象能力。因此,我们要捕捉好手工艺品成为动画角色的能力,完成动画角色设计;探究非遗手工业需要动画角色化的原因,推进中国动画语言环境的塑造;挖掘动画化后的角色能力,精进动画技术,演绎好背后故事,从而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进步。
【关键词】非遗手工艺;动画角色化;中国动画学派;中国特色动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5-0039-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相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其中手工业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我国,非遗是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是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物和场所。非遗是文化多样性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元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最宝贵的公共资源,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和人类历史的美丽。中国动画百年以来,中国动画学派的话题已经提上正轨,我国的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能够推进动画语言中国化的强劲动力。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线化的传播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路径。动画作为一种在线化传播的信息转化基础,势必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其中动画角色化就是一个非遗手工业动画化的途径。然而,如何动画角色化,为什么选择非遗手工业动画角色化,动画角色化后通过什么技术实现动画角色的哪些能力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接下来的内容将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来展开。
一、“立起来”:手工艺品动画角色设计
(一)手工艺品成为动画角色的能力
对于手工业制品我们所具有的符号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比如手工艺品的造型、纹理等内容都是肉眼可见的符号,所以手工艺品具有符号性。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1]。在诸多的符号性中也有着其中几个非常典型的共性如:抽象的造型、不同材质的纹理感以及手工制作有着工业制作所没有的“拙气”。手工业制品的抽象造型是手工业制品的存在形式,也是它们的象征之一。另一个象征则是制作材料的纹理感。手工业制品的“拙气”是一种非工业的偶然的特征,是人们口中的“手工艺质感”,和“精巧”辩证地存在于每一个手工艺品当中,这也是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所在。符号的提取是手工艺品得以传承的关键,是角色化进程的基础。
(二)手工艺品动画角色化的设计思路
对于手工艺品进行角色设计我们有很多的创制思路,其中有一些手工艺品的造型是可以直接作为角色进行表演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改编;而另一些手工艺品并不具备完整的表演器官和表情器官,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进行提取符号并进行再设计来达到表演的目的。
再设计的手法大体归结为以下幾个:
其一是用拟人或者拟兽的设计手段来进行设计的运用尝试,比如将青花瓷拟人,或者将榫卯做成小狗状的拟兽化处理。拟人化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其人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等属性,使之具有和人类相似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拟兽的设计手段也是如此。这种处理办法已经非常多地投入到不同产业内的内容当中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了。2017年,《国家宝藏》中所呈现的二十七件国宝也变成了二十七个漫画形象,将在博物馆里华美大气震撼、给人以历史感和沧桑感的文物进行拟人化,并赋予其性格,用更加贴近年轻气息的方式,展现出了文物另外一面的美。随后引发了一系列“文物拟人化”热潮,越来越多的画手深受其影响创作出更多的文物拟人形象,也逐渐衍生出了各种文物拟人化后的衍生形式。所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也能够设计手工艺品的动画角色以此来达到表演的能力。
其二就是符号的组合运用。图1是GGAC(全称Global Game Art Contest,一个全球性的游戏美术概念大赛)的一组插图,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是几种不同的中国元素进行同构,从而设计出来的概念角色。设计想法十分新颖,执行力也很强,为角色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要直接作为动画角色应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抽象处理,提取符号并加以设计。但是如果只是符号的拼接会丢失手工艺品本身的活性,在进行拼接的时候也要多思考合理性、实用性、设计美感以及文物背后的意象,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二、“动起来”:
非遗手工业的动画角色化的原因
中央美术学院的黄汇钟教授在中国“动画百年”的圆桌会议里提到了“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推进剂,但是中国动画的发展也不应该把重点完全放在技术的推进及名词的更替”。这些年以来,新的创作群体也并不是完全推崇美国和日本的动画,民族化语言的陌生与误解的问题、民族化语言当下的视听与叙事艺术的转化成为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动画学派”能够构建理论,动画人们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对中国动画电影的“从高原走向高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一味地固守传统视觉元素,适当地和国外的艺术形式或者已经成型的工业流程相结合也是一些不错的路径。因为符号互动理论能让我们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读懂这些视觉元素的意义,但是这种方式在别的语境下并不完全可行,甚至很难引起他们的共情。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打开国际市场,和外国的一些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必要趋势。
非遗手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支,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推进中国动画语言环境的塑造,也有着比起其他的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动画角色化条件,而且很多手工业的制作方法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动画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无论是为了非遗手工业的保护提供一个非常独特而又丰富的留存路径,还是进行文化融合进行跨文化传播,或者是推进中国特色动画语境的成长,都要选择非遗手工业角色化。
三、“活起来”:动画角色化后的能力
(一)动画角色表演的形式
动画化的表演有很多种形式和规则,例如迪士尼的动画十二法则(迪士尼的一套动画表演规则)。也有很多非遗手工艺作品本身也有表演能力,动画作品也可以利用它本身的表演进行演绎,例如葫芦兄弟系列的皮影表演形式和动作,无论是表演的节奏还是形变都是很突出的形式上的融合。
(二)不同技术中非遗手工动画角色的可能性空间
定格动画可能是最贴近手工制作的动画艺术形式,很多实验动画都是以定格动画来进行实践的。但是由于制作周期长,内容驳杂,以及后期工作繁重,定格动画几乎不会被选作为商业动画片的制作形式。但是最近新的技术带给了定格动画新的契机,让定格动画片的制作工期大幅缩短,如运动捕捉(Motion Capture)、表情驱动(Facial Expression Capture)等数字视觉技术。
再比如最近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绘画技术的兴起让定格动画的制作工程量能够大大地减少。“作品效果虽然尚不够完美,却也相当好。”刘书亮老师在《论AI绘画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影响》中是这样说的[2]。随着AI技术的研发,通过AI绘画对自动补帧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成本,来进行动画的制作,也能够大量减少定格动画这种人工和时间成本很高的动画形式的拍摄周期,甚至是二维三维的动画的中期制作的周期,还能够提高画面衔接的精密度。
三维技术进步通过贴图和渲染以及骨骼绑定技术也可以更好地完成纹理的模仿以及造型的重塑,它的建模技术也可以很好地还原手工艺品的抽象造型。同时三维动画也成了商业动画的主要形态。但是三维动画有必要强调美术样式的问题。三维动画短片《Two Snails Set Off》的导演是来自匈牙利的Jean-Pierre Jeunet和Romain Segaud二人,这部动画让许多不同的“动物们”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于两只蜗牛的故事。这部短片中所有的角色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由枯叶蜂巢果实等组成的(如图2),独具风格的同时又与故事的主题产生了呼应,既映照了枯叶的葬礼,也向我们暗示了生命的真谛,同时给观者以充分的视觉享受。我们的非遗手工业当中有很多内容也都是天然的材料进行拼接从而制作而成的,比如北京的毛猴(如图3),就是由蝉蜕和玉兰花心黏合而成的手工艺品,《Two Snails Set Off》的实验动画给予了毛猴由一个静态的手工艺品,通过三维建模的手段蜕变成动画角色进行表演的可能性。
二维动画是动画中最为典型的技术形式,也是最应和动画的图形叙事特征的动画形式。如清华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万华镜》展示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不同风貌,并一时间风靡了国内外的互联网。其在内容上既具备了平面构成中的线性构成和色彩构成(如图4),同时对篆书汉字进行了变形处理(如图5),将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进行了平面化处理。画面 中展示了民族,却并不只展示了民族,体现文化融合再输出的一个完整过程。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画面语言来塑造一些杂糅性较强的动画角色和较为抽象的动画故事,同时塑造虚幻和古朴的氛围感。
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是现在动画创作的一个大的趋势,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氛围等不同的画面影像,比如在二维动画掺杂“三渲二”(即三维技术渲染二维效果)的元件,二维和三维技术与实拍技术相结合等。这种做法在很多的实验短片甚至商业片中已经投入使用很久了。
传统二维与实拍相结合的模式構成画面实验动画短片《You Gotta Believe》,这部动画短片的导演是Nina Paley,并使用了由The Pointer Sisters在1976年演唱的同名音乐。通过现代动画技术给精致细腻的实拍图片赋予运动的美,使观众在镜头不断地变换间,感受着中间老人对周围偶像的厌倦与漠视。其中运用了二维动画中的元件动画(又称剪纸动画),以及实拍的雕塑图片,并进行变形、复制等处理。我国的雕塑、刺绣等类似形式的非遗手工艺品数不胜数,不只是这种技术形式,这种表演的形式也是相当可行的。
传统二维动画和实拍的另一种结合是类似《功夫兔与菜包狗》的形式,实拍场景下的动画角色进行表演。这种技术形式这些年也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中投入了多种应用,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了。
(三)作为动画角色演绎故事
动画一词“animation”的词根“anima”本身就是“生命”的含义,非遗手工艺的故事动画化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动画的表演形式、叙事方式,对非遗手工艺的故事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就像玩具总动员一样,手工艺品们也可以和创作者们进行沟通交流表演,这种画龙点睛的二次创造,给手工艺品们带来的也将是二次生命。 “动画的本体语言是在图形叙事过程中发生与发展的,任何一个动态表现都基于表达意思的动机,动机的前因后果就是故事。”[3]每一个非遗手工业诞生的故事都为动画角色提供了动机。
非遗手工艺背后的不同而生动的故事能够得以复现。例如毛猴就有着生动的故事背景。相传在道光年间某日,北京骡马市大街的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中,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账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晚上,他在摆弄药材时意外发现蝉蜕的形象很有特色,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手中的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以发泄心中的郁闷。之后毛猴因为生意流通而流传到社会后,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手工艺品。这个故事有着古今通用的“打工人”底色,能引起现如今高压工作下的人们的共情。动画的艺术形式能够赋予毛猴“账房先生”视角,使“账房先生”与小伙计对话,从而建设深一层的创作者与手工艺品之间的交流,从而手工艺品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这种通过背后故事,搭建生活场景,构建小伙计与毛猴的对视的主观想象与创作是遵从我国传统“感物”[4]的文艺创作理念。感物即人被外物所触碰从而引发出创作的动机,经过了艺术加工与构思,形成了文艺作品。小伙计创作毛猴是感物,我们对其进行动画角色化,也是感物;小伙计被郁闷的工作环境所感,我们为与之类似的工作环境所感。这样的创作理念下,遵循着动画的非现实性和复杂性,作品无论是故事还是角色的感染力都十分有力。
四、结语
毋庸置疑,非遗手工艺无论是成为还是作为动画角色,所具有的能力都是多元的、灵活的。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的艺术手段逐渐发展,非遗手工艺动画角色化的能力也会越来越丰富。然而,我们仍然需要通过捕捉好手工艺品成为动画角色的能力,完成动画角色设计;探究非遗手工业需要动画角色化的原因,推进中国动画语言环境的塑造;挖掘动画化后的角色能力,精进动画技术,演绎好背后故事,让非遗手工艺在动画的田野上“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才能给予非遗手工艺二次生命,也从而推动中国动画学派的理论发展,搭建中国特色动画语言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刘书亮.论AI绘画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影响[J].当代动画,2023(02):91-95.
[3]贾否.动画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辑部,编.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5]吴雪蒙.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20,34(03):77-79.
[6]吕波芳.模因视角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与设计实践——以乐清细纹刻纸为例[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0.
[7]宗传玉.数字动画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保护研究——以长沙铜官窑为例[J].包装世界,2018(08):86-88.
[8]孙中玲.动画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探究——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32-41.
作者简介:
魏子珺(2000.9-),女,满族,北京人,北京印刷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动画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