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娟
《沂蒙山》是中国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该剧以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等人民群众在国家危亡时刻,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这部歌剧是影响力较大的民族歌剧作品,其创作经过了漫长的准备工作,从一开始的组建创作团队、采风、剧本修改、音乐创作,到演绎阶段的磨合、试唱、修改、排练……用时整整两年的时间,才终于和观众见面。《沂蒙山》不仅继承了中国民族歌剧的优良基因,还保持了“大众性”的追求,将可听性、可传唱性作为创作的首要目标。可见,《沂蒙山》在民族歌剧创作上的创新突破,无疑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上一辈子》是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女主人公海棠所演唱的唱段。
民族歌剧《沂蒙山》一共有六场,场场都具有极大的戏剧张力。唱段《等上一辈子》由王晓岭、李文绪作词,栾凯作曲,是歌剧第六场中女主人公海棠在舅舅和儿子相继牺牲后,得知自己日夜思念的新婚丈夫林生英勇就义时所演唱的歌曲。
海棠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她的忧喜、成长和付出等串联着全剧的发展。在歌曲的开头,海棠捧着与林生临别之际送给他的、自己亲手缝制的鞋子,伤心欲绝,含着泪质问林生,说好的一生一世永不分离,如今却天人永隔,物是人非,整个唱段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女主人公海棠失去丈夫和儿子后悲伤却又坚强隐忍的女性形象。
民族歌剧《沂蒙山》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和其音乐创作上的创新是分不开的。作曲家在借鉴西方浪漫主义歌剧创作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合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加入了唢呐、竹笛、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的伴奏,使整部歌剧的音乐风格鲜明,又不失戏剧性和表现张力。
《等上一辈子》这个唱段为一个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见表1)。歌曲篇幅不长,却将海棠突然得知噩耗时悲痛的心情以及对林生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表1
当代艺术歌曲创作中,一般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调式:情绪内容和地方风格。本唱段是女主人公在悲痛欲绝的心情下所演唱的歌曲。作曲家以较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调式作为歌唱主旋律,而伴奏部分则是采用具有大调风格的和声织体,再配合全分解式的伴奏音型来烘托出歌曲悲伤的情绪。
其实,这就是和声民族化的一种表现,在近代,许多作曲家都为之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我国20 世纪20 年代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先生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他在歌曲创作中大胆探索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为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调风格相结合积累了早期的经验。他重视接受西方的创作经验,是我国最早一批了解和声的色彩意义及运用“调性感情”的作曲家。如他的艺术歌曲《也是微云》,最后一连串高音区主和弦的柱式在进行中,突然加进两个半拍降低三音的和弦,造成同主音大小和弦的色彩对比,突出了最后主和弦的色彩对比。此外,丁善德先生根据哈萨克民歌创作的艺术歌曲《玛依拉》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他采用较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调式作为歌唱主旋律,在伴奏声部采用明显大调风格的和声织体,再配合固定六连音式的伴奏音型来共同烘托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
同样,本唱段中也体现了和声民族化的特点。在图1 的谱例中,歌唱主旋律使用了降E 徵五声音阶,而伴奏部分则使用了降A 大调,既保留了独特质朴的民族风格,又更具艺术感染力,准确刻画了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绪,使旋律与伴奏相得益彰。
图1 谱例1
歌剧里的唱词与一般的歌词相近,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歌词。歌剧的唱词有着鲜明的人物特征、性格以及感情特征,随着剧情的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角色化特点。《等上一辈子》是女主人公得知爱人林生牺牲的噩耗后,在泣不成声的状态下演唱的歌曲。歌词本身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却能让人与海棠产生强烈的共唱。
林生啊我等你 等你把家回 我就坐在村头等等到石头开花蕾
林生啊我等你 等你把家回 我就坐在路口等等得星星也流泪
这辈子等不到 就等你到下一辈 等着我们的儿子也回来
这辈子等不到 就等你到下一辈 等着我们的儿子也回来 看着爹娘笑微微
从以上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地方。首先,出现了一个重点词汇——“等”,全曲总共出现了14 次之多,不断深化了主题;其次,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以及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我就坐在村头等 等到石头开花蕾”,将一个女子在村头苦苦等待丈夫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又用“石头开花蕾”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等待的时间之久,同时暗示了海棠深信无论多久革命都将取得胜利的决心。“等得星星也流泪”,巧妙地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星星比作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
在旋律上,A 乐段多为级进,偶有跳进,且旋律进行符合汉语的声调特点,给人一种诉说之感。其中第二乐句还使用了我国传统音乐写作中常用的“鱼咬尾”的创作手法。B 乐段随着音区整体移高,附点节奏的频繁使用以及旋律跳进增加,歌曲情绪不断发展,于第38 小节达到全曲最高潮。
本曲在歌词创作上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加之深刻而又细腻的旋律,使之既有艺术性,又有可听性,真正做到了旋律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
本曲的伴奏不仅在节奏、和声上给予歌唱支持,还巧妙地利用了写意、织体的配合等手法,展现了歌曲的背景,烘托了意境,渲染了气氛,使歌词中的情感和形象进一步体现。比如,前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左手使用了震音,右手为两个三十二分音符连续级进的九连音,紧接着是加了重音的柱式和弦且低音八度叠加级进下行,这里是全曲力度最强的部分,表现出海棠刚得知这个噩耗的心理状态。第五小节中的一个突强后的休止符加上了自由延长记号,将海棠悲伤到不能呼吸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第二部分以中强的力度开始,左手运用分解和弦的织体,托着右手的旋律徐缓地进行,表现出海棠从震惊、难以接受到逐渐接受噩耗,自然地引入了A 乐段的诉说。同时,在调性上,伴奏与主旋律相互呼应。刚开始伴奏部分使用降A 自然大调,与旋律主调降E 徵互为主属关系,接着B乐段旋律转调到了降B 清乐商调式,伴奏也配合转到了f 自然小调,最后在第37 小节完满终止于f 自然小调,尔后又补充了3 小节,在这3 小节内旋律回到了主音降E,伴奏则转调到了降E 大调,与旋律部分完美配合。
《等上一辈子》是整部歌剧中极为抒情的唱段,故事情节感人肺腑,旋律优美动听,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心理变化十分细腻。
这首作品作为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选段,咬字和吐字必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想向观众传达一个故事,倘若听不清楚演唱者的咬字和吐字,那对歌曲的演绎效果来说是大打折扣的。首先,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要注意字头的发音,特别是开头的一句“林生啊我等你”中的“林”字,咬字不宜过重,同时声音也不能散,在唱之前可以多找找“e”的发音感觉。其次,情感表达也十分重要,这首作品中要是通过突出重点的某个字来使情绪发生改变,比如第一句“林生啊我等你 等你把家回”这句中有两个“等”,在唱到第二个“等”字时要以更重的语气来演唱,“这辈子等不到 就等你到下一辈”中的“等”也要进行与前面一样的轻重处理。
气息对一首作品也是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无气不成声,尤其是在这种大旋律线条的抒情歌曲中,有良好的气息支撑能够使演唱更加完整和持久。这首作品演绎的众多版本中,王丽达老师演唱的版本气息很足,控制得也恰到好处。A 乐段的前乐句都是两小节换一口气,难点主要是对开头第一个字以及第2 乐节和第4 乐节中全音符的把控。首先,在演唱前奏的最后一个二分音符时,就要提前准备好,将喉咙吸凉,吸好气后,开头第一个字出来,小腹用力将声音在眉心处弹响。其次,在两个全音符的把控上,要注意在此之前不能将气息用掉太多,且随着旋律的下行走向,气息要随之往下叹,不然会出现声音位置挂不住、低音下不来的情况。此外,在这首作品中,还可以运用“声断气不断”来作一些“文章”,比如,在“等到石头开花蕾”和“等得星星也流泪”这两句中“石头”和“星星”都运用了附点节奏。在这两个地方的第一个字中,我们可以将附点四分音符唱成八分音符的感觉,声音断掉,但是气息保持,给人一种语气和情绪上递进的感觉。
如果说咬字、吐字以及气息的控制是演绎这首歌曲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在情感上的处理就是注入这首歌曲的灵魂。要想在情感上处理得细腻,就必须对整部歌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等上一辈子》是在女主人公听闻噩耗后悲痛欲绝的情况下演唱的。首先,A 段开头第一句歌词是“林生啊我等你 等你把家回”,在这样一种情绪下的演唱,声音不可能是毫无波澜地机械演唱,可以稍微带一些哭腔,以唱进人的心里。其次,“等到石头开花蕾”“等得星星也流泪”这两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画面。而在演绎一首作品时,画面感对于歌曲的表达也是同样重要的。
到了B 段,出现了许多同音进行,且音区更高,给人一种宣叙调的叙述感,这时候人物的心理已经从不能接受到逐渐接受,情绪从低声哽咽到激动地倾诉。在演唱这个部分时,演唱者应该用饱满的音色和更强大的气息来支撑。在全曲的最高音,也就是第38 小节处的“笑”字,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可以在演唱中使字头出来一些,处理成先强后弱,这样一来符合全曲情感的基调;二是以高音弱唱的形式来处理,给人一种仿佛远处的天空中正映着海棠心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虽喜又悲,虽笑又令人惋惜,画面感十足,甚是巧妙。
《沂蒙山》这部歌剧各个唱段旋律优美动听,在符合大众审美趋势的同时,又不失歌剧该有的艺术性,在融入民族本土音乐元素的同时又不缺乏创新性,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