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维
【摘要】本文指出新文科建设是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件,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结合新文科的中心内涵与改革理念探索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即以知识体系创新为支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輔助、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心、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积极开展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 现代汉语 课程思政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040-04
新文科建设旨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科建设,同时进行前沿理论创新,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基本课程目标是以马列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研究等工作打好基础。因此,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语言学习中,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笔者试结合新文科的中心内涵与改革理念,探索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以知识体系创新为支点支撑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
(一)融入鲜明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此即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主体性又进一步与“中国特色”密切关联。我们所理解的“中国特色”呈现在自主知识体系方面,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承袭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主体性,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文明比较中进行互鉴,在进一步了解世界的基础上丰富自身,把握中华文明的本质。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也应以开放的态度有效融入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主体性与民族性,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守正创新。例如,教师教学教材的绪论部分时,可强化学生对“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多彩的语言”的认知,让学生知道汉语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且一直处在活跃状态,是最富生命力的语言。教师教学语音部分时,可融入汉语语音的民族美质教学,强化学生规范和纯洁汉语语音的使命感,汉字音韵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我国的歌赋名篇、唐诗宋词等作品中的优美韵律、谐调平仄无不以汉字独特的语音条件为基础,教学时教师应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自觉倡导和维护汉语语音的意识。教师教学文字部分时,可挖掘汉字本体中蕴含的璀璨民族文化开展教学,如“武”字蕴含“止戈为武”的和平思想、“恕”字体现“如人之心”的换位思考等,这样教学可收到较为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教师教学词汇部分时,可融入汉语词汇折射出的独特的认识论、哲学观与丰富悠久的汉民族源流精神,以此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强化学生对自主知识体系的认知。
(二)推动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创造性转化
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令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创新之路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性转化应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开拓,现代汉语课程也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强大依托与发展背景,立足于中华优良的思辨传统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行知识创造性转化。例如,汉语语法十分独特,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有些语言现象尚未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师教学语法部分时,除培养学生按照汉语语法规律遣词造句的能力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汉语语法研究,以此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热爱科学、善于思辨的品格。又如,各种辞格是汉语艺术的集中体现,众多修辞形式共同组成祖国的语言艺术宝库,构筑出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教师在开展修辞部分的教学时,要使学生意识到汉语是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对偶、析字等修辞都是建立在汉语独有的语音、字形、语法特点之上的,着重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的能力,引导学生弘扬中国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课程的立足点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适当引入古汉语与古代文化的相关内容。现代汉语不是无根之水,只有构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连通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辅助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
(一)在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内容
跨学科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方向,亦是教育观念的重要变革,需要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无形壁垒,打造有形又无形的学科融通轨道,在对本学科进行深度研判的基础上,合理导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与知识构架,以此促进各学科的深度融通,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如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过解读文学作品、讨论历史事件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语言背后深层次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譬如在绪论部分,教师可引入历史学科的理论架构,在教学中详细讲解汉语的历史分期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汉语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其对现代汉语的认识与理解。历史分期问题向来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学生如若不能理解汉语的发展阶段问题,那么其对汉语的学习与研究则会一直游离于表面。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对汉语的历史分期大致做了如下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在此问题上,教师可以沿袭大家的研究,将语言学科与历史学科巧妙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汉语每一阶段的基本属性与特点。例如,教学由近代汉语过渡至现代汉语时期的内容(包括五四时期汉语形式意识的觉醒、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由旧形式到新形式的飞跃等),适当探讨文言与白话两种语言形式的联系与对立,剖析白话文与文言文一致的内在追求,这能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学叙事的逻辑准则,同时可以展现民族精神与语言的内在联系。
(二)合理制定跨学科评价标准
开展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应合理制定跨学科评价标准。高校应同步改革评价体系,使之能够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要求,以贯通的跨学科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德性培养。标准的制定尤为重要,以跨学科评价标准来规范教学、引导拓展,可引领学生进行统合贯通的综合性学习,以标准促教学,使现代汉语课程思政能够将现代汉语核心基础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此路径可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顺应新文科建设的大潮,彰显新文科建设的实质内涵,即在全球化的当下文科人才的培养不应陷入自我逼仄的怪圈,而应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与长远的目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例如,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中,可以考查学生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通过结合社会实践和跨学科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在师资培养中注重跨学科培训和师资协同以及建立综合评价和跨学科评价标准,可以促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这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语言人才。
三、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心促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
(一)引入中华经典文本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引入经典文本,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解读经典文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教学修辞部分时,教师可引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讲授汉语修辞独有的特点与美感。该词一韵到底,突出了诗歌的线脉和声律,同时平仄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如雨打芭蕉,体现出清脆悦耳、抑扬顿挫之美;该词具有汉语的节奏之美,全词多用四字对句,节奏短促有力、铿锵激昂;该词上片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片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又如,在课堂上引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这部作品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师在教学语音部分、词汇部分、语法部分及修辞部分时均可依托该文本开展课程思政。沈从文在该作品中所描绘的灵秀湘西风貌,所崇尚的自然人性与心灵自由,所暗含的对人生的柔情哀怜,所展现的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所体现的中国自然风情与人文底蕴,可使学生感受来自民族经典的艺术魅力。
(二)强化中华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思想百花齐放,为民族的稳步良性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有效引导,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内涵,使其通过语言学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师可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成就的认同,例如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古老文字,汉字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教师可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认同,例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汉语语法所呈现的民族性,汉语注重语序与虚词而不太注重形态变化,反映出汉族精细严谨的民族性格与处世态度,学生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利于其进一步理解汉族的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文化导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重视文化素养评价和文化创新评价,从而促进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综合人才。
四、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把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改革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年强则国家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本科毕业以后会有相当部分走上教师岗位,成为新的教师,如此循环,责任重大。因此,教师应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着意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现代汉语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奠定学生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依托现代汉语课程,培养青年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好奇心,挖掘学生的创新天赋,增强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教学词汇部分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汉语与其他国家的语言进行创新性的横向对比,以彼观己,从而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汉语。可将汉语与泰语的亲属称谓进行对比,汉泰亲属称谓的相同之处包括都是以血统和婚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系统,都拥有由核心家庭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称谓,都有按辈分分层而形成的亲属称谓等;两者的相异之处包括汉语亲属称谓覆盖庞大家族,泰语亲属称谓相对较少,汉语的父系亲属称谓和母系亲属称谓泾渭分明,泰语基本不做区分等。可见,语言深受文化影响。教师可从汉泰语亲属称谓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族文化的异同,进而助力两国的人文交流。教师也应在课堂中适当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通过贴近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教育,以及通过课堂讨论、社团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教学语音部分与修辞部分时,教师可结合当前现代汉语语音、词汇等表达不规范的现象,以规范使用现代汉语为目标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语言展演活动,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包括小品、情景剧、相声等多种语言类节目,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内驱力,进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火亦可燎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多样化,未来可在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主体性,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持续产生效用,能在传承民族语言、纯洁语言使用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的青年面对世界的复杂形势、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应明确自己于家国之重责,教师应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语言的前途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