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日娜,张曙光
(内蒙古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蒙古族手工刺绣是一种文化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它寓意着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自然祈祷、图腾崇拜、宗教和对装饰美的追求。精湛的针法、美丽无比的的图案、鲜艳的配色构成了蒙古族手工刺绣文化,并且成为了蒙古部落独特的民族标志。自古以来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刺绣应用广泛因此成为了蒙古游牧文化的核心元素——刺绣艺术,同时,蒙古族手工刺绣也为制定相关政策和保护民族传统和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刺绣艺术也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分析扎鲁特手工刺绣技术在其自然生活中的应用,考察扎鲁特刺绣技术在现时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扎鲁特刺绣技术提供保护措施和建议。
2022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有关扎鲁特旗传统文化保护展览会,最终选择了通辽市扎鲁特旗作为本研究的田野点。
扎鲁特旗地处内蒙古通辽市的西北方向,大兴安岭的南坡和科尔沁草原的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的过渡区。扎鲁特旗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传承。这里,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辽金时期重要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扎鲁特刺绣是扎鲁特旗四大文化名片之一综上所述,扎鲁特旗刺绣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可得到的可信度高,代表性强,能够真实反应出本地区统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由于扎鲁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逐渐增强,一些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导致扎鲁特传统民间工艺艺术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加强对扎鲁特旗民间刺绣这一民族瑰宝的。
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笔者深入扎鲁特旗,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调研方法如下。
观察法:通过深入参与扎鲁特旗农牧民家庭观察了解传统刺绣,在实施研究方法时,研究者主要充当观察者、倾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在得到研究对象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和拍照),当涉及到一些重大问题或需要了解某些事件的具体细节时,他们会适当地提问。
访谈法:一是对扎鲁特旗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保护策略;二是对扎鲁特旗农牧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了解该地区刺绣文化的发展历史,获取对本研究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问卷调查法:首先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材料整理出调研问卷并填写好数据表格;然后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将相关信息转化为数据表后输入计算机中统计处理。
案例研究法:即采用实地调查法来收集有关扎鲁特嘎查村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的大量真实史料,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对这些原始档案加以梳理总结。
首先,扎鲁特旗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思虑不够周全。尽管当地政府会定期举办非遗展演等活动,邀请政府其他部门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蒙古族刺绣技艺以及刺绣相关作品,但针对在校学生,尤其是高中以及中专类院校所进行的相关宣传活动较少,因此新一代的年轻人很少掌握传统的刺绣技艺。
其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投入资金较少。通过对扎鲁特旗地区2021年以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对比,教育文化与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两方面均呈现正向增长,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低,地区经济资本较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无法提供更多的专项资金,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转换率较低。
第三,对于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企业来说,其生产经营情况不佳,主要表现为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不大、品牌建设不足。
第四,对于一些从事手工艺行业的人来讲,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知识和技术能力,使得他们难以胜任该工作,导致部分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民族手工制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那些熟练掌握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承者很难维持生计,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的妇女。由于她们的思维、设计和技艺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如果刺绣技艺不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很可能会面临无人继承的问题,这将对扎鲁特旗地区的手工刺绣传承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能够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承者非常稀少,这一艺术形式面临着多重传承难题,其中一些绣制方法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此外,由于刺绣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而且市场接受度也不高,因此,许多年青妇女选择到外面打工。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去继承这门手艺。扎鲁特旗手绣师自身素质尚未完全开发,导致其保护与传承出现了严峻的危机。
面对扎鲁特旗手工刺绣这一传统技艺日渐衰退的现状,突破其固有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推动扎鲁特旗手工刺绣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新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尽管扎鲁特旗的手工刺绣具有高质量、艺术和工艺价值,以及浓厚的审美情趣,但它与现代社会的生产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刺绣技艺效率低下、生产缓慢,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大量的优质刺绣作品,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这限制了扎鲁特旗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播,也限制了其传承。
学校教育为文化传承与延续提供了最为稳定的地方与途径,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方式对于扎鲁特旗手工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2]。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当中,应该更加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为了培养中小学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我们设计了一门与美术和工艺相关的课程资源,重点教授刺绣技艺。同时,我们将融入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元素,使教学更加丰富多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必要邀请具有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来校园进行成品展览和技艺展示等活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顺时而生,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例如数码影像,AI艺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保护非物质遗产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措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可以通过文字记录、音频、视频、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2]。在对扎鲁特旗手工刺绣技艺保护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扎鲁特手工刺绣相关照片,影像,文献等实物数据来分类整理并储存,数字化转化并建立文献档案库。运用数字化技术创立扎鲁特旗手工刺绣网络博物馆等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展示了蒙古民族的起源、迁徙、定居历史以及一系列动人的民俗故事,通过这些内容,人们能够间接体验到扎鲁特旗手工刺绣的制作过程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民族文化内涵,进行高清晰的记录,储存。另一方面,借助相关机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平台,手绣扎鲁特旗能够被认为是更直接有效的免费推广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审美的自我修养[3]。艺术走进人们生活最直接的方式。近几年来,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对很多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之一便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在这个趋势下,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推出扎鲁特旗传统手工刺绣专门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师徒制”传承模式。这一举措使得更多人能够学习和欣赏到这一卓越的民族艺术成就,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美育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互联网+"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涌现出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如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等。这些行业利润可观。在找到扎鲁特旗手工刺绣与这些行业契合的关键点后,扎鲁特旗手工刺绣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成为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淡化了其曲高和寡的特性,解决刺绣技艺传承人数量减少的问题。
节庆旅游是一种借助地方独特的文化遗产,围绕特定主题组织的活动,旨在提高地方的吸引力并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节庆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者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追求日益强烈,节庆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内需的有力手段之一。“以文化为舞台,以经济为舞台”,政府期望通过举办节日旅游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4]。最为显著的节庆活动是“山杏花·杜鹃花节”,它在每年的4月至6月间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乌力格尔、版画、刺绣等非物质文化展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几年中,活动如祭敖包、篝火晚会、科尔沁民俗民歌展、美食旅游产品博览会和美食节等都有了更多的精彩展示。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里,人们通过观看各种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每年当山杏花和杜鹃花盛开时,都会吸引众多的观光客。这些游客通过参与各种节庆活动,不仅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还能体验到当地的真实生活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5]。此外,这也加强了本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和民族身份的深刻认识。因此,举办以“传承草原文化,弘扬草原精神”为主题的山杏花文化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作为游牧文化的一部分,扎鲁特旗的手工刺绣技艺应当在“山杏花·杜鹃花节”活动期间进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刺绣展示、旗袍秀、爱情坐标、乌力格尔说唱、版画家现场作画等展示[6]。在各种竞技比赛中,刺绣作品应作为获奖奖励,并为游客提供一个展示刺绣制作工艺的场地,同时将部分刺绣作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
本项研究选择扎鲁特旗的传统手工刺绣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扎鲁特旗的40个农牧民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对扎鲁特旗的手工刺绣技术的当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有助于进行不同研究间的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扎鲁特旗传统手工刺绣技艺存在传统刺绣技艺衰落、刺绣技艺的传承人数量减少、刺绣技艺与现代生产节奏脱节等问题,原因可能在于:①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科技技术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因此覆盖了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比如,缝纫机、3D打印技术等;②新一代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到位。③当地农牧民缺乏创新视角。
此外,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关于扎鲁特旗的手工刺绣技艺的描述相对较少。因为疫情的原因,调查对象主要为扎鲁特旗的40个农牧民家庭,对于扎鲁特旗手工刺绣技艺的深入访谈和口述资料的收集显然不足,这导致我们无法对扎鲁特旗手工刺绣技艺的困境和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这篇文章更倾向于从扎鲁特旗手工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进行探讨,而非从手工刺绣技艺的现代价值和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因此理论分析仍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
在对传统手工刺绣技艺进行后续相关研究时,主要应关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研究对象层面缺少科尔沁地区蒙古族手工刺绣传统技艺相关文献,希望有更多专家能够重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手工刺绣传统工艺的价值和传承状况,并提出宝贵意见;其次,重视从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开展对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保护和传承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