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潮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价值理念、历史使命和文化追求,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统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在长期的发展中,红色文化内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密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大背景下,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形态、时代境遇、价值内核的审视,是传承和创新实践红色文化资源的应有之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制度、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今天,传承红色文化更需深层次挖掘其和时代的关联,并传承本身的红色内涵[1]。
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集中体现,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是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性向教育的开放兼容性转变,更需要为红色文化穿上包涵新时代特点的新外衣,积极开展各类红色文化创新产业[2]。尤其是当下,借助数字化技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已成为其相关教育开放兼容的关键形式。例如,目前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赴红色文化基地研学、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民宿、借助红色节日发展红色革命地区等活动可在全国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民宿、节日、研学等活动,催生了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新业态,孕育出红色文化相关数字化产业。还可运用“互联网+红色理念”的新发展,将红色产业数字化,融入爱国元素与价值理念,强化红色教育功能,提升红色文化的辐射力。
“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战争活动”“革命历史遗存”等,均是红色文化资源物质样态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体物质样态,那些红色人、事、物等深刻体现出红色价值的精神内涵和主旨,对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产生着极其关键的凝聚作用。基于媒介融合理念下,红色文化资源从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变,物质样态传播静态性向视听融合性,从传统交流的单一性向多维性转变,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模式。其一,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互联网+意识形态”能够促使红色文化链接大众普及教育,拓展传统媒介传播形式[3]。通过构建短视频传播、网络虚拟展馆、红色文化网站等,一定程度上受众借助这些形式可经常性的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同时也丰富了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渠道,拉近受众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距离,提升其互动感与沉浸感。其二,红色文化传播技术化。新时代“互联网+”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媒介展示技术赋能红色革命博物馆,可实现对嵌入式体验效果的提升。例如:借助AI、5G 实时感触、VR 交互等实现视频效果和视觉感知空间的融合,营造视听效果,典型的有“线上云游故宫博物馆”,让红色文化物质化形态更“接地气”“有人气”,转变“仰视文化”为大众文化,展现新时代朝气。
红色文化深刻的彰显出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可真实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进取、革命和建设精神。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普通群众“被动式吸收”、精英知识分子“讲授式”宣传等,实现“传统式”红色文化资源建设[4]。各种网络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红色文化创新和传播提供了研究空间,促使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样态从之前向人民性转变为“上下”贯通、“横纵”交融,打破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文化篱笆”,能够提升全民红色认知。通过借助新时代发展下的网络平台,人民群众重新解读和重构红色经典,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赋予红色文化以更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不仅如此,在主动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位人民群众在融媒体背景下作为一个传播“节点”,他们“链接”了新一轮红色文化传播过程。由此可以说明,其建设样态的转变赋予了红色文化丰富的草根色彩和生活气息,“中和”了精英同草根文化的壁垒,以便在新时代之下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有新路径,内容发展更有新意。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文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国际化程度呈现出逐渐提升的趋势,但是其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和形式出现极大的转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红色文化国际和国内传播,基于其终端,所面对的国外受众的特点各不相同,传播的红色文化内容要因国际情况、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定。当前,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更多的是从官方机构向外传播,依旧是之前宏大叙事角度为主传播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先后学习工业化的先进经验,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成就。但是,忽略了本国优秀文化传播和创造。因此在面对多元化文化潮流中,对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力度产生极大的限制,同时缺失传播的精神动力。一些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越来越倾向把红色文化推向国际。但面对文化各异国际受众,整体上缺失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无讲好精神内涵和红色故事的业务能力,对我国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动力产生制约,同时对其传播深度产生限制。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上近些年云计算、大数据、5G、AI、区块链等全新信息技术的兴起,新型的资源、内容、宣传和利益共融等媒体格局形态形成,大众媒介实现深层次融合。而依旧以音频、视频、图片等传播方式为主的,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手机客户端、信息平台、新媒体网站等,更擅长短视频、互动直播、弹幕视频。所以说在当前社会中,融媒体的发展更多是对快餐、碎片、娱乐化信息的依赖,这种网络娱乐狂欢的产生,既挤压其本该有的传播空间同时也消耗了红色文化传播资源。因此应当在社会生活中融入红色文化传承,积极推动传播话语的大众、生活、网络化转换,通过借助红色文化品牌,便于民众在生活实践中认同、体悟和感知,实现红色文化向产业、产品化转换。通过借助数字娱乐、电子竞技、文化创意等,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和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开发红色文化文化创意品牌。因此要注重于开发红色题材的创作力度,充分挖掘红色经典资源,创作符合当前社会中受众审美的红色文艺作品[5]。基于当前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积极建设并打造网络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相关主题的动漫、网游、影视等开发。
想要让红色遗产真正“活”起来,需要基于红色文物的支持下,深入挖掘有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红色精神的红色文化,其作为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显著[6]。而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大数据是极其关键的技术方式,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为解决资源配置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显著,逐渐发展为推进红色遗产传承的全新方式和视角。基于此条件下,丰富、复杂且多元化的信息流通,将一定程度上冲击到红色文化的传承,而高能、碎片、信息和数字化等的即时传播途径,更是对传承红色文化,促进其创新发展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在红色文物支持下,进行红色文化创新实践传播,需要积极收集梳理红色文化遗产,凭借网络平台建设开发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红色遗产数据库、云展览馆等相关的数据体系,特别是采集存在于红色文化中的、文献、图片等资料,摸清红色文化遗产“家底”,并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转换红色文化为文字、三维、影像再现数据模式,积极的开发各具特色数字化创意产品,以及VR/AR 智慧体验中心,直播分享、远程互动,以便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转化。注意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体验者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提升利用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概率,感知红色文化所独有的魅力。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以网络直播、APP、短视频、微信、微博等为代表新媒体平台,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等加速发展,极大程度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新媒体积极的参与到“讲故事”的行列,通过超强的互动、参与和传播性特征,以及先进的技术等,促使人人均能够向世界自主讲述自己的故事。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交流更加频繁,逐渐实现向多向传播与交互传播的转变。所以要保证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公共话语空间,重构对于之前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传播格局等的影响。例如,80 后、90 后、00 后等,是当前绝大多数的网络用户群体,他们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步一同成长,手机、平板、电脑等发展为他们生活关键内容。所以在此背景下,需要80 后、90 后、00 后等年轻网民,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融合发展态势,了解到更多关于红色资源文化的红色故事。例如:针对于重要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等,通过用新媒体平台,策划推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进行及时传播。典型、时代、精准化提炼红色资源,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新颖的视角等方式,讲好有关键影响的民间故事,以及当代正在发展老区故事。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按照不同新媒体的特征,经济发掘隐藏于背后的感人故事,加强对红色故事蕴含精神内核的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传递。
在新时代之下,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发展,为我党提供了强大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动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时空的拓展,成为坚定理论、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