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审美价值分析

2023-12-18 20:18曾令琼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钢琴传统音乐

陈 静 曾令琼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鹰潭 335000)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包含了强烈的民族特征与人文特色,这两个复杂的构成,促成了钢琴音乐的繁荣发展。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展现和民族音乐技法的融合,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标识。正因有着如此独特性,才能彰显出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独特审美价值。

一、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技法特点

(一)对民族化调式的创新

由于追求立体性音效,西方音乐有着复调与和声的音乐体系。与西方追求“技”相反的是,中国更注重对“道”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追求音乐的意境,注重乐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与精神共鸣。所谓“大音希声”,留白在音乐上的运用尤为强烈。[1]

中国有五声音阶的乐论,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在五音基础上加上偏音,就构成了七声音阶。我国早期中国风的音乐中,借鉴了许多五声音阶的乐论。如贺绿的《牧童短笛》与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就将五声音阶运用于钢琴作品的演奏中,被评为“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中的第一名与第二名。

尽管二人的音乐创作仍然以西方技法为主,但音乐中已经融入了本土的音乐内涵,是真正的“西体中用”的钢琴音乐典范。在创作观上,二位作曲家以西方音乐的壳包住中国传统音乐的核,真正体现了深刻的美学思想与美学哲理。

除了传统的五声乐论之外,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还融入了许多民族音乐特征。如陈培勋《卖杂货》融入了丰富的广东韵味,还加入了广东独有的加花、冒头等民族音乐技巧;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则是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歌曲《马车夫之歌》,通过民族特色来表现歌曲中欢腾的舞蹈场景。

此外,中国风格钢琴作品还注重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模仿。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音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钢琴演奏家们充分利用钢琴强模仿性的特点,来对中国众多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探索与融合,以此展现民族特色,这也是演奏者自身表达力、音乐感觉的展现。如在《夕阳箫鼓》这部作品中,黎英海通过钢琴的音色、音调来模仿古筝、箫等传统乐音,通过钢琴演奏的技法与触键方式,赋予钢琴以蓬勃的生命力。

(二)和声的运用

在百年来的发展中,西洋音乐的大小调系统中的和声已经十分成熟,但如果将这种十二平均律的律制直接套入我国传统的调式中,会造成僵化与机械化。因此,只有不断检验和声的合理性,在三度增强和弦的基础进行增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五声调式的和声特色。

中西方音乐的差别略大,因此,许多音乐家在中西融合上进行了孜孜不倦地研究。自萧友梅的《和声学纲要》出版后,历经赵元任、贺绿汀等许多音乐家的研究,将西方和声中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与中国的五声调式相融合,融西方立体型音响效果与中国的线性创作为一体,发展出“中国化”的和声语汇,使钢琴作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展现了其丰富的音韵,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

首先,是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三度叠置和弦是西方和声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在运用和声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保留了此元素,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无论是调性还是曲式,都保留了西方特征,但中段的小节则加入了民族宫调。他的《偶成》则加入了天津时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并通过装饰音的演奏来模仿滑音。

其次,是非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随着钢琴艺术的普及,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对于乐理的吸收变得更加全面而丰富,此时的和声创作摒弃了早期以三度叠置和弦为框架的音乐结构。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采用二度结构的和声,彰显了传统五声的效果,加强了民族特色。汪立三的《兰花花》取材于山西民歌《兰花花》,在借鉴变奏曲的同时,汪立三在曲子的开头采用了空五度和声,增强了民歌的表现力。[2]

在80 年代之后,我国的作曲家侧重于最大程度上发挥钢琴自身的特质,追求多样化的和声运用。王千一的《托卡塔》富有技巧,将钢琴与民族音乐融合。张朝的《皮黄》、王斐男的《中国画意》等作品将京剧元素融入钢琴当中,丰富了和声的文化语境与音乐内涵。

可见,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笔下变得丰富而独特,他们致力于打破西方音乐在技术上的束缚,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互动,在融合的过程中扩宽了钢琴音乐的内涵。

二、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美学意蕴

(一)“物”与“情”的和谐

无论是《乐记》,还是《声无哀乐论》,都强调和谐之境,“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的音乐观点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审美,阐明了中国音乐的平和、中庸之美,表达出音乐的韵外之味、意外之旨。

传统音乐思想强调物我交融,心与物相,这一理念为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定下了基调。如上文提到的《牧童短笛》,就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借西方音乐文化开启了中国风钢琴音乐的创作。《牧童短笛》虽然运用了西方的技法与和声,但是在内核上,作者避开了西方的创作痕迹,而是融入本民族的审美需求,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气质,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流露。

不仅如此,“物”与“情”的和谐强调诗情画意,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借物抒情,借钢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状态。中国钢琴讲究物境与情境的和谐。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调动人物内心的情感,让听者在品味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物”与“情”的和谐,因此,创作者要通过对节奏、旋律的把控来表达音乐,让乐声充满画面感,使人如临其境。

通过琴声来描绘事物,表达演奏者的心理状态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一大特色。如钢琴曲《平湖秋月》是由广东音乐改编而成,是以山水为创作题材的,描绘了夕阳、秋月、湖光等美妙和谐的景象,表达出平淡闲适的意境,作品通过“起”“承”“转”“合”来描绘秋月,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3]在音响效果方面,作曲者运用钢琴的优势来模仿湖水声以及箫音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展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使整部作品余韵悠长,充分表达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之美。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一改钢琴曲的轻柔,创作者通过钢琴来模仿竹笛的音色,八度双音与和弦交融,整部作品充满了热烈而欢快的气氛,完美地展现出红军与人民鱼水交融的亲切关系。因此,在聆听音乐时,听者很容易便能将“物”与“情”结合起来,体味到音乐中透露出的高亢韵律与淳朴的风格。钢琴曲《兰花花》这个作品借鉴了奏鸣曲式,通过变奏的方式,创作了三段体叙事曲,展现了兰花花苦难的一生。作品将中式线性特征与西方技法融合,兼以织体、节奏等运用,展现出《兰花花》的叙事性与悲壮性,令人感慨不已。钢琴曲《山歌与铜鼓乐》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特色,是以广西的“山歌”与“铜鼓”为素材,通过钢琴的音色表现出侗族大歌的嘹亮。作品由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及复三部曲式构成,特点为一唱一和,向我们展示了钢琴演奏中铜鼓浑厚与山歌的柔和,形成了鲜明的和声效果,将现代十二音体系与广西民乐相结合,以钢琴的形式再现民乐的丰富与多样。

(二)意境与意象的交融

人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乐声来自体现的,因此,《乐记》有“感于物而后动”之语,《溪山琴况》也有“希声之寓境”之感慨,展现了创作者在演奏中通过通感、想象、幻想等因素所展现的音乐审美。因此,将具有描摹性与抒情性的意象与形神统一的意境相结合,互相作用,才能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中国传统音乐并非单一而孤立的,而是包含着深厚的传统美学思想,讲究气、韵、味,隶属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范畴。因而,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也以情感的表达为主,讲求“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作品中多包含含蓄、婉转的特点。

在传统审美视角下,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态,引导听众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意象化。如储望华的钢琴曲《筝箫吟》(《前奏曲六首》之一)受到《渔舟唱晚》的启发,在清乐B 角调式上展开,并结合复调的表现手法,通过装饰音来模仿古筝的演奏,通过倚音来模仿萧的演奏,整首曲子将筝与萧拟人化,呈现出筝箫合奏的和谐与柔美。乐音中透露出一股高山流水的山水画,更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感觉。作品的前12小节运用五声下行音阶作为装饰音,以此展现筝箫和鸣。在第13 小节中,四五度叠置和弦的使用更加突出了音乐的纯净效果,表现出空灵的感觉,突出了作品的淡然之态,给听者创作出一幅徜徉于山水之中、明月之下的悠然之感。储望华的另外一首钢琴曲《二泉映月》根据华彦钧的同名二胡曲改编而成。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通过小调式构建出凄凉的基调,用钢琴来模仿二胡的音色,展现出悠长而凄清的音色,在虚虚实实之间表达出华彦钧那悲戚的一生与惨淡的生活。通过忧郁—倾吐—悲愤—绝望的情感递进,创作者将华彦钧个体的悲惨生活上升到旧中国百姓的悲惨,在控诉黑暗的旧社会的同时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抱有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审美表达中,意象与意境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钢琴演奏者与倾听者要在思想与感情上始终保持同一维度,产生默契的情感共振,体味真正的中国钢琴之美。

(三)“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向来是中国艺术审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书画的用笔,还是建筑的构建,抑或是歌舞表演中的气韵,都有着虚实的审美意识。明代杨抡通过对“雄”“雅”等术语的论述,阐释了虚与实的音乐审美,清代徐上瀛也通过归纳举例的方式归纳出虚与实的演奏技巧。可见虚实关系对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擅长在演奏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营造意境。

钢琴曲《夕阳箫鼓》由我国传统音乐改编而成,旋律多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月下春江的醉人场景。在第一段“江楼钟鼓”中,钢琴通过模仿鼓与箫的声音,由慢到快,又模仿流畅的琵琶音,宛如江水泛起的轻微涟漪,将听众带入乐曲的画面中。第一段的旋律悠长,起伏错落,是典型的“鱼咬尾”结构,使人宛如置身于春江水之中。第二段的“月上东山”将调式整体上移四度,旋律也由高音渐渐转向低音,给人以连绵不断之感。第三段的“风回曲水”中,首先是一个两拍的颤音,从弱到强的演奏揭示了情绪的发展,接下来音符的交替也营造出循环上升之感,给人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感受。此曲通过在虚境中用情感创造意境,在实景中通过表演者的肢体状态与声响表达内容,通过颤音、前后倚音等装饰音来表现月夜下淡远悠长的景色,余音缭绕。

(四)“和合”的价值取向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思想根基。“和合”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之中。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吕氏春秋》认为“声出于和”,苏轼提出“冲和”的琴声审美,这些都阐明了“和合”的音乐价值取向。

在民族化发展的进程中,“和合”精神也体现在许多音乐作品中。倪洪进的作品《壮乡组曲》描绘了壮族节日的热闹场景。第二首的《歌圩》采取了问答的形式,保留了壮族对歌与劳动号子的音乐形式,通过音色强弱的对比,突显男女声的旋律。此曲表现出了爱情之和美与人心之和善,具有鲜明的“和合”美学特点。王建中的作品《百鸟朝凤》灵感来自于同名民间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他通过节奏的轻、重、缓、急来模仿唢呐嘹亮清脆的音色,通过多变的技巧还原了百鸟争鸣的有趣场景,秉承了“尽善尽美”的创作理念,是钢琴音乐在儒家“中正和平”的基础上彰显其多变、交错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作曲家们通过“民族化”的改造,给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带来了许多优秀作品,在接纳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兼顾本国特色,打开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们对钢琴音乐进行了吸收与借鉴,创造出了多样化、民族化的音乐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显然,中国风格与钢琴音乐的碰撞并非格格不入,钢琴的民族化也展现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接洽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彩而富有内涵的文化交融。因此,只有将这条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风貌的音乐作品,创造出中国式的钢琴文化,让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富有民族神韵,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钢琴传统音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