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华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可以推动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进一步发展,促使距离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进一步,而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从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民族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数辈的先人文明结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各种优秀思想,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文化的滋养下去创造、创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学习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并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文化强国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育良好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文化态度,促使学生能够从心理层面和行动层面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学习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品德,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高校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时从学生的思想入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促进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与技能教学时全方位的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在国际化形势下,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心,是学生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底气。同时,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学生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随着国际化形势的深入作为时代未来的栋梁国际交流会越来越多,在国际交流活动中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进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阵地,各高校都在思考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使其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于中华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升华,以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同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阶段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会全方位的接受到相关文化的影响,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全面,综合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不良风气传入到大学校园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另外,我国在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相应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并且,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国家发展精神养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内核,这些问题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会给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困难和挑战[2]。
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学习平台、交流渠道,是学生交往交流、学习的工具。也是因为如此学生有了更多表达自身观点的渠道,而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会导致学生在形成良好价值观受到影响。同时,各项技术也推动了网络信息虚拟化的发展,社会上有很多不良商家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着不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信息,利益至上,想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大学生来赚取利益,散播不良言论。并且,网络信息渠道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快节奏、高频率、海量信息使学生在接受各种文化时缺少对文化底蕴的深入理解,导致学生在对国家民族文化理解时仅停留于表面,这些问题存在会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史应充分的发挥出社会教育的作用。而每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个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进而应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各高校在落实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在社会上有很多公益性活动的开展,在校内宣传各类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去参与、并渗透各项公益活动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受到公益活动的影响,促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如引导学生到贫困山区关注贫困儿童,为贫困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高校联合校外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校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已掌握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去践行所学的各项理论知识,从思想和行为上双管齐下的落实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如,引导学生去红色文化博览馆做志愿者、到贫困山区支教、为社会做一些劳动服务等,使学生能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
最后,从各地区出发,应全方位的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强化社会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如在地区组织开展高校大学生传统书法、国画比赛,主题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发挥出社会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跨出校园时,也能够接收到全方位的文化自信培育。打造文化产业给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如此,各地方也应重视民族文化宣传,使居民能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学生能够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渠道接收民族文化自信培育。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全方位的发力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4]。首先,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各高校应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线下渠道横幅、展板、校园广播等各种宣传方式,打造文化校园,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且,利用线上渠道,新时代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各高校为了对内对外宣传也打造了很多线上平台,那么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时,应充分利用线上渠道,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利用公众号、官网、短视频平台等其他宣传平台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相关的网络渠道中打造主题专栏,有计划性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历史、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出线上渠道的优势,使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的接收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培育学生文化自信,高校的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社会性,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时思政课程应发挥出主阵地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去正视各种文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辨别外来文化,促进学生能够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最后,各高校应拓展文化课程内容,除了在公共课程、历史课程、语文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内发挥出人文素养培育作用以外,各高校还应借助选修课程拓展更多的课程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革命文化、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如传统书法国画鉴赏课程等。进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地位,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除此以外,高校还应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喜爱优秀传统文化,愿意发挥主观能动力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前面提到利用网络渠道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氛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整个社会责任。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的发展,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利用移动手机、电脑端就能够接收到社会各界的多样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使学生在网络中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在加强社会文化现代化建设时强化网络信息的管理。首先,是国家应发挥管理作用,对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监管,了解网络渠道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并且,强化不良思想传播的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网民在网络渠道上发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利益至上的不良商家强化管理,为新时代大学生营造干净的、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是高校应该遏制不良思想在高校内传播。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时,应该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打造网络渠道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学生在网络渠道上的行为管理,使学生能够在网络渠道上发表正向的观念,正确使用网络,合理科学的利用网络渠道去学习更多的有利知识,而不是散播一些不良言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之外,进而促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使用网络观念。同时,高校应该打造学生互动平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风向引导,使学生能够受到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领,对社会热点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并且,广大教师应参与其中,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渗透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使学生能够在网络渠道上也能够受到影响,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有效的发挥网络信息的优势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心对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合理科学的培育路径,使大学生能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吸收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