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
——以梁山调为例

2023-12-18 20:18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钟祥梁山剧目

王 虹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文化馆,湖北 荆门 431900)

引言

钟祥梁山调是湖北钟祥等地流的地方剧种,不仅保留的较为完整,而且其声腔系统也独具特色,有着极为突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尤其伴随着一些熟悉梁山调旋律的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梁山调传承与保护工作形势极为严峻[1]。以湖北钟祥梁山调为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戏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希望为传统戏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发展贡献力量。

一、湖北钟祥梁山调的情况介绍

(一)钟祥梁山调的基本概述

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位于湖北省的中部,汉水的中部,也是汉江平原的北部,钟祥气候温和,素来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梁山调作为唱腔或声腔的名称,梁山调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但作为自成体系的剧种,则形成于湖北的钟祥一带[2]。钟祥梁山调受楚调、越调的影响,又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钟祥梁山调清代乾隆年间已在民间盛行,后逐渐发展至清末明初,钟祥梁山调接受了诸多兄弟剧种的影响,实现了声腔交汇,形成了别具自身风格的独特剧种。这一时期梁山调不仅跟随汉剧班社前往城镇码头进行演出,也会伴随有木偶戏、皮影戏等的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梁山调由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1957 年成立了钟祥梁山调剧团专业文艺团体,但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剧团相继解散[3]。伴随着一些具有传承能力的传承人的年龄过大,加之年轻人对于多元文化有着更多的选择,对于传统民间的戏剧兴趣不强,而农村市场大量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又使得农村演出市场急速萎缩,钟祥梁山调传承问题日益严峻。

(二)钟祥梁山调的唱腔特点

关于钟祥梁山调民间,有着一清二黄三越调,梁山调呱呱叫的顺口溜。不同于一清二黄三越调的戏曲声腔,钟祥梁山调在整个声腔体系上别具一格,与其他系统唱腔有着较大的区别[4]。尤其是梁山调中的龙凤腔,它的男女分腔在整个梁山调系统各个剧种中最为成熟,钟祥梁山调采用了真假嗓音兼用的方式,在语言声韵上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基本一韵到底,母韵的韵脚压在双句尾,上句仄声、下句平声,在唱腔上包括了宫调式唱腔,徽调式唱腔,徽商调式唱腔。在钟祥梁山调中使用的伴奏乐器分文场武场两大类,其中,文场以瓮胡为主,配备笙,低胡,唢呐;武场则以大锣,小锣,云板、钹、战鼓、板鼓、铛子等为配置乐器。钟祥梁山调在舞台配置上,根据演出地点的不同,分为农村草台和城镇舞台,往往能够因地制宜,适应听众的需要[5]。

(三)钟祥梁山调的传承情况

钟祥梁山调专业剧团,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大多被迫解散,一些热爱梁山调的老艺术家们,也自发的组织起了梁山调的演出团队,并在民间开展演出活动。但是,关于梁山调的相关记录和剧目的数据资料严重不足,民间演出团队数量急剧萎缩,且现有的钟祥梁山调的演出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培训,在技艺上既不成熟也不正规[6]。在2006 年钟祥市召开了人大四届三次会议,会议中具体就钟祥特有的地方剧种的抢救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成立了钟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专门赶赴钟祥的各个乡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抢救保护小组成员以上门采集资料的形式,对当地钟祥梁山调的老艺人和民间演出团体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整理了钟祥梁山调中的重点曲目。通过抢救保护小组的努力,完成了3 万余字的资料整理,汇总了《打芦花》《战城》《朱氏割肝》等经典剧目,并结合了实地调查走访得到的相关资料,向上级部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邀请湖北省内相关专家对有着一定演唱和演奏能力的业务人员展开培训,并在2006 年举办了钟祥梁山调专场晚会,观看群众高达5000 人[7]。2009 年6 月,钟祥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文化馆挂牌成立, 先后建立梁山调传习馆和非遗传承基地,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聘请传承人为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传帮带活动;与此同时,关注和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2011 年10 月由文化馆授名成立了位于文集镇境内的郢西梁山调剧团。2014 年开始在市老年大学开设“梁山调传习班”,以《钟祥梁山调》一书为教材,组织学员定期系统学习。并通过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等方式 ,采取基地与学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小、中、青年梁山调爱好者。相继创作、改编了《新婚夜》《公公探媳》等梁山调小戏,参加了第二届湖北省艺术节戏剧专场展演、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湖北省折子戏专场等演出,获一致好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机遇——以钟祥梁山调为例

(一)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重视不断加强

近年来,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不断加强,而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形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立法保护等不同的保护路径。对于传统戏剧来说,重点结合其戏剧的生存状态和传承情形,选择不同的策略路径进行应对。针对传统戏剧曲目濒临消失戏剧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老体弱的现状,在保护时采用了记忆与口述并行的方式,结合摄影,摄像,文字,图片等科技方式,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濒危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资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成效明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生产性保护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承性和真实性为核心,强调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可继续传播的物质形态产品。例如,将传统戏剧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将其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以此为核心创作精品节目。结合传播平台,激发传统戏剧的活力和影响力,例如,《打金枝》《富贵图》等传统剧目,纷纷亮相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等[8]。这种将传统戏剧与现代审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极大地扩大了传统戏剧的影响力。同时,一些省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倡导传统戏剧进景点进景区,也极大地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三)艺术精品激发传统戏剧活力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潜力,培养戏剧观众,对于激发传统戏剧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将一些优秀的剧目作品带进学校、带进机关单位,使优秀剧目的名家。向大众普及传统戏剧知识。这不仅能够提升传统剧目的影响力,也能为传统剧目的创作提供新思路,能够使其在更大的平台上交流传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中的困境

(一)引导机制不全

结合钟祥梁山调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钟祥梁山调的发展也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一大缩影。钟祥梁山调的发展历史可以代表着我国众多稀有剧目的发展历史。在对钟祥梁山调进行保护传承开发的过程中,钟祥市文化馆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当地乡镇和周边地区进一步挖掘抢救钟祥梁山调,并邀请湖北省有关戏曲的专家与本馆的音乐干部共同前往梁山调分布的区域进行考察,并积极组织梁山调的整理归档申报等相关工作。在2007年,钟祥梁山调被列入首批省级保护名录,在2009 年、2013 年、2019 年钟祥梁山调曾三次冲击过国家级名录。但总体而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中引导机制还较为不足。钟祥梁山调作为传统戏剧,发源于钟祥,又融合了楚调、越调、秦腔等其他地区剧种,但仍有不少当地群众对钟祥梁山调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其他地区的民众。这也说明了目前关于钟祥梁山调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不足,同时,对于钟祥梁山调来说,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在保护与传承时,要协调好有关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对于钟祥梁山调的保护与传承来说,不能仅靠一两个剧团或一两个组织的努力,而要各方携手配合,有关部门也要从宏观引导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

(二)传承人队伍建设乏力

从传承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由于钟祥梁山调在剧团生存方面面临较大难题,演艺人员生存状态不断下滑,钟祥梁山调传承人队伍的人才断层和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一些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传统老艺人大多年老体弱;而中年演员受生存压力的影响,大多被迫改行;而新的后备力量不足,年轻人对于戏剧了解不够,不愿学习戏剧或者业务水平差。这种人才队伍方面的匮乏,也会导致钟祥梁山调后续发展乏力。目前从事钟祥梁山调保护工作的研究者和管理者,队伍数量较少,难以充分适应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的工作需求。加之钟祥梁山调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其演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总体还仍为落后,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市场竞争力薄弱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钟祥梁山调的演出中,观众不足尤其是年轻观众更是极为缺乏。对于地方戏剧来说,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地方戏剧的中心主力都在城市。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新剧创新的相关演出,对城市观众吸引力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退守农村市场,钟祥梁山调同样如此。伴随着钟祥梁山调剧团的逐渐减少,人才的逐步流失,以及市场的日益萎缩,其创作动力不足,优秀剧目也越来越少。钟祥梁山调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大受影响,同时观众的减少也意味着其资金短缺问题会进一步遏制其生存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传播形式,提升文化影响力

结合钟祥梁山调的发展现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需要结合区域特点,例如,在钟祥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结合当地的特色素材,进一步抓创作,促精品。通过创新、翻新或移植等方式,编写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剧目,使其能够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野。在钟祥梁山调的演出中,也要强化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要进一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得以活泛起来。要挖掘优秀剧目,借助丰富的乐曲,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好的适应当前受众的需要,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思路,提升推广应用时效。

(二)增强人才服务,发展传承人队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要首先做好输血或造血工作,要激发民间艺人的艺术创作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首先解决传承人培养的问题,要鼓励多种传承方式并行,结合师傅带徒弟的学艺方式,展示方式,以及技能培训班方式,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进一步丰富和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也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培养工作提供积极条件,例如,给予民间艺人以一定的补贴。

(三)提高信息水平,发挥技术优势

结合当前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在传统剧目的保存与发展中,也要努力提高信息化保护水平,要对传统剧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构建钟祥梁山调数据资源库,加紧推进钟祥梁山调文化平台建设,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更新的方式、灵活的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也可以将其与乡村文化旅游活动、景区景观建设、项目建设等进行合作,推动传统戏剧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创新。

(四)做好剧种普查,实现抢救性保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在传承保护与开发中,仍然应该遵循抢救第一的基本原则。尤其对于一些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或已经去世的情况,要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要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剧目。无论大小都进行保护性开发。要给予民营剧团以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加强对濒危小剧种的抢救保护力度,对于这些剧种剧团以及传承人,尤其要加强对其的支持力度。

五、结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工作来说,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真正使传统戏剧能够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使传统戏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真正实现传统戏剧的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钟祥梁山剧目
过岗龙的化学成分研究
“知心姐姐”孙二娘
舞台剧目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上大梁山(外四首)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