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研究

2023-12-18 20:18刘亚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人格书法

刘亚丽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1)

书法创作并不拘泥于人的地位高低,家境贫富,却关乎心态的积极和消极。现代人在学习书法时,往往需要先模仿借鉴前人大家的作品,苦练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独立创作,写出自己的特色。在此过程中,创作者的心理是最重要也最难把握的内容,需要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更好地领会名作的精髓。在认知心理学上,学者们将创作心理因素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部分,探讨的是内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笔者试以此为理论依据,探讨书法创作中内因与外因导致的心理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

一、心理过程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研究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书法创作者在进行创作前的准备过程,在开始自由创作前,书法家们往往需要以模仿为基础,也因此诞生了对于书法作品的三个认知阶段[1]。最基础的认知就是对笔、墨、纸、砚等书法创作工具的认知,其次则是对于字、字间、连笔、整篇布局等细节的认知,最后是对创作篇章深层内涵的认知。现代很多人在学习书法和创作书法时,往往比较在乎创作工具,有的人本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一旦出现想学书法的念头,就先去大采购一番,采购之后,兴趣骤降,最后不了了之。但很多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家其实并没有那么在乎创作工具,利用树枝、藕茎等物创作的书法家也不少,其内涵是一种“刻板印象”,其实质是不同水平创作者们对书法不同认知的体现:书法创作讲究抒发内心,器物对此产生的影响很小,但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书法创作经历及临摹经验才能理解这一理念。在采购完必要的书法工具后,临摹名家作品,揣摩字形、笔画与字间结构就成为了书法创作的准备过程,对于字形字体的临摹是不断巩固认知的必经之路,在这一阶段,书法创作者对于书法的理解往往偏向机械性,即认为书法作品应当符合一定的书法格式,如楷体、隶书、草书等,在创作时,往往也依照固定的字体形式进行。在积累了一定的临摹经验后,书法创作者们从模仿者转向自主创作的最关键一步就是对于临摹篇章深层内涵的认知,这是进行自主创作的必要心理转变,即从关注作者的书法作品本体,转变为通过书法作品,关注创作者的创作内涵和心理变化[2]。

综上所述,在书法创作中,认知过程是打好基础的关键过程,它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五部分,被融合在了准备器物、字篇临摹和内涵分析三部分中。其中,准备器物是将初学者对于书法创作的感觉和“刻板印象”具象化落实在常用的书法创作工具上;字篇临摹则是利用机械性动作让初学者形成书法知觉,并加深肌肉记忆,从而积累书法创作的基础;内涵分析是在临摹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创作背景、创作者心态、字篇细节的思考与想象,初步理解书法名篇创作背后的心理活动以及如何利用书法创作表达自己的内心。

(二)情绪过程

人的情绪往往是激发创作者灵感的重要心理因素,既可以体现在创作篇章的内涵中,也可以体现在书法创作的字里行间,在心理学上,情绪过程被分为情绪、情感和心境三部分,按照持续时间由短到长排列,但并无明确地划分,通常认为情绪只在一时,情感维持数天到数月不等,而心境则是经年累月沉淀的结果。对于书法创作者而言,情绪主导下创作的作品往往更具个性化,表现力度也更夸张,通常是孤品;而心境主导下的作品更平和,更稳定,有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相互佐证,辅助观者进行揣摩;情感作用介于两者之间[3]。以《兰亭集序》为例,该篇创作时,王羲之正与友人齐聚山中,一边观赏暮春美景,一边饮酒作诗,其情绪是悠然喜悦的,所以笔调轻快,几乎一气呵成。因此后人评唐摹本,以冯承素本最接近原貌,而虞世南本最接近兰亭意蕴。以《祭侄文稿》为例,其创作者颜真卿为楷书代表人物,但《祭侄文稿》却融合了行楷、行草、狂草等多种书体,笔画急促,字形变化莫测,涂改较多,表明作者情绪起伏较大,且难以平复,不难看出这是颜真卿在利用书法作品,宣泄其对安禄山叛乱的不满以及侄儿及其家人死于叛乱的悲愤情绪。以苏轼寓居黄州时的作品为例,苏轼遭逢“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数年,最初激动的情绪在长时间的磋磨中慢慢变得平淡,但内心的苦痛却无法消磨殆尽,而这便成为了这一时期书法作品的心境背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前赤壁赋》用笔多为正锋,力透纸背,并且不再拘泥于书写规范,而是化法度于无形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书写方式。

(三)意志过程

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是指创作者克服困难坚持完成的过程,既包括了心理上的困难,也包括了生理上的困难。一些身体有缺或遭受亲人离散的书法家固然需要克服情绪冲击,用书法创作来发泄情绪,表达志向,在考场内苦思文章的举人们同样需要克服身心的巨大困难。以明代状元赵秉忠卷为例,其卷是在殿试考场上完成的,字迹工整清秀,卷面干净,没有修改痕迹,虽然算不上很有个性很出彩,但标准的馆阁体书写上也并无错漏之处可言,能带给人美感享受。这就足以说明当时创作者胸有成竹,且并不畏惧胆怯,因而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足够的自信。

二、人格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研究

(一)人格倾向性

人格倾向性代表着创作者的价值观,往往无法直接从书法创作中获得,而要从创作者生平事迹或与书法作品配套的绘画作品中获得。但相当一部分书法家认为,字形工整端正且偏大的人往往更偏向善,也更积极,而字形歪斜不成体系者往往心术不正,为人处世方面也更为消极,更有一部分书法家认为,心术不正之人不能创作好书法。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心理学依据,但也有特例,以宋代书法家蔡京为例,他的书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评价都很高,称其“冠绝一时”,就连米芾也自叹不如。但由于蔡京为官阴险狡诈,心狠手辣,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因此在“宋四家”的评选中将蔡京换成了蔡襄。笔者认为,人心倾向与书法创作水平的高低虽然有一定关联,但联系不强。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向善的,因此相当一部分内心偏向恶或消极的人,会用善和积极来伪装自己,还有一部分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偏向恶或消极,因此,不能单从一个人的书法作品看出善恶。

(二)人格特征

与人格倾向相比,人格特征更能反映出书法创作的特征,人的性格、动机、气质、思维方式等,更能够影响书法创作。如果人的性格如果偏向豪爽乐观,其书法字形方面偏向个性化,更容易打破书法创作中“形”的束缚,而充分利用纸笔传达“意”;如果人在社会中背负了很多压力,性格偏向谨慎、小心、内敛,其书法字形会更重视规整、协调,以不出错为首要标准,重视“形”的美感[4]。以摩崖石刻《瘗鹤铭》为例,其作者虽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梁代陶弘景。陶弘景自幼聪颖,崇尚老庄之学,三十余岁后隐居山林,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内心超脱,重视自然多于重视社会,这些性格特征都反应在了《瘗鹤铭》灵动的点画和开张的字形中。以颜真卿代表作《多宝塔碑》为例,此作虽是颜真卿书法早期作品,但用笔上沉着雄毅,结构严谨端庄,字形方正,字间距较小,符合颜真卿人到壮年时沉稳的性格特征,也暗含着他一贯的筋骨。

此外,创作者的动机也会间接影响作品的呈现,如果创作者是为别人而作,为了钱财名利,作品就更偏向于迎合大众或客户喜好,追求“工”的精妙,如果创作者是为抒发内心情感而作,作品则会更自然更个性化,追求“艺”的传达[5]。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书法艺术也逐渐融入社会经济中,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拥有了明显的等级之分。为了增加作品的附加值,一些书法创作者走上了“炫技”的道路,迎合大众对于书法创作的刻板印象,进行毫无内涵的艺术创作,甚至哗众取宠。由于这些创作者动机不纯,因此作品呈现往往也难以获得大众的正向认可。

人的思维方式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更为重要,尤其是关于“形”和“意”的先后、轻重处理,更直接关乎到书法作品的呈现效果。有关“形”和“意”的处理,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王羲之通过观察鹅掌拨水的姿态来学习运笔方式,这说明王羲之将“形”固定在了“鹅掌”上,而将“意”固定在了“自然之态”上。在当代,这种方式被认为是视觉图像对人的感官刺激引发心理联想最后呈现在艺术创作中,成为艺术创作者往往要外出“采风”的理论依据之一[6]。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一部分,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在古代社会的封建集权之下,很多文人往往以出仕为目标,作品都以家国为先,很少反应自我意识,只有一些作品才能在表现哲学思辨时关注到人的自我意识。以草书代表作怀素《自叙帖》为例,本篇文字内容为怀素和尚自述生平,并录有友人赠诗,通篇纵横斜直,运笔上下翻飞起伏摆荡,可谓完全不在乎旁人如何看待该帖,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是怀素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现代大家中张大千的草书作品同样注重自我意识的传达,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大千体”,自成一派。

三、个性化心理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研究

在改革开放以前,国人学习书法多以隶楷行草为主,讲究模仿古代名篇,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但改革开放为国人带来了其他国家自由的艺术创作风气和不同的文化类型,也让国人进一步觉醒了自我意识,由此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个人书法作品。还有一些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奶酪字体”“清新字体”等,均属于新派思想文化影响下诞生的新的书法创作形式。这一类创作者往往年龄偏低,虽然有“写好字”的需求和愿望,但普遍认为传统书法,甚至近代硬笔书法不符合多样化的审美,因此更愿意模仿一些可爱新潮的新字体,其本质上是年青一代渴望个性化生活在书法创作领域上的投射。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书法创作者受到了非常态审美的影响,追求异端、猎奇、小众,借用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创作书法作品,例如“暗黑哥特风”“现代主义结构风”等,其使用的文字也不拘泥于汉字,而是将字母纳入书法创作的素材中,用以展现内心世界的种种情绪。究其原因,可能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且多元化,但一部分人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苦痛、压力等,导致内心迷茫、无措、阴暗等,因而通过进行小众书法创作排解慰藉,其本质是意志克服过程中的宣泄阶段[7]。这部分创作者虽然不受主流书法创作群体的接纳,但其本身往往也并不追求被社会接纳,反而更倾向于找到拥有相同爱好的人群,形成小圈子、“亚文化”,以展示其个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书法创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书法创作者前期的技法学习与经验积累,影响着创作者在临摹阶段对作品内涵情感的分析,进而影响创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的表达方式。在心理诸因素中,人格的影响比心理过程更重要,人格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创作情感以及作品中自我意识的表达,随着近年来各种社会亚文化的兴起,书法创作越来越多元化,能帮助更多人了解书法,并借用书法表达自己的内心。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人格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书法作品选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书法欣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我行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