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恩来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拥有彻底唯物观的中国共产党人。因此,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周恩来同志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牢记为人民服务是一切的准绳。周恩来同志从年轻时就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党和国家事业面临多么严峻的挑战,他都初心不改、百折不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品格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的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是对道德具体、生动、有层次的诠释。
高校将周恩来精神品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营造思政教育重要氛围。思政教育涵盖了诸多要素,包括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涉及诸多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为民公仆心等,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均是周恩来精神品格的体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受到重要影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是主要目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培养高校学生的历史思维、大局思维,牢牢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自豪感,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坚定青年学子的政治立场,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和政治领悟能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更是培养理念信仰、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是要为人民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包括人生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在内的教育体系。周恩来的精神品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融入高校各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无论是周恩来在学习成长时期以及革命斗争时期留存下来的旧址旧居、遗址遗物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是他身上蕴含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精神品格,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天然教材[1]。
周恩来文化馆、周恩来纪念馆等资源都是周恩来精神品格的物质精神结合体,这些文化结合体蕴含了历史逻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精神风范等诸多要素,为青年学子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和满足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校利用这些载体开展思政教育,能够更加深刻具体地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共鸣,提高他们的个体道德能力,从而使他们坚定信仰,实现思想上的培育和行动上的指导,从而契合高等教育当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道德与社会经济并非毫不相关的两个要素,反而是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裂变,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近代,在国家蒙辱、文明蒙尘、人民蒙难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独立、人民自由、民族复兴的渴望是内心最为坚持的道德第一序列。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富强的渴望成为道德第一序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在生活水平上已有巨大的提升,他们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了裂变,道德序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青年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时期和成长期,他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可以说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明确时代发展下青年大学生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至关重要。
科技的发展除了体现在国家的军工、航天、生物等方面以外,也在深深影响着世界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点滴。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吞噬着人的主体性。碎片化的信息和娱乐使得人们无法再聚焦于系统性的阅读和学习,给青年大学生这个道德认知还未完全成体系、心理个性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带来了重要影响。在网络中,青年大学生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逐渐迷失自我。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驳杂信息和文化,时刻刺激着青年大学生的大脑和思维。通过科技网络,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同时,流量体量较大的自媒体也在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刻,权威在科技网络场域中被瓦解。青年大学生轻易被驳杂的信息所感染、所影响,甚至对他们的道德、思想、性格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科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青年大学生也容易出现被信息化影响、碎片化接收信息的现象。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面临着新的阻碍。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道德实践所面临的诱惑和误导也产生了新的特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又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实践紧密关联着个体道德能力和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青年大学生所坚定的主流,指导着他们在家庭、校园、社会中的道德实践,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其蕴含的道德修养、文化自信、政治品格、坚定信仰都是涵养青年大学生道德养成的肥沃“土壤”,也引领青年大学生道德实践的指向。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阻碍青年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这些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青年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缺失,从根本上甚至可能导致青年大学生自我的迷失。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周恩来精神品格时,应该思考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把握其历史规律,通过追根溯源,顺着周恩来精神的形成脉络在脑海中确立思想知识理论框架。青年大学生要在已有的思想知识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结合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内涵和自身的人生目标,对理论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框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梳理,使之与我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目标规划相契合,进而以自己的理解来指导道德实践,实实在在地提升综合能力。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应当时刻开展道德自省,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思想上认同周恩来精神,真心地去研读周恩来精神的理论知识。
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应当厘清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逻辑,抓住历史规律,在主要事件、重要节点中挖掘主题内核。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从整体层面深入理解和认同周恩来精神品格。学生要清楚所处的时代,明确时代所赋予的任务和使命,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在党的百年征程中,高校要将周恩来的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悟党的伟大历程和周恩来的伟人风范。
高校要找寻周恩来精神品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开设校本课程。周恩来精神品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周恩来精神品格形成的历史过程,找出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四个自信、中国梦相契合的点,针对契合点开设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校本课程。周恩来的精神品格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将民族革命情操、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美德、团结互助的品格、慷慨激昂的情感等折射出来,能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
高校要开展以道德实践为核心的周恩来精神品格情感体验类实践教学,营造真实情感的氛围,利用多媒体手段、场馆、VR科技等要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周恩来的精神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关联,引导大学生体验周恩来的一生,感悟周恩来的伟人风范。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当青年大学生从内心体会到了一种感情,对他们的影响有时是终身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2],教师要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讲述周恩来故事时,教师首先必须被感染,带着感情才可以更好地去感染学生。教师应当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讲述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可以在实践课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高校可以通过创建文化场馆、语音实时讲解、图文视频、音乐歌曲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共产党人不畏生死、勇于拼搏的精神,读懂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自省的基因密码。例如,教师讲述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故事。从文明宿舍到文明校园,从微信公众号到抖音账号,从学生到教师,高校都要增强青年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协同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多维度影响青年的思想认识、道德实践以及道德修养。
高校要以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时事为引、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树立观念的要素调动,形成完整的教育链,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系统、生动的主题教育。高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与周恩来同志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举办一定规模的演讲比赛、打卡红色地点、开展相关志愿服务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同时,高校也可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教育活动,精准追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下青年周恩来的鲜活事迹,阐释青年不仅是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主角,而且是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自省的道德主体,激励其在内心归属上更加认同,在社会实践中更易践行,使其道德实践更具备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地区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与社区加强沟通,建立道德实践库,让青年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有组织有规模的社会志愿服务中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带头宣传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和伟人风范,带领青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接受鲜活的教育。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要自觉更新自己的思想认知,更新自身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能力。同时,高校要注重思政类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建设,配备专门的教师专注于思政类社团的建设,确保思政类社团的规模、数量、质量能满足相关要求,让思政类社团也可以像其他社团一样吸引青年大学生加入,在思政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新风尚。
高校要以自身为纽带,串联好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形成外部多维合力机制。以周恩来精神品格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已经融入淮安市的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党校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个高校已有的基础和特色,建立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长效合作渠道。高校要从网络思政育人的特点和形式出发,将资源有效融入网络“新课堂”,在形成市际合作网络的基础之上,结合百家所长,推陈出新,形式不能落入俗套,推出具有历史性、学理性、亲切感的符合时代特征和育人规律的精品。高校要在党的领导下打破壁垒,组建团队,建立资源库,形成全覆盖式、开放式的教育网,做到资源共享互通、资源库及时更新,利用好科技发展要素,促进多方位优势融入高等教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