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启智之学:《诗经》武术哲学研究

2023-12-18 13:58:11王瀚淼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诗经哲学

◎王瀚淼

武术以人为介,贯穿了几乎整个中华文明,使之历久而弥新的一定不是表象的术,而是其所蕴含的“武”的哲学精神,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研究视角,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石,站在《诗》的视角,探讨“人”之哲学,研究在儒、墨思想影响下的春秋战国武术哲学。

一、诗以叙事,言哲启智

旧时,儿童入学首读《四书》,其中有一识字课本《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然何为人?似乎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人神始分离,《诗经》开始了人体悟生命意义和自我主体存在的旅程。周朝以前人们信奉鬼神,巫风盛行,事事占卜问凶吉,人成为了鬼神的附庸,然而随着人的存在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强化,人们在敬天、祭天的同时开始了责天。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出现“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认为老天爷不公平,把祸患降临人间,怨愤之甚。《诗经·小雅·巧言》就说“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人间太多不平,无辜获罪,并将其归咎于昊天不公,自此神在人们心中失去了神圣的光环,特别是周人以一弱小之邦,摧垮了强大的商王朝这一铁的事实,使人更有理由相信《诗经·大雅·文王》所说“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坚信人为的力量。

同时在《诗经》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死亡,并早已不纠结害怕死亡。《诗经·曹风·蜉蝣》中诗人看到朝生暮死的蜉蝣产生的悲悯于共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不正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么!故而面对死亡《诗经·秦风·车邻》发出了“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正如后世罗隐在《自遣》中所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又如《诗经·唐风·蟋蟀》云:“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理解为人生易老要及时行乐了,但是也要行乐有度,心怀做贤士的志向。

以上两种面对死亡的态度昭示着人之意识的觉醒,相比具有相同历史意义的事件——文艺复兴,中国早了千年。

二、中国式哲学——文以载道,蕴哲其中

对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这里借用《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前者的目的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后者的目的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而中国哲学便属于后者,“为道”的范畴。

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统一。而中国哲学的问题或者说分歧点就在于人如欲地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否定“生”?由此产生出一类脱离尘罗世网的“出世的哲学”,例如: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佛家也说“生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另一类注重社会中人伦和事务的“入世的哲学”,例如:孔子在《论语·先进》所述“未知生,焉知死?”又如《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不过这些都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的了解的。正如宋代新儒家这样描写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但是并不肤浅。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前者叙说其精神成就,后者表明其社会上的作用,是出世入世的合命题。因此哲学不单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不单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正如我国伟大哲学家金岳霖所说:“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统一而不可分割。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旦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一)孔子与“儒”,墨子与“墨”

侠,一群武士的代称,在“知命”的过程中,传递着“兼爱”,构筑着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

说“侠”必谈“义”,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因而《论语·宪问》有载,一隐者对此嘲讽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然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的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与外在的结果之内。孔子本人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周游列国,逢人必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结局,仍依然继续努力。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即是说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在儒的观点里把“命”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但是作为社会中人的存在,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的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作为人,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而不计成败,如此便是“知命”,如此便是“同一”。

谈“义”必说“利”,从“利”出发论说何为兼爱。墨子哲学德中心概念便是兼爱,即天下每一个人都应该同等的、无差别的爱别的一切人。《墨子》中对“兼”与“别”做出了区别,“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可以理解为他能为朋友做的事很少。兼士则不然,“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就是说他能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到的一切。然何者为对?《墨子·非命上》之中“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兼”为正,作为全天下人以及自己德行动标准。后期墨家用“辩”的方法对“兼爱”作了进一步解释,即认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兼”,也就是“周”,《墨子·小取》说:“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也就是说,必须遍爱一切人,才算爱人;但是不必需遍不爱一切人,才算不爱人。

基于以上,再去理解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目的以及所蕴含的技艺与哲学,除去生存于王命征伐,更多的是通过“以武为索,缚身明志。”在发掘自身的潜能中明白自己的本心,在依从本心做事的过程中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

因此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包含三层面:一为,年复一年,技艺上身且经年不忘不丢。二为,哲学家金岳霖所说“以身载道”将其贯穿于往后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行走坐卧,选择决断,由拳明“理”,而后“知命”。三为,“万物道生,因德而贵,而后以德合天致使‘同一’。”即是说道是万物之所以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最后如《论语·为政》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此之上我们便可以整体的将“武”理解为武人“由技知礼而后以武入道”,继而“以身载道”在精神上到达超现实的世界,最后在延续传承的过程中“以德为教化”无私传德,使得人人得道,而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身心合一至于同一。

(二)武术哲学的延续变化——以武为介,哲教九州

因武知礼明何谓止戈为武,个人为勇武,家国为战争。《诗经》中的战争多是被动的迎战,其目的是保卫耕地不被入侵,保卫家国不被灭亡,如《诗经·秦风·无衣》是在写秦国反击西戎的战争;《诗经·颂·泮水》则是写鲁国战胜淮夷入侵的战争;《诗经·小雅·采薇》写将士戍边以卫西方昆夷之患等。

然而,战争带来的是人口的大量消亡与思念的漫天盘旋,《诗经》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征夫怨、思妇哀构成了忧伤的情感基调。如《诗经·小雅·祈父》的主人公不满被征戍,发出激烈、直露的质问,但其所质问的对象也只是调拨人马的官员(司马),而不是最高统治者,他所抱怨的理由是“予王之爪牙”(我是君王的卫士,我的职责是在王的身边保卫他),“有母之尸饔”(我的母亲没饭吃),“忠”和“孝”是其敢于大胆怨恨的道德防线;《诗经·小雅·采薇》抒发的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的感受。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起笔为思乡之情,转而表述激昂的战斗情形,到最后的追今抚昔的哀伤之情。“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怨恨的对象并不是周天子而是入侵的玁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写尽将士们九死一生归来的不易,但战争给心灵留下的创伤却让他们始终快乐不起来。

后因武生敬晓传承延续。战争的创伤不仅是百姓流离失所,更重要的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时间丧葬祭祀不断,如《诗经·秦风·黄鸟》在无尽的苍凉与悲哀之中讲述了秦穆公下葬时以三良为殉的凄惨场景。“三良”即车氏的三个儿子,诗中以俊才、干才、辅弼才对他们的能力进行夸赞,更是用“奄息,百夫之特”“维此仲行,百夫之防”“维此鍼虎,百夫之御”。说他们是国之栋梁,甚至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用一百人的性命交换,可见秦人对勇士的崇敬与闵怀;又如《诗经·小雅·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诗经·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等祭天祭先祖的活动,以祖宗先德教化民风,规范人伦道德,宣扬敬天命修德行,才能万邦信服,永享国祚,以至于无争无战,止戈为武。

以《诗》为始,开启了人的意识觉醒,同时伴随着周朝的解体,王室丧失权力,官师不分的前朝社会制度使得流落各地的官吏为了生存,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教化之风盛行,先秦诸子自此而来,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奇点,“武”正是文化延续演变的产物之一。然“武”的千人千象不正是因材施教的结果么!“武”的流传演变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教无类”!

对“类”的解释,一种基于个体品格;另一种基于个体背景。然我有些许添加,正如前文所说“万物因德而贵”,这里的“德”不仅可以代指一切美好的品格与行为,而且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的可以使得“万物”有自己特点的品格与行为特色。就如同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于中国传统典籍《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三、总结

《诗经》作为华夏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虽然只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但正如《哲学人类学》所说:“人开始意识到他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的文化的创造者,这在历史上是相当晚的事情。”

文化的穿透力、辐射力和渗透力,使《诗经》的生产者在生产制作过程中会通过社会生活行为做出一些思考,因此关于《诗经》中武术的探究依旧是永无止境的,是需要我们前仆后继的。

猜你喜欢
诗经哲学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学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40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诗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哲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