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昊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舞台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的艺术,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对剧作家剧本的诠释是表演艺术的核心。演员的艺术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创作者是演员自己,他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情感、思想创作出只属于自己和观众的艺术作品——角色。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前,需要准备好颜料、画笔、画布,作曲家想写出作品有时会到民间采风,了解民族风情,为创作做好准备。那么演员在塑造角色前期,当然也需要准备。演员需要准备好训练有素的肢体,多种变化的音色,随时调动起来的丰富情感等——我把这些称之为演员的创作素质。演员的创作素质又可以分为外部素质和内部素质,外部素质也就是我们说的形体、声音、身高、形象等,它们可能无法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太多太大的改变;那么内部素质就是我们所说的丰富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稳定的注意力、真挚的感受力、准确的判断力、细腻的适应力、鲜明的表现力、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俗称“七力四感”,这些内部素质也是演员的创作“天性”。
天性,虽然这个词在生活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此对金钱、权力是妒忌的,是存在占有欲的;人对异性都是追逐的,所以有时会疯狂、野蛮。一个人心软,我们会说他“天性善良”,一个人作恶多端,我们会说他“天性本恶”等。三字经里开篇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指的就是人天生是善良的,而且性情都是很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和所在的环境不同,彼此的习性也就随之发生了差别。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在戏剧表演中提出了“天性”的说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最完善的演员技术也都不能跟那不可捉摸的、难以揣测的、极其细致的天性的艺术相比。”①由此可见,“天性”是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表演教学和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创造的一个专用术语。“天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领会到、感受到的一种艺术创作现象。为了与生活中的常说的“天性”区分开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这种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自然、和谐、顺畅、真实的天性,完整地称之为“有机天性”规律。“这里的‘天性’似乎应该读作‘自然’,‘创作天性’也可理解为‘创造性的自然’”②
表演艺术与“天性”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关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到过:“我们所学习的东西,一般人都称之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这是不对的。这个方法的全部力量就在于,它不是由任何人想出来的,不是由任何人发明出来的。体系属于我们心灵和形体的有机天性本身”③
“不存在任何‘体系’,存在的只是天性。”
“我一生所关注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去接近人们称之为‘体系’的东西,也就是在接近创作天性。”
“艺术的规律就是天性的规律。”④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表演的技巧归结为:“通过演员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有机天性的下意识创作!”⑤
“天性”看上去十分的简单,但那是所谓的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之天性。演员的创作天性,尤其是在创作初期,演员的准备阶段,它却显得十分的脆弱,因此对演员天性的保护、保持和激发需要一定的技巧,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多数初学表演的学生或者演员,往往给“天性”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认为“天性”神秘不可探究,甚至是抵触、抗拒,为了使在校学生能够所谓的“放得开、打开创作之门”,也有了“解放天性”这个说法。
既然“解放天性”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那么肯定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束缚了天性”。被“束缚”的“天性”说明它在平时生活中有不被释放的原因。比如残暴、性、自私,因为被“道德、法律”的审视和约束,得到了理性的控制,谁也不会随便碰触这条底线。但对于演员来说,他在舞台上要塑造剧本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可能要演一个残暴昏庸的统治者,也可能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市民,或者说是一个卖弄风骚、搔首弄姿的舞女,更或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卑鄙小人。那么他就要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说一些他本人平时不可能说的话,做一些他平时也不可能会做的事,产生一些平时也不可能产生的行为和举动。遇到与演员自己反差极大的角色时怎么办呢?该如何调和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矛盾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之间的矛盾。那么演员就需要把自身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给解放出来。在“天性”被“解放”之后,演员就会产生“心象”,找到角色的形象种子,继而就能从自己身上找到所要塑造的角色的种子,为塑造人物打下前提基础,做好准备工作。
对于“天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没有提出过针对性的“解放”的训练和解释,他认为“天性”只能通过引导从而挖掘发现,而不是强制。强制“天性”会导致演员在表演中出现表演情绪、做作、夸张过火。“强制天性必然吓跑了情感,并引起了机械的、烂熟的刻板手法。”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穷尽毕生精力,提出了“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有机天性的下意识创作”的表演技巧原则。有的演员为什么不能在舞台按照人物的逻辑、生活、性格去行动呢?——杂念。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排练厅,在教室,在演员与观众都知道是假定的情境中,按照角色的逻辑去行动着实很困难,无论演什么样的角色,演什么样的内容,都会有“怕演错了丢人”“时刻注意同学、老师、观众的反应”“要使劲儿演好给自己心上人看”……这些杂念是束缚演员“天性”的枷锁和障碍。行话说“真听、真看、真感觉”,在舞台上能做到这七个字,不说整台戏下来,哪怕是五分钟的全身心投入也相当困难。在初学表演时,“解放天性”其实就是将学生从杂念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镇定自若地、合理地在舞台上生活起来。当学生真正从杂念中“解放”出来时,摆脱了枷锁,那么他的行动才是有机的、自然的、合乎逻辑的。
“解放天性”练习并不是指单纯的动物模拟、夸张表现、敢做一些平常人不敢做的一些行为,它更注重对形体表现力的训练,充分发挥演员的想象力,对即兴内容的交流与适应、感受与判断,加强对规定情境的信念感与真实感,因此“解放天性”的练习,我认为应该更准确地称之为“演员的创作素质训练”等。
有些演员在生活中非常灵巧、机敏,我们所说的活泼外向,可一旦让他们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可能变成了和原来的自己完全相反的人,变得扭扭捏捏,手足无措。也有些演员在“解放天性练习”中,能够和其他演员共同完成,可是一到单独上去演戏,就判若两人,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是并没有真正的“解放”。那么没有“解放”,为什么和其他演员一起的时候为何能收放自如,到了自己单独表演(单人小品练习)时为何尴尬无比?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人群言语或行动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人们与个体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心理。当其他演员都能够很好地完成练习时,有的演员即使再不好意思、再勉为其难,因为从众心理的作用,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来。
是什么引发了从众心理呢?“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是引发从众心理可能性较大的两个因素。规范影响说的是人们为了不被群体其他成员排斥和惩罚而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信息影响说的是我们往往容易相信和效仿自认为能带给我们最正确信息的人,人们总是认为多数人判断的正确的情况会比较多,因此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从众行为。”⑦
“解放天性”不是一个“外在”的过程,它其实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不仅是演员的入门课,更是贯穿演员的表演生涯的必修课。在此特别强调,我们表演教学中的“解放天性”并不是解放“性”,有一些“二把刀”老师为了让初学表演的学生放得开,在课堂上甚至让学生做出一些下流的行为,或是在公共场合撒泼耍赖,以为这样就是“解放天性”,就能够帮助演员去塑造角色。中央戏剧学院刘立滨教授说道:“遵循有机天性,就要爱护天性,尊重、了解每一个演员或初学者的天性。就要调动一切有利手段,采用一切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训练、帮助演员或初学者克服和排除紧张、害怕与胆小的心理障碍,获得勇气,获得信心,获得松弛,敢于‘当众孤独’,愿意当众表演;而不应是随意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和方法,使得演员或初学者的自我与自尊,受到愚弄和挫伤。”⑧教师在对初学表演的学生给予“解放”他的“天性”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状态,避免“假解放”情况的发生,要洞察到哪些学生是“真解放”,哪些学生是因为从众心理引起的“被逼无奈”。作为引导者,导演和教师更不能拔苗助长,采用错误的练习方式,造成学生产生抵触、排斥心理,从而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其实人的某些天性是不能被解放的,解放了的话,那么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当然,人的天性也有美的一面,只是这美的一面的天性不用费尽心思去“解放”而已。
心理学已经有很久的发展历史,从最初阶段到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产物。心理学与戏剧表演艺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一种心理过程——潜意识的过程,他指出人的精神活动发在多种意识层次里。在演员分析剧本和人物、体验角色、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如情绪、情感、欲望、冲动、动机、性格、想象等方面,对于这些层面的研究能更好地达到表演艺术的核心技术——“有意识的控制达到下意识的创作”。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本文的提出,不仅能帮助演员研究所要塑造的角色,也借助了心理学研究带有另一个身份的“人”——演员。
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是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创作阶段和演出完成阶段。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觉得简单,其实都不知道演员在背后付出多大的艰辛。表演艺术不仅是行动的艺术,它也是一门感觉的艺术,演员是脆弱的,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如果导演采用了错误的引导和排练,就会对演员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的阻碍,甚至造成演员创作的终止。因此,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导演更应该把握好演员在创作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将演员引上正确的创作方向。当演员在遇到创作障碍时,要根据创作阶段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以及此时演员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心理学来帮助演员,进行引导,分析,解决障碍,从而能够完成艺术创作。
注释:
①史敏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269.
②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0.
③④⑤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演员自我修养[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60.
⑥史敏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我的艺术生活[M].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364.
⑦苏陌.图解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44.
⑧刘立滨.“天性”说[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8,(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