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与主要任务

2023-12-18 04:25赵恒春白金凤
关键词:高质量科技生态

赵恒春,白金凤

(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1]。这种渐次深入的表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所处环境、禀赋条件变化等作出的科学判断和调整,也是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主动选择[2]。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量的持续增长中实现质的大幅提升,从而实现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跨越[4]。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5]。只有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对此,任晓刚等[6]从厘清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内容,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实践。叶娟惠等[7]采用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基于对200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促进作用。刘和东等[8]则以剖析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为切入点,通过探寻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创新与经济发展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龙头型、智力密集型省市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度相关的结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发展既包含社会发展链条上的经济发展这一起点,也囊括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其他环节的成熟与否,还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终极目标。同时,创新主要分为涉及技术性变化的科技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制度创新等,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不同形态的创新之间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以往研究仅关注科技创新或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可能缩小了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维度,以致无法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以全局性和系统性思维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解析、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生态链演化进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及主要任务,并根据创新生态链的特性得出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结论与启示。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9]。2023年3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并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他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6]。个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微观单元,不仅是消费主体,更是生产和创新主体。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广泛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通过14亿多人的共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0]。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发展指导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的成功与否[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经济发展领域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2]。

高质量发展是统筹的发展和安全的发展。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安全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1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跃升期中,能否顺利实现这一重大跨越,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突破动力瓶颈、培育新发展动力、集聚新发展动能。显然,这需要打出一系列全方位“组合拳”,更需要长期持续推进。其中,最为迫切和根本的是构建和完善我国创新生态链,明确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生态链演化进程

创新生态链是以相关政策、产业企业、科研院所与金融服务等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交互衔接体系。各创新主体根据所处环境和自身能力,通过与其他主体的竞争博弈确定自身在链条中的位置并提供相应价值,彼此间环环相扣、存亡相依,形成不可截断的生态链条,同时整合生态链内部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价值共创活动以实现生态链条整体的共融共生。由于生态链条对处于游离状态的其他同质及异质主体均具有磁吸效应,因此链条上各主体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互补性。这两种特性不仅利于创新主体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打破传统企业、产业及区域的边界限制,对创新资源要素进行最有效聚集和最充分利用,也打通了生态链条内部信息和价值传递通路,无数纵横交织的短链将各资源要素向整个内部领域传递,相互关联的多维立体网络降低了传递过程中的阻力,降低了信息和价值损耗,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使得生态链条呈现出既资源共享又优势互补的旺盛生命力和创新力。以上优势有利于推进创新资源加速流动、提高整合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水平进步,中国的创新生态链始终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与趋势,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性的创新生态链演进过程。从零到点再到面,从分散到短链再到生态链,从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以举国之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经济建设,再到新时期面向全球科技前沿,我国的创新生态链经历了长期的体系建构与改革重架,目前基本建成了多主体、多元化、多层次聚焦中高端价值链、质量与创新主导、统筹配置、大众参与的创新生态链。然而,随着世界各国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建设总方针、总任务等再次深化调整,我国面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等发展问题[14]。基于此,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在战略定位上,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0]。与以往不同的是,创新不再只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而是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任务。这意味着创新脱离了方法论范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15]。在如此大的转变背景下,创新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实现从科技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陪着跑”向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领着跑”转变。

在战略目标上,实施创新驱动“三步走”战略。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战略整体时间跨度为30年,从2020年绵延至2050年,其中2030年为重要中继节点。以渐进式和跳跃式结合的方式,在顶层设计上,推进并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跨越[16]。在微观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力量,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全方位支持,推动惠企政策扎实落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企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创新决策能力、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技术策源能力、面向全球竞争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面向协同高效产业生态的融通创新能力。

在战略部署上,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纲要》从7个方面明确了以下战略任务部署:一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二是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四是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五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六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七是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16]。

四、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功能定位

创新生态链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耦合而成,涵盖了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高质量发展则是指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均衡、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创新生态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维度上。在理论维度上,创新生态链的建设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创新生态链还可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社会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的创新,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17]。在实践维度上,创新生态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验证,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越来越重视创新生态链的构建工作。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政府推进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和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教育培养人才、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强国依靠科技创新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积极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生态链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创新生态链通过以下3个方面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构建创新生态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当前,中国已进入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征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实现这一远景目标的“总施工图”和“时间表”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因此,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以保障和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让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18]。在创新生态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带来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创新生态链促进了内部各生态主体的链接与协同,打通了生态链条内部阻碍创新资源要素循环融合过程中的堵点,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创新生态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

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是我党对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出的科学应对与重大战略决策,其深度与内涵要远大于经济发展[19]。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生态环境消耗不断降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日渐演进,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逐渐攀升,并最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高级化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横向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各环节以及纵向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各流程等,形成了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具体来说,创新生态链通过协调不同创新资源要素间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推动产品质量更加优质、种类更加丰富、产业体系更加齐全、产业价值链更加完善,并带动经济形态层次更高的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等相继涌现,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更趋合理的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创新生态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均衡、统筹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5]。但发展中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创新生态链的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生态链的协同效应体现在链内各创新主体资源聚合、优势互补、错位协同和梯次联动,加快实现由投资规模驱动的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更好释放互补叠加及科技创新动能,通过提高创新资源要素在主体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各主体的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难题。创新生态链的辐射效应体现在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性及溢出性上,这主要是因为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扩散一般遵循下列路径:一是向创新活力更足的新兴产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中心等重点产业和中心区域聚集,形成“强者恒强”局面;二是从重点产业和中心区域向周边产业和“洼地”区域溢出、扩散,即通过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和溢出,形成重点产业和中心区域带动周边产业和“洼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先进企业带动落后企业的阶梯形发展态势,保障了整体均衡、统筹发展。

五、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近年来我国创新生态链构建环境不断改善,整体链条已初具规模,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创新激励不足、核心技术落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17]。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创新生态链的构建,也阻碍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同时我国各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生态链系统特性尚欠缺、政策体系合力未形成也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阻碍。

(一)创新生态链区域发展不均衡

整体的创新生态链是在一个个活跃的单元创新生态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如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链以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为单元创新生态链副中心,演化形成了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同时不同创新生态链均具有各自特质禀赋,这导致单靠简单模仿和直接粘贴是难以实现创新生态链的复制和推广的。而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创新生态链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创新生态链存在虹吸效应,科创资源愈富集的地域更易获得横向和纵向的资金扶植,创新人才也更易向此类地域聚集,导致出现马太效应。从时间进程来看,区域创新生态链发展进程不一,各区域存在着层次性。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大城市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链,系统中各主体在产学研用角色方面分工明确、合作紧密,自身产业布局已逐渐攀升至全球产业链中上游,基本完成了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但一些以资源驱动或政策驱动为主要动力的传统产业集群区域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且对自身创新生态链建设尚无清晰认知和定位,造成区域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创新生态链系统特性尚欠缺

创新生态链作为复杂生态网络体系,协作整合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其具有协同和整体特性。但我国创新生态链在这两方面尚有欠缺。政府作为创新生态链的主体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创新生态链发展的宏观方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适宜的制度体系等。若采取过多行政手段对市场及生态链条所属子种群进行干预,会打破系统中各主体基于市场机制形成的关于创新资源配置的原有平衡关系,导致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无法发挥。如在行政手段干预下,更多资源向龙头企业或重点行业倾斜、汇聚,数量更加众多、分布更加广泛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关注,能捕获到的创新资源要素较少,以致我国创新生态链表现出“金字塔”形态,而非更具竞合共生活力的“纺锤体”形态[17]。再者,我国创新生态链尚未配备科学完善的创新风险识别预警体系。虽然创新生态链中各主体价值共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整个链条中各主体带来价值创造与提升,但在日常竞合共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各企业主体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短视及自身产能过剩等原因可能产生恶性竞争,这不仅造成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浪费,也降低了我国创新生态链的稳健性。

(三)创新生态链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

在创新生态链的构建过程中,政策体系作为宏观指挥棒具有激发动力活力、协调各主体创新活动、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作用。从构建国家创新生态链层面考虑,希望各区域、领域的创新能力能够均衡、协调发展,那么在制度保障方面就需避免出现过度倾斜或政策盲区。因此,各机构与部门政策的明晰化,以及政策与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便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需要涉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的创新驱动政策具有明确的规范边界,在各自不同的范畴与领域内进行统筹与聚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并衔接有序,不留空白。但由于我国创新生态链中的政府主体包含较多层级和体系,如国务院为最高决策机构,下属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是领导机构,同时科技、经济、产业、工信、金融等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其中(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由其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不同机构和部门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虽可将各自优势和资源要素融合进创新生态链的构建进程中去,但不同创新政策的“政出多门”,也可能导致政策与政策之间缺乏统筹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或真空地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因素。

六、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优势新动力,持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近年来,我国在5G建设、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创新生态链的构建非一日之功,需多领域、多路径协同推进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体系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提升,其中创新生态链各主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不同主体的创新模式和市场行为各不相同,为避免出现不正当或短期竞争行为,需要坚强核心的统一调度指挥,这时我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便凸显出来[20]。政府在全局层面上的规划部署,引领不同主体将创新资源要素投入重点领域中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方向引领。在科学掌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认识上,加强政治引领和优化顶层设计,以当今国情和世界形势为基础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确保创新生态链的构建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战略保障。针对不足和短板,提供宽松包容管理服务体系、布局合理协同创新平台、给予雄厚资金支持保障,引导创新主体聚焦重点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领域,开展关键性技术和原创技术攻关工作,实现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21]。

(二)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与激励、作风建设等方面保障创新生态链的构建和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22]。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3点:一是提供良好法律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创新生态链内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律支撑[11];二是提供良好金融环境。在来源可靠、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制度监管下的包含财政投入、企业投入、民间金融资本投入的多元资本市场投融资体系,保障技术基础研究、重大攻关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和协同互动,推进创新生态链与高质量发展价值链的螺旋式增值进程;三是提供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高浓缩智力结晶高度依赖人才和智力资本。因此,不断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体制、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智力支持。

(三)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这一强劲引擎[14]。因此,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坚持问题导向,走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围绕战略性技术领域系统谋划和布局,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吸引全球高质量资源要素,稳定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促进我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二是支撑与引领供给侧改革。发挥科技的先发性、渗透性、扩散性作用,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不断增加生产函数方程式中科技创新的比率数值,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换挡提速;三是提高创新生态链整体效能。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优化科技组织协调与科研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加大专项资金或科研奖励设置力度,鼓励目标导向下的自由探索,突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原始创新,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建设新型产业体系是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

创新生态链以新型产业体系为作用渠道和核心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新型产业体系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导向,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创新中心等聚集优势资源,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实体承载和支撑[23]。一是聚焦战略科学家、关注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年龄梯次合理、层次衔接适度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才队伍,既对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等新一代先进技术开展攻坚,又夯实基础性研究根基,打造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二是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生态链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实施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合作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研发合作等形式聚集全球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在消化吸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化激励机制双轮驱动优势培育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能够共享世界前沿科技的龙头企业,并以此类企业为核心,磁吸、汇融各同质及异质性企业进行融通创新,全方位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24]。

(五)“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进路

创新生态链通过整合内部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进行价值共创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成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进路[23]。一是构建高效协同的全链条成果开发和技术转移体系,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加强互动融合与协同共享,共建研发基地、加深项目合作深度与力度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流动。以大学、科研院所技术基础研究、重大攻关体系与企业及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的耦合衔接,合力破局创新生态链中各主体价值共创活动中的非全局性、非全过程性难题;二是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解决好“产学研用”全价值链条中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问题,加大对科技成果关键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和表彰力度,提升其职业幸福感、获得感与荣誉感;三是推进技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设立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中介服务机构,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着眼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用”的效果,推进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的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七、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从解析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入手,得出如下结论:构建创新生态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就业机会和更稳定收入来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构建创新生态链可以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与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构建创新生态链还可以通过协同和辐射效应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国创新生态链的构建工作也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系统特性未有效发挥,政策体系未形成合力等短板。因此,在构建创新生态链的过程中,应坚持党的领导,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推进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锻实锻牢创新生态链条,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启示

创新生态链将创新创业者、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创新效率和质量,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持续发力下,以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及“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有力杠杆和实践载体,由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激发生产力,调整一切阻碍创新活力释放的生产关系,提供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生态链中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协调技术创新、原始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等之间的多向融通,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发展到产业化链接的快车道,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稳健前行。

一是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转变政府创新管理职能,推动自上而下的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和监督评估等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中的职能,对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等具体环节可交由市场和企业决定。

二是坚持创新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可降低创新成本,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广阔空间。因此,需推动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区域协调和生态优化的协调统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动力活力。

三是构建高效协同的多渠道创新投入体系。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性、战略性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金融行业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壮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形成不同渠道资金全面覆盖、多段接力的金融支持格局。

四是营造鼓励创新、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尊重创新规律,提供宽松的创新空间和容错空间,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主体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贯通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丰富社会科普工作内容和形式,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社会根基。

猜你喜欢
高质量科技生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