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 曾传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劳动,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劳动不仅锻炼能力,也能砥砺品质;不仅涵养境界,也能造就人生
请以“劳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一、理解劳动,准确立意
本次作文的主题是劳动,指的是劳动实践,也就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体力、脑力协调的活动。像到大寨山采春茶,就是属于劳动教育的劳动实践活动。采茶叶看似是简单劳动,也是有技巧的,需要学习。提高采茶的质量,需要掌握方法,需要反复训练,需要经验积累,需要创新。会采茶,这就是能力。任何能力的形成、提高,都离不开劳动实践。推而广之,提高劳动效率,能更好地达成劳动目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不如此。
毫无疑问,任何劳动实践都需要挥洒汗水,需要付出体力,是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打,肩挑背磨,日复一日,这是普通劳动者的日常……怎能不艰辛痛苦?但是,正是有了艰辛痛苦的付出,才享受了收获的愉快、满足与甜美。农民只有把田种好,才能收获粮食;工人只有把工做好,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劳动是有过程的,要一步步来,要劳神费力,甚至遭受挫折、失败。种田,要耕地,播种,锄草,施肥,喷药,收割,然后颗粒归仓,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劳神费力就苦,就要受煎熬,经受劳神费力的考验,就会砥砺我们的品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有耐心、尊重科学、学会按规律办事等。劳动离不开吃苦,但任何人都不是为了吃苦而劳动,是为了获得劳动的成果,而劳动的成果是甜美的。因此,可以说劳动过程是苦乐相随,苦乐并存,乐在其中的。当我们享受劳动成果的甜美时,就觉得劳动过程中的苦是应该的、值得的。这是劳动中苦乐的辩证法。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还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创造、为了未来、为了生活的美……这样的劳动,就超越了自我,就有了劳动的境界,伟大人物的劳动实践无不如此。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无数劳动者的付出,更得益于无数有境界的劳动者“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伟大实践。这样伟大的人物,古今中外,可谓灿若群星。这一点,在近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上,可得到印证。
这次作文,要求在准确理解劳动内涵、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提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进行立意。唯如此,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二、巧选角度,精心构思
劳动的范围很广泛,并非一定是在室外活动。洗衣、扫地、做饭、整理房间、阳台养花、手工制作……都是劳动,都可以写进作文。每种劳动,用美的眼光看,都蕴含着美,要生动地表现劳动的美,表现享受劳动之美的喜悦、自豪。这一点,是作文时要特别注意的。
主题很大,很虚,写作时,第一步要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方法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考。角度很多:就性质而言,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劳动对象而言,有自己的劳动,他人的劳动,动物的劳动;就自己而言,有学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等。本次主题作文,其成功基石是劳动实践。
着眼自己的个体劳动实践,可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劳动经历,想想是因为什么原因参加劳动的,是主动参加还是被动参加,劳动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有意思的小插曲,结果怎么样,体会到了怎样的美,有哪些收获……生动地再现劳动过程或场面,写自己真实的体验、认识、思考与感悟,就是一篇好作文。这样的材料,适合于写记叙类文章。
着眼自己参加的集体劳动,就适合进行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要表现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法,以及映衬、象征等,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当然,精彩的细节特写,是必不可少的。
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很多同学都有过做美食的经历,做的过程就是劳动。把食材变成美食,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奇妙的,充满诗意的。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即使煮带皮的土豆吃,也能写出其中的美。
着眼他人的劳动实践,同样要找到印象最深刻的、触动最深的人和事。他人,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身边的熟人,还可以是任意的社会人。这些人,应该是以体力求生存的人,像农民、工人等。写这类文章,最好不要只把自己当作纯粹的旁观者指手画脚,要参与进去,写出真实的感受、感悟。看到三伏天在高楼外墙安装空调的工人的劳动,我们的心理、思想情感都会随劳动者的经历、细节而变化,会产生很多联想,生发出感悟。对安装空调的过程,要进行分解,放大、拉长,写动作,写细节。
有些劳动,旁观者看起来可能很美,很有意思,很好玩,但这只是表象。比如做大饼,做大饼之前艰辛的准备,和面、剁馅,容易被忽略。而且,烤大饼也是需要技巧的,贴炉壁、火候的掌握等,要经过千百次的训练。只有深入观察,才能透过表象,发现做大饼的艰辛。
人生存靠劳动,动物其实也不例外。除了猫狗这些宠物外,没有一种动物的生存离得开劳动。蜜蜂、蚂蚁、麻雀……一些动物的劳动,与人比起来,更辛苦,更不容易,可能遭遇的危险更多。刘亮程的散文《老鼠也该有个好收成》,以怜悯的笔触描写老鼠从麦地里拖麦穗的艰难场面,就写得非常动人。以此为题材,写成童话、寓言故事,表达对劳动的理解、感悟,也是可以的。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提速,人工智能开始走进生活,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可逆的趋势。我们的未来,不仅要直面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要直面人与人工智能的竞争,这是挑战,当然也是机遇。展开想象,写未来劳动中人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与合作的故事,讲述劳动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讴歌先进的生产力赋予劳动一种全新的美,等等,这也未尝不可。
当然,如果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尝试写议论文。写议论文,先要确定论题。论题应是大家关心的,要有针对性,像现在的中学生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对体力劳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劳动能力不强等,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可以针对选定的论题,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论证,纠正现实生活中对劳动的偏见,以正视听,起到宣传的作用。
累并快乐着
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 黄泽宇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五一”小长假。想着零食、电视、睡觉这几个享受的词语,心里便乐滋滋的,情不自禁地笑了。
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笑眯眯地望着我,心里咯噔一下,肯定又是在我身上打什么鬼主意。我还没反应过来,父亲就发话了:“这个‘五一’,回去看看奶奶,你好久都没回去了,奶奶很想你。顺便锻炼锻炼,免得一天在家里游手好闲。”
看奶奶,这当然是我的义务,于情于理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当然无法反驳。
去年暑假,爸爸也是用这个阳谋,让我帮奶奶做农活,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夏日炎炎,劳动可不是件轻松事。十斤重的背篓背在肩上还没觉得多累,三四十斤的玉米一装进背篓,我才明白什么叫沉重。在田间和山路上行走,身体必须佝偻着向前倾斜,踏稳每一步,不然就会摔个四脚朝天。玉米上细微的纤毛用肉眼看不着,但只要它们偷偷溜上脖子或手臂,那痒劲儿就是抓破皮肤都缓解不了。烈日下,蝉拼命地叫着,树叶无精打采地耷拉着,一颗颗混浊的汗珠从发尖落下,划过脸颊,火辣辣的痛……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一趟又一趟,腰酸背又痛。
不下地,看着奶奶一人挥汗如雨?反正我做不到。背了几天玉米,身体裸露的地方都被太阳晒黑了。劳动确实辛苦,但看着收获的成果,心里却是喜滋滋的。有意思的是,几天劳动下来,饭量长了不少,人也精神了很多。
好吧,既然爸爸早就在算计,那恭敬不如从命。哼,不就是体力劳动吗,岂能难倒我?
回到老家,才知道玉米地除草迫在眉睫。我二话没说,戴着草帽,就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间。像过去一样,奶奶心疼我,不让我下地干活,但我怎能袖手旁观?奶奶不停地挥动着锄头,娴熟地将一团团杂草挖起。开始我只是呆呆地望着,因为分不清哪是杂草哪是苗。这不能怪我,生活在城里的小孩,没事谁去关心这些?况且,一进学堂,就跋涉在书山题海里,也没那种闲情。已经满头大汗的奶奶看出了我的尴尬,乐呵呵地过来教我认识玉米苗。这时的小玉米苗还只有两片小嫩叶,在杂草中并不引人注目。我一手小心翼翼扶着幼苗,一手拔着周围的杂草。看似简单的活儿,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容易。大太阳下拔草,必须弯腰。有的草根系稀疏,容易拔,有的草根系发达,紧紧咬着泥土,拔起来颇费力气。不一会儿,我已汗流浃背,腰酸背痛,衣袖和裤脚上满是泥土,变成了狼狈不堪的大泥猴,而且,右手也隐隐疼痛。
看着娇嫩的玉米苗,我迷惑不解地问奶奶:“为什么要拔掉杂草?”奶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笑呵呵地说:“杂草抢玉米苗的肥,拔了它玉米才能更好地成长。你下次再回来,没准它们长得比你高了呢。”“又没有种,哪来那么多草?”我再次询问。“草根在泥土里啊。”我若有所思地站在地里,仿佛看到了除草后的玉米苗,已经长成了一大片绿油油的玉米林,奶奶在田边乐呵呵地望着,蝉在树上欢快地唱着。于是,我回想起了去年暑假丰收的画面:一个个粗壮的玉米棒子咧嘴欢笑,一场坝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金光灿灿。
原来是这样。要收获玉米就得除去草。这不就像人,懒惰就是杂草,不除去好逸恶劳的杂草怎么能变得优秀呢?
明天,我将继续跟随奶奶下地,拔除田中的杂草;今后,我还要努力拔去心中的杂草。
打算享受“五一”长假,却不料被爸爸“算计”,心甘情愿地随奶奶下地拔草,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感悟到收获来自劳动,成长中要努力拔除心中的“杂草”的道理。文章真实表达了劳动体验,抒写了对劳动的认知、态度、感悟。描写劳动,细节真实,场景生动,画面感强。联想自然,内容充实。感悟深刻,主题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