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大散文的一种突破(外一篇)
——再读陈洪金散文集《泸沽湖的神谕》

2023-12-17 19:51真铧
壹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摩梭人泸沽湖散文

◆真铧

我所认识的陈洪金先生是从滇西北出发,走出云贵高原在华夏文坛声名鹤起的青年作家,他出版过的作品,涉猎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体裁,其中,散文创作为强项也最有建树。我有幸读过他的《村庄记》、《三重奏》等著作,读来读去,却最喜爱散文集《泸沽湖的神谕》(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颇有创新味和精品味的书让我爱不释手,并且我认为有着书写民族文化大散文的若干突破。

一是在结构上,彰显深思熟虑布局巧妙。

《泸沽湖的神谕》一书由云南省作协原主席黄尧作总序,入选颇有影响力的“百名作家写云南”文学创作活动,作家陈洪金接受创作任务后,多次进当时泸沽湖地区采访考察,历尽艰辛几易其稿,于2016 年12 月定稿次年出版。随后,《丽江日报》“文化周刊”连载,旋即在读者中引起较强烈的反响。我在读报纸连载后再读其著,算来两次通读其作品了,每次都深感其立意高远构思精巧,起点高大意味深长,并感叹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不会被时光埋没的。试以开篇《祖母的记忆》为例,开头一句就说:“我又开始怀念祖母了”,为什么念想祖母?因为“祖母老了,2016 年夏天一旦过去,她就迈进了一百岁的门槛,向着极少有人经历的人生道路步履蹒跚地行进”。那么,百岁祖母到底有什么故事?吊人胃口悬念顿起。作者如剥茧抽丝,倒叙回1917 年出生祖母的传奇一生。“从玉龙雪山北面的村庄到小凉山深处的药山奴隶主家,再到永胜三川坝我的老家,祖母经历了人生当中最大的两个转折。三个村庄之间,最中间的那一段时光,是祖母生命里最悲惨的经历。”这些转折、悲惨到底是什么?悬念迭起,然后,颠过来倒过去,一波未遂又起一波,好奇心起引人入胜。原来,祖母从小被人抢去做了奴隶,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先是在小凉山过着暗无天日屈辱日子,直至在解放军进入小凉山斗中,“在一个名叫木仁禄的纳西族奴隶的带领下,在那个夜里出逃”,并在一个解放军战士帮助下渡过金沙江回到祖父的故乡。所有过程惊险曲折。而从作家祖母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泸沽湖经历:作为奴隶的某一天,先是去了永宁,然后去了泸沽湖边,岛上住着土司。引出作家“去那里看看的冲动”,娓娓道来作家第一次踏上永宁这片土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沿祖母足迹来到泸沽湖边,走进摩梭人的木楞房祖屋里,火塘边见到摩梭人的老祖母,倾听摩梭故事。

而在《群山仙境》里一对游客现代版“走婚”,《花楼在歌唱》里卓玛和农布的故事,同样扣人心弦。书中多篇文章这样的谋篇布局,印证了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意境,这样的意境是以历史和现实为根基,由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所组成的维度,具有很强的思辨力、洞察力和表现力,更是运用了写小说的手法来作散文,力图变刻板不够灵活的模式,避免散文创作同质化,力求超脱、超越、超前从先秦走到现代的传统散文创作之路,我不敢说这是他的首创,但散文家杨牧曾主张“散文不妨实验小说、诗歌、戏剧的体裁”,以及“现代散文务求文体模式的突破”。然而没有多少作家把它当回事来探索,可以说陈洪金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他走在了散文创意写作的最前沿,这也许是散文创作的一种走向。

二是在语言上,体现神来之笔充满诗性。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泸沽湖这个宛如世界的尽头和玉帝流下的一滴玉水,到底怎么描写?陈洪金给出了答卷:“远山如黛,湖水如铅,一场空蒙的细雨纷纷扬扬地落在远处的水面上,没有我在惯常所见的碧水蓝天。因为雨的浸润,山峰的森林仿佛被涂上一层浅灰色的水粉,世界便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只有黑与白,没有绚丽、妖娆、妩媚、温润。天空没有鸟的影子,水面也没有小船,湖中几粒小岛屿仿佛入定的僧人,低眉垂目,向着各自的内心世界眺望,那里,居住着天和地,居住着人与自然,居住着佛……”

这是雨中的泸沽湖,优美的文字诗性的语言。“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摩梭女人送别情郎,划着猪槽船,唱着一首首歌唱爱情的歌,到湖里去打鱼,明净的湖水,柔软的鱼,随波晃动的水草,同样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而那些摩梭汉子,在祖母的火塘边喝完一碗早茶,牵着一匹马向山里走去。泸沽湖畔到处是高高低低的山,在摩梭人的眼里,它们都是具有神性的。但是,摩梭人最为崇敬的还要数格姆女神山,因为关注得最多,摩梭人自然会给它以最高的礼赞,为它赋予各种传说,让它成为真正的神山。”从叙述语言中体验泸沽湖的神谕。由摩梭人的日常生活到一水一山,让真实的生活素材与特殊的修辞和表达方式融会贯通,达到用词达意精准活泼。这样的语言生动叙述、精彩例子,俯拾即是、比比皆是。

当然,书中除了描写叙述老练稔熟外,不时有神来之笔信手拈来,如转山节这一天“心相印,情相连,爱相随”,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这样的神性抒情,洋溢在笔端,流淌在字里行间。汪曾祺说:“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话要怎么说是一门学问。说到语言的张力,作为汉族作家,陈洪金的汉语驾驭能力是炉火纯青,遣词造句达到了精练准确、曲水流觞、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文采斐然的地步。这是一种非常自如的写作,从而使文章耐读、愉悦倍感语言之美。

同样,他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自信,源于他虚心好学,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朋友为他支撑,从而对摩梭、普米等少数民族语言把握得很好,到哪座山头唱什么歌,书中的山名地名,少数民族语言怎么说,汉语如何写,都很精确,特别是摩梭人《指路经》、《花楼恋歌》等的翻译上下了功夫,少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显示了出来,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相辅相成,昭示泸沽湖这方山水的神秘感、民族性,以及语言多样性。这是许多汉族作家没能处理好的,而汉族作家陈洪金做到了且做得挺棒。应当说,于汉族作家而言,写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跨界的巨大挑战,但他迎难而上,明知山中有虎偏要去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如此,读他的散文,诚如闻一多形容庄子:“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一面,似乎也是一种目的”。陈洪金打造的语言文字,其实颇有庄子逍遥游之韵味。

三是在文化上,以小见大一叶知秋见长。

我们知道,多彩多姿的泸沽湖,处于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藏彝走廊”上的一个重要交通驿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从开篇《祖母的记忆》到最后一篇《大地上的信仰》共9 篇里,讲述了泸沽湖区域大地上生活的纳西族——摩梭人、普米、彝等民族的生活,着重考察了达巴、韩规、毕摩、佛教等宗教信仰,三多、火把、转山节等习俗,成丁礼、走婚、火葬等风俗,祖屋、火塘等民居,茶马古道等马帮和经商贸易,通过虚实结合,在无边无尽的时空中穿梭往来体现神性,是融入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的文章,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走廊。历史跨度大,从“三皇五帝”传说到现代,以泸沽湖地域性为经纬,从历史钩沉中绘制岀一幅千年江山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家陈洪金没有搜奇猎艳和庸俗化,像一些三、四流作家那样在摩梭人特有的走婚和母系文化上故弄玄虚和炒作题材,他反而用客观、公正、独到的眼光,观察、挖掘和体现这些山地文化现象,巧妙地处理民族文化的优雅与粗俗、伟大与低下,这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品质、格局和水平的集中体现。

当然,于我看来,他还试图解读从小凉山走岀来的鲁若迪基、和文平等名家的诗歌文化,给这部作品注入现代文化性,使之泸沽湖区域性文化现象更为饱满,更加熠熠生辉煌璀璨夺目。而在文史资料、神话传说的运用方面,由于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他能够在众多史料里深淘,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沙里拣金,适度拿捏把握得很好,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知道,怎样写好我们身边熟悉的风物?这对丽江作家来说是一个挑战。难能可贵的是,作家陈洪金在宏大视野观察泸沽湖博大文化的基础上,行走山水间,精耕细作,用一碗酥油茶、一部经书,一个家庭、一场箐火晚会、一次转山等,小题“大”作,节奏感强、诗性深情抒情的表达,身临其境的亲切生动感,感受到生活的本真。这种发自内心的表达,达到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书写出大文化大散文之目的,展现出文学创作细腻写法与历史考证严谨的完美结合。大要有大的样子,这部考察民族融合和民族历史的文化大散文集,让读者感叹:民族性加上文化性,就是题材内容体量大质量高的大气魄大散文。

四是在思想上,贯穿求同存异家国情怀。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高境界,意即散文无论形式如何多样,其中心思想不能散乱。但说易行难,很多散文写者并没有把握好和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好在陈洪金忠实地践行着这一朴素的写作之道。他的《泸沽湖的神谕》共有9 篇,内容涉猎写老祖母、走婚、宗教信仰、土司总管、摩梭往事、永宁旧时光,白狼歌、花楼、转山、忽必烈驻跸日月和,洛克、泥月乌、和字、阿云山、罗桑益世等风云人物,这些山川风物林林总总内容庞杂,让人浮光掠影中看到一个最美的泸沽湖。但应对万物,万变不离其宗,寻找聚焦点,可梳理出一个脉络和一条主线:无论山河如何改颜历史如何演绎,泸沽湖区域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摩梭人、普米、彝等民族,是包容互纳和谐共处的。

作为“藏彝走廊”,他们的根脉从青藏高原或者西北迁徙而来,在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婚姻、丧葬、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或多或少打上了很多共同的烙印,呈现出和而不同、共生共存的现象。书中,《大地上的跋涉》写到:“在汉语里,经常用词语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同手足。但是,在泸沽湖畔,我们可以见证比情同手足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那就是摩梭人与普米族之间不分彼此的血肉交融。”“夜深了,人们带着狂欢过后的疲倦回到火塘边,一个身着民族盛装的小伙子,向着外来者介绍自己说:‘我姓曹,是普米族,住在洛水上村。’另一个穿着民族盛装的少女,也向外来者介绍自己,说‘我也姓曹,是摩梭人,住在洛水下村。’——这样有温度的情景,摩梭人和普米族都早已视为寻常,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的家园。”由此,抚今追昔,人生感悟,文学记忆让心潮澎湃,我读到这块神性大地上的人们,高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大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互通有无,相互发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衍团结发展进步。正是这种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和生存大智慧,使他们历史上能够在别的强大族群的挤压下生存下来,解放后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忠实践行者。这一条深刻思想主线,始终贯穿了全书震撼了我。围绕这个中心,所有文字重新分解,把它提升到哲理维度,融合成神谕。

创作与评论是文学的双翼,互为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文学批评切忌没有原则相互吹捧,杜绝歌功颂德和泡沫化、说瞎话评论。客观公正是文学评论的底线。若要论此书不足,愚以为作家陈洪金没有深掘摩梭人、普米族共有的苏哩玛酒、猪膘肉等文化内涵。饮食也是文化,神仙也要尝人间烟火,诗酒人生,众神眷恋的泸沽湖分明也是个大酒缸,下酒菜是如岛屿般的猪膘肉一盘,唯其如此,酒醇肉香,《花楼恋歌》就响彻云霄了。

总而言之,统揽陈洪金《泸沽湖的神谕》一书,他继承传统散文朴实无华写作基础上,不仅让人品味到格调、境界和辞章之美,而且华丽转身,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革故鼎新,把悬念戏剧性、诗性神性、引经据典、哲思共想等元素交融为一体,就有了突破口,有了灵魂写者神性写作。诚然,还有一个因素是陈洪金把散文这种门槛最低的体裁,当成磨刀石,经年累月打磨,磨出一把刀锋光芒四射的利刃和文字;他耐得住寂寞,不急不躁、潜心构思、不问风雨、只管耕耘、从容向前,就如得道高僧,有了功到自然成之果,他的思想境界和文学修养不断得以提升。他的散文过人之处,不止于大以及“锋芒毕露”,还有精、专、深、广、博。于是,他的大散文引起文学界的不断关注和获奖也就不感到意外了。

初心使命伴年华——木权、赵庚合著《岁月如歌》评说

静下心来兴致勃勃地拜读木权、赵庚合著散文集《岁月如歌》,书卷相随,收获了不少文学滋养。

一、日月生辉,晚霞璀璨。

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岁月如歌》一书,以丽江木氏土司第48 代后裔,解放后历任丽江县供销社土产公司、批发公司经理、县经贸委主任、县政协委员、常委等职,光荣退休后组建古城区象山合唱团并任团长的木权同志传奇一生为主线,把主人公置于风云木府,从千百年历史钩沉中展开来,并融入到中国现代之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中,以一个家族的命运反照出国运。从一滴水看到大海,让人读到边疆纳西族地区的风云剧变。我在看到1938 年出生于木府的木权同志的坎坷经历难忘往事后,更觉得该书的最大亮点是他退休后的不凡成就,他于2000 年退休,放着二两小酒不喝、增加口福的鱼塘不蹲、打发时间的麻将不搓、游山玩水不去,而是“再出发”组建象山合唱团,并用二十年时间,打造出了一个响彻云霄的民族文化艺术品牌,这是丽江的、云南的、中国的老年艺术奇葩。

读书中的第四、五、八章《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中不平凡的岁月》、《夕阳无限好》等,了解到一个从土司后裔华丽转身到共和国公民、职工、企业家、党员领导干部和合唱团团长的波澜壮阔经历,一桩桩往事、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扣人心弦击人心扉,让人读到酸甜苦辣的生活、五彩缤纷的人生。也许,我曾经在企业任过厂长经理,现为党政机关干部,个中甘苦自知,他的书特别引起我的共鸣。可以说,这是木权同志在职尽心竭力报国,退休后不甘平庸、余热生辉的真实写照。“身退精神在,夕阳依旧红”,尤其他带领象山合唱团在艺术殿堂不懈努力,天道酬勤汗水浇灌艺苑之花,夺得中央电视台、省、市、区级70 多个大奖,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辉煌。

二、文风朴素,语言生动。

一直以来,虽然说我是公务员和业余作家,将来也步他们后尘加入退休队伍,故对老干部是十分敬重的,但我对一些老干部们的书法、音乐、美术、摄影、写作等文艺作品并不看好,主要对其水准存疑,认为其纯属不甘寂寞哗众取宠附庸风雅,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但我在深读《岁月如歌》后,掩卷之余,却有了一种此书与别人的“老干体”有明显区别之感,促使我改变了看法。

这种区别体现如下:首先,这部散文集纪实性强,形散而神不散,讲的故事真实、生动,写的人物活泼且刻画得魅力四射。引经据典精准,“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把该书与《纳西族史料编年》对照来读,史料运用没有发现明显错误,而是得心应手客观公正,没有吹嘘杜撰,写的历史没有尔虞我诈来博读者眼球。在木府和木氏土司被形形色色的写手写滥之际,他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本清源纠正了个别地方别人写的关于木氏土司的不准确表述之处,由木氏土司后裔写历代木知府(通判)事迹,显然更具有权威性。这是一些老干部望尘莫及的地方,也是如我这样写者亦难以企及之处。其次,在行文上,沿袭了木公诗集曾被杨升庵作序赞不绝口,木增著作被徐霞客作序、跋,并收入《四库全书》等的“木氏六公”雄浑磅礴、通古博今、平铺直叙、质朴雅典、玉水清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等特点,传承“木氏六公”诗文造诣在汉文化星辰大海中比作“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等美誉之余威,犹以《木氏土知府家族史》、《童年的记忆》、《在新中国阳光下成长》等三篇为最。三是古今对照,真挚赞美纳西母土母族,热情讴歌党和人民的伟大,题材宏大而落笔质朴,这种文风向后学们传递一种明确信号和风向标,散文重在真实重在排斥华而不实的文风。如“葱郁的树林,蜿蜒盘旋的山路,前面那匹头戴着红花罩面的头骡,脖子间挂着的长筒铃铛‘叮咚叮咚’响彻林间”这样精美的语言在书中比比皆是。

三、民族精神,家国情怀。

诗以咏志,文以载道。时序更新,万物兴荣。百年树木,以人为本。本书的第六、七章《母亲的家族》、《我的兄弟姐妹们》,以木权母亲李玉琪的家族徐徐展开,纵横驰骋在历史天空,上至著名的光绪己丑科丽江“松、竹、梅、兰”之四举人李梅卿(李玉琪祖父),木权外公李耀三,及至近现代名人方国瑜、李群杰(木权二舅)等人,还有木权三舅李群秀,胞兄木光、胞妹木艳华,表兄李志明、表弟李为、表妹李耘,侄儿侄女木志平、木莲生、木志英、木志玲,儿子木志宏、木志永、木志成等人,或写报效国家对社会作贡献或写平凡人生建设家乡美好家园。

其中,以较多文字浓墨重彩书写了革命家、书法家、文史学家等诸多荣誉在身的“纳西族的骄傲——李群杰”,以及与李群杰老先生交集的历史人物袁嘉谷、赵藩、龙云、李根源、李寒谷、赵桢、张冲等人,木琼与洛克故事,使人读到历史烟花中一个名门望族兴衰昌盛外,更看到木氏、李氏等族人,或从贵族向平民转身,或壮志凌云投身革命精忠报国,除了岁月留痕,这样的行孝尽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家国情怀,毫无疑问也是丽江纳西族社会的缩影。经历成就创作,木权同志丰富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无形之中增添了创作素材,也为木府这座纳西族土司文化宝库增加了史料并斌予新的内容,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四、初心难忘,使命永恒。

历史不仅仅与时间和人物有关,但人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行为轨迹。木权同志不守祖宗饭,自食其力,放得下功名,从最基层拉市供销社干起,在其位谋其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不可当之气,满腔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比如风餐露宿翻越“伸手摸着天”的太子关,发动高寒村的彝族群众育苗种植当归、秦艽等药材,赶着马帮奔波千里从鸣音到兰坪拉井运盐,克服困难到永宁横渡金沙江妥冷初古渡口去买牦牛、架子猪,为当地老百姓发展畜牧业。按照上级指示关停污染企业南口纸厂,组建南口丽江烟叶复烤厂、丽江四大农贸市场等,为丽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从而赢得了党和政府肯定。1985 年,木权还把上级奖励给他的6000 元奖金拿出来60%,分发给公司全体人员,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其高尚风格品德得到了公司员工的交口称赞,展现了他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退休后,没有闲云野鹤虚度年华,而是“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讨苦吃积极主动投身文化艺术事业,他们用热爱深情向祖国人民表白,向外界展示纳西民族文化最本质的精华,并以纳西人的执著闯出一番新天地,蜚声海内外。

此外,从文中点滴往事,可以看到木权同志由于受过去那个年代的影响,他入党晚了些,但他不抱怨命运笑迎生活,毫不动摇初心使命,坚持一生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依然撸起袖子加油干拚命干,其硬核一生,留下了最美奋斗者的闪光足迹,忠实体现了他本人爱国爱家、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昂扬向上精神风貌。

五、土司文化,文坛新姿。

老树抽新芽,峥嵘劲可咵。

尽管木权的先祖何等文武双全、名垂青史,我知道,“木氏六公”在纳西族文学史上占着先机,开了“纳西族作家文学”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曾经有着一席之地,绽放过万丈光芒,但岁月辗转时光荏苒,纳西族文学走到今天,即便于心不甘,也不得不承认,文学创作已经处于低处徘徊的当头,如何传承文脉,把先人的接力棒跑好,这是摆在纳西族作者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所幸,木权、赵庚合著《岁月如歌》的出版,点亮心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让很多人对文学又燃起希望,感触到文学的温暖。可以说,这也是他们俩在纳西族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建树与成绩。诚如《壹读》副编审李惠文先生在本书《后记》所言: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此书又当作“新木府风云”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呢?因为无论从内容还是故事的主人公来说,本书的确反映了木氏后人的一些变迁和他们的这一段历史,其中很多内容与精髓事实上也是对木氏土司文化的一种延续和传承。而丽江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杨国清先生、木府博物院原院长黄乃镇先生在该书序言也作了高度评价:木权先生的《岁月如歌》忠实地记录了他八十年的人生经历,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岁月,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经历和业绩,使人感到这本书可读性、启迪性较强,有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对人们了解那个年代,了解那个年代的奋斗历程,了解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是本好教材。

回望历史,体察现实。

我们知道,在纳西族的历史上,乃至于中国明清史上,土司文化是纳西族文化和明清边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浓墨重彩地加以书写。木权作为土司后代,他秉承《明史》称先祖“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的基因,深掘民族文化,用心血写就的《岁月如歌》,是一本集思想性、民族性、文艺性、史料性为一体;一本宣传丽江助力文旅兴市、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和新作。诚然,文学批评不是相互吹捧,我也看到了本书中的一些不足:比如有个别章节里存在着内容重复、叙事啰嗦,打磨不够之嫌;还有作为散文集,穿插的图片宜精不宜多,书中图片过多,颇有喧宾夺主之感。

猜你喜欢
摩梭人泸沽湖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静美泸沽湖
(三)欢聚在泸沽湖
泸沽湖就是你的家
浅谈摩梭人的婚姻史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