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勇│文
浙江义乌市后宅街道下金村,322008
由于适合野生蜂群营巢的天然岩窟、树洞等洞穴很缺少,常见有些自然分蜂群,只能将就筑巢于近乎露天的岩石凹陷处、粗大的树丫下,由于无法遮风挡雨,扺御敌害,最终因被侵害、冻饿而垮群。而人工挖掘土穴砌巢,供野生蜂群营巢,既可收到蜂蜜又能保护野生蜜蜂。
在坐北朝南的土坡上,挖掘土洞砌筑巢穴,以诱引蜂群。只要技术过硬,不仅诱蜂效果很好,而且在泥洞中营巢的蜂群,其群势大多非常强壮,收蜜颇丰。究其原因,虽然说影响蜜蜂群势大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泥洞周围土层厚实,隔热效果好,酷热的夏秋季节,烈日高温不易辐射到蜂巢内;寒冷的冬春季节,巢温又不易散失,温湿度保持恒定,可谓是冬暖夏凉,合适的温、湿度对蜂群发展十分有利。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相比较于桶养蜂群,是木板制作的蜂桶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木制蜂桶是由很多块板材组合成型的,受热胀冷缩的影响,难免会产生裂缝,也常受虫蛀而存在孔隙,增加了蜂群对巢内温、湿度调控的难度。再说制作蜂桶的板材厚度大多在1.8cm 以下,隔热、保温性能没有泥土巢穴好。然而,在挖土穴筑巢的具体过程中,若技术不过关或疏忽大意,极易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以下是挖土穴筑巢容易发生的问题和防范措施:
泥洞中蜂群坠脾主要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气和大流蜜期间。连续多天阴雨,空气湿度大,巢内潮湿使得巢壁泥层软化而散落;大流蜜期,采蜜量大,在贮蜜酿造过程中会蒸发出很多水蒸气,巢内湿度大,甚至积水。加上贮蜜增加,巢脾负重增大,巢壁受潮泥土软化,使巢脾与洞壁之间失去附着力,巢脾更易坠落。
一般而言,沙质土区域,不宜挖穴诱蜂。因为这种沙质土壤不仅会渗水、塌方,巢脾与穴壁也难以粘合。
防范措施:为了洞穴顶部更窂固,可在顶部嵌入一块木板,既能防止洞穴顶部泥土受潮软化散落,又可增加巢脾的粘合力。另外,还应在洞穴中部,横插2 根以上比筷子略粗的竹签,可防止坠脾。
如果营巢点选择不佳,因连续多天的阴雨,巢内会有渗水的可能。即使不因渗水坠脾,过分潮湿也对蜂群发展不利,容易患病,还易坠脾,诱发迁逃。
防范措施:选择高耸的坡地挖掘诱蜂巢穴。对土质的要求,也应认真挑选,最好选择粘性好的红、黄色土壤,这种土质不渗水,干燥以后质地坚硬,与巢脾的粘合力较强。还可于巢穴的上方、左右,挖出一道弧形的凹坑,引流渗透的水和雨水。
泥洞蜂群常见的敌害很多,每个季节有所不同,其中高温季节主要是胡蜂、青蛙、蟾蜍等,寒冷季节有老鼠,必须加强防范。对于仿野生的泥洞蜂群而言,尽管难以杜绝敌害侵扰,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防范措施:对大胡蜂的防范,根据大胡蜂入侵习性,采取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大胡蜂通过啃咬扩大蜂群巢门后攻入,可在巢门嵌入隔王防逃器,因为防逃器是塑料、金属制品,质地坚硬无法啃咬,能够阻止大胡蜂从巢门入侵。否则,巢门四周的泥土很容易被大胡蜂咬开而侵入。
对防范兽类、蛙类的入侵防范,于巢穴下方的坡面,用锄头削平些,尽量呈垂直状,使蛙、兽不易攀爬、立足,以减少危害。
为了防止巢穴塌陷,尽量避免在含沙量大的土质挖穴诱蜂。应在地势较高,土质坚实、高燥处挖穴。最好是红色陶土,粘性大,质地硬实。洞穴挖成型后,为了增加牢固度,应用锤子敲击几遍,直至洞壁平整结实为止。
洞穴的形状也与牢固度有关,高窄形的洞穴比矮宽型的更加牢固,拱桥状弧形的洞顶比平面形的洞顶要牢固得多,而高窄形的巢穴更适合中蜂繁殖。
野外土穴中的蜂群,难以做到像家养蜂群那样频繁的勤勉管理,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和补救。只能预先做好上述诸类防范措施,才能让蜂群更好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