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emo”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探究

2023-12-17 15:17:38李玲
理论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话语群体价值观

李玲

(武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1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流行用语是青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反映了青年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心理态度,传达了青年在一定时期内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1]“emo”作为青年群体中的时尚话语流行,相较于“佛系”“躺平”“内卷”而言,有其特定的青年文化学意义。青年的话语特征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emo”这种新式青年话语的流行,《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已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撰文讨论①。从结论可见,大家对“emo”现象整体持较为积极的看法。目前学术界对“佛系”“躺平”“内卷”等话题的讨论较多,针对“emo”的讨论则较为少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的要求。为进一步涵养新时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围绕青年“emo”现象展开深入的研究探讨兼具学理和实践研究意义。

一、“emo”现象——一种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写照

(一)“emo”的流行

话语作为人类特有社会活动方式,在形成社会关系、养成社会身份以及传播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不知从何时起,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频频出现“emo”梗。“我emo了”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也是醉了”“我想静静”“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词汇成为当下青年群体所乐于使用的新式话语表达。这种新式话语表达发挥着广泛的朋辈影响效应,从线上迅速蔓延到线下,成为当下青年群体中的网络交往流行语和现实世界口头禅。从词源角度分析,“emo”原本是英文单词“emotional”的缩写,可以翻译为“情绪的、情感的、易动感情的、容易激动的”。而青年群体在使用“emo”时已经赋予了该词汇更为丰富的内涵。除了将“emo”按照其谐音直接翻译为“一个人默默哭泣”(“哭泣”的原因是难以言说的)之外,随着“emo”使用语境的变化,它可以用以表达多种复杂情绪。追溯历史,“emo”在社交生活中的使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朋克音乐的一个分支,即“Emotional Hardcore”(情绪硬核化)。朋克音乐本身就以反叛、非主流为主要特征,而“Emotional Hardcore”这种音乐风格则更为激昂澎湃,乐队成员在演出中常常充分释放情绪,彰显自我,以咆哮、哭泣、嘶吼等方式表达情感。随着在互联网空间的不断发酵,时空的不断延展,最初作为一种音乐风格,表达了独特音乐态度的“emo”从音乐领域蔓延至日常生活领域,被求新喜变、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青年群体赋予了全新的象征意义,成为一种潮流化的新式表达。“emo”作为一个英译缩写词,以其表达简洁、表意含蓄且内涵包容丰富为优势,充分契合新时代青年的话语方式,迎合了他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成为表达悲伤、抑郁或无奈等复杂情绪的高频词。从微信“状态栏”中可以发现,“emo”与“美滋滋”“裂开”“瑟瑟发抖”“疲惫”“发呆”“元气满满”“求锦鲤”等网络流行词语一道被列为描述“你此时此刻心情想法”的选项之一。在各大主流微博留言区“emo”评论随处可见。从“躺平学”的热议到“emo人”的随处可见,足见此话语的流行热度。

(二)“emo”的差异化样态

对于这个在青年群体中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的潮流话语,除了厘清其生成路径,还有必要洞察其真实涵义,以更加精准地了解青年的精神世界。基于“emo”的意指尤为宽泛,笔者通过对各大网络平台收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整理分析,同时采取面谈、课堂讨论、网络聊天等方式对身边青年群体进行随机访谈,进而发现青年群体中的“emo”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样态。

1.对抗式“emo”。对抗式的“emo”比较符合“emotional”的真实释义,是一种有着明确诱因而引起的郁闷、烦闷、委屈或不开心的真实且复杂情绪的有意识表达。这时候表达“我emo了”,等同于说明“我抑郁了”“我不开心”。对抗式“emo”常常由某些所谓比较“丧”的事件引发。比如常见于职场领域的评优评先失败、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下滑严重、工资薪金下降等坏消息带来的打击,学习生活中的考试挂科、考证失败等带来的挫败,又或是日常生活领域与亲人朋友之间人际关系处理不愉快、情感方面遭遇打击、经济陷入困窘状态等等。

2.宣泄式“emo”。与对抗式“emo”通常伴随的较强烈的情绪化表达不同,宣泄式“emo”所传递的情感没有那么浓烈,是一种短暂的情感释放。比如工作过程中回忆起了某些往事以致思绪万千,突然就“emo”了;又如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刷手机,偶然听到了APP推送的伤感歌曲,突然就“emo”了;再如听说偶像陷入绯闻“emo”了。这时候“emo”并不代表某人正在经历情绪的暴击,而是一种情绪的短暂释放,需要通过“emo”化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现状的不甘、不安或不满。这些情绪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自身容貌、感情、学习或工作生活不满意而积累的,对青年群体而言,长时间单身、容貌焦虑、对未来人生感到迷茫无助最容易产生宣泄式“emo”。

3.从众式“emo”。从众式的“emo”多数时候将表达“emo”作为一种与圈层文化同步、寻求同辈群体认同的方式。这时候的“emo”往往没有特殊的意义,而是受身边群体影响,为了“emo”而“emo”。这种“emo”表达多发生于论坛、留言评论区、朋友圈习惯性点赞等。当某个渲染青年人生存压力或生活无奈的帖子成为了论坛热帖,评论区出现第一个“emo”后,会涌现无数个从众式“emo”。这些评论背后的主体并不一定真的处于情绪化状态,而是受评论区“emo”氛围的影响,为了融入群体作出的随大流的选择。笔者在随堂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emo”的真实含义,但感觉这样表达很潮很酷,为了和同学们保持一致,于是也将其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三)“emo”的话语实践特质

“emo”以对抗式、宣泄式、从众式的三种主要样态示人,作为一种青年独特的话语实践,在与同期其他青年流行语的类比中也体现出其独特性。这里主要将“emo”与“YYDS”“躺平”“绝绝子”以及此前比较火的“佛系”“蓝瘦香菇”“我也是醉了”进行比较,归纳出“emo”的三种话语实践特质。

1.一种主动的话语实践。有学者指出,“佛系”本质上是青年消解社会焦虑心态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逃避性的青年亚文化[5]。他们以降低欲望、逃避竞争等方式对不满现实作出柔性反抗。“躺平”也拥有与“佛系”相似的逃避特质,显示出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时出现的“逃避式”“退缩式”心态。区别于“佛系”“躺平”,“emo”是一种青年更为主动的话语实践。从使用角度看,“emo”主要用于表达一种真实的情绪状态或自身对于某事情的态度立场,是青年主体自我觉察后的主动话语实践。

2.一种积极的话语实践。作为一种积极的话语实践,“emo”蕴含着积极的基因,给了渴望被关怀、渴望发声的青年人一个发泄通道,蕴含着某种人性的底层逻辑。但“emo”不是简单的情感发泄,也不是一种纯粹消极负面的情绪。青年实质以“emo”化解自身情绪压力,表达生活态度,“emo”发挥着重要的情绪减压阀功能。与“emo”不同,“蓝瘦香菇”“我也是醉了”则是更加单纯化的心情表达。

3.一种隐含的话语实践。区别于“YYDS”“绝绝子”等直叙胸臆式的表达,“emo”在字母外衣的掩饰下具有更加隐蔽性的话语特点,也更值得予以深度剖析。“emo”至今并没有固定的表意,被使用的原由十分复杂,所指涉的情绪十分宽泛,可以缘起于感情、事业、生活任何场域的事件,能够代表焦虑、郁闷、伤心、淡定等各种情绪,通常需要结合诉说者身份、讨论的主题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

二、“emo”现象的多元归因

为了进一步深入青年的精神世界,体察他们的精神世界图景,还需要进一步追问“emo”究竟缘何而生,这种追问是对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青年流行话语的演变往往与时代的发展变革以及青年自身的内在诉求相关。拨开话语外象窥探本质成因,必须超越纯粹话语的向度,透过青年话语流行及时洞察青年的思维变化,基于环境与青年互动的视域,将“emo”置于新时代青年经历的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现实生活中予以剖析。

(一)物欲裹挟下的精神生活迷失

物欲裹挟是指沉迷于物质享受,将物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将物质享受视为慰藉心灵的手段,忽略了自我精神向度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物欲裹挟下的青年由于无法正确平衡物与人的关系,通常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迷失,这是“emo”现象出现的内在深层原因。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是青年被物欲裹挟下的典型价值观表现形式,其中又以消费主义为甚。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混淆了需要与欲望的边界,滋生出许多远超于实际消费能力,也并非实际需要的欲求,忽略了自我精神生活的满足。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现代消费实际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异化为消费主义,这种消费主义以潜隐的某种意识形态全面宰制着人的精神生活。”[6]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消费形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推送,依托短视频时代的浏览便捷,以无孔不入的方式诱惑着价值观尚处于生成状态中的青年。“这种消费方式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我们永远不知满足,因为不是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在消费一件真实而具体的商品。”[7]被物欲裹挟的青年处于物质困窘且精神空虚的无助中,往往伴随着自我情绪调整功能的失常,喜怒哀乐容易受外物影响,无法追寻更有价值的自我主体,造成了内外交困下的“emo”。功利主义也是一种对青年发挥着重要影响的物欲价值观,它常常通过影响价值评判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的心理与情感,导致了基于心理失衡的“emo”发生。在功利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往往将是否利己作为评判事情好坏的准则,将占有金钱财富视作成功的标准,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些人甚至连信仰和道德理想也披上功利外衣,向往一步登天、一夜暴富的人生,无法接受平淡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他们一旦遭遇生活挫折,会习惯性地进行外部归因,抱怨社会不公和他人过错,极易产生情绪对抗式的“emo”。究其根本,由于物质至上,精神生活无法与物质生活同步,导致青年缺乏化解物质生活压力的精神能力,自然只能以“emo”聊以对抗。

(二)内卷化时代的舒缓自嘲

“内卷化”原本是一个专业学术概念,用于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力物力的投入无法转化为农业产量的现象。随着该词语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它主要指社会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便陷入停滞状态,难以向更高级转化的现象。近年来,在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下,“内卷化”的使用越来越生活化,成为人们描述行业间、职业间、个体间竞争激烈的流行热词,其中青年群体的使用尤为广泛。有学者将青年“内卷”划分为享受型内卷、功利型内卷和裹挟型内卷三类[8],充分反映了“内卷化”对青年的普遍影响。在学校、职场、家庭生活等各个场域被“卷着走”的青年,陷入违背自我意愿但又自我驱动化的内卷之中,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进行自我减压,产生了自我解嘲的宣泄式“emo”。这种舒缓自嘲首先是一种青年自我情绪的觉察。新时代的青年往往拥有较强的个体自主性,更容易觉察自我情绪、关注自我情绪,而“emo”成为他们面对“加速社会”“高信息流社会”带来的生存焦虑,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一种简单且直接的方式。其次,这种情绪觉察具有积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当“躺平”“佛系”等话语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话语,有些媒体发出了替青年担忧的信号。“青年人是媒体恐慌的靶标,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成年人业已永久失去的经历和情感。”[9]这种恐慌是一种基于他者视角被放大化的焦虑,本质源于对青年思想与行为规律的片面感知和判断。事实上,青年的这种流行话语为理解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体现着青年对生存的意义、价值等本体知识的追问,也是他们勇于正视自我的符号化表意实践。正如“大多数时候,年轻人说自己要‘emo’了,只不过是情绪的小小宣泄,暂时让紧绷的身心‘短路’或是调侃一下而已”[10]。青年的话语现象就是他们解决生活挫败问题的特有方式。“emo”发挥了减压安全阀的积极作用,这种自嘲式调侃宣泄避免了群体性极化情绪的发生,确保了社会安全稳定。

(三)朋辈群体间的亚文化认同

亚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成型的学科理论和研究进路,诞生于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当中[11]。“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反映青年独特利益诉求的文化形态,体现着青年群体的特殊生活风尚和意义体系,它通常流行于朋辈群体间,是一种同伴文化,反映了朋辈群体在语言、风格、休闲消费等层面认知与行为习惯的相似性。“emo”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如有人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emo”人,充分表明觉察到自身“emo”情绪的群体,已经建立了一种身份认同感,会产生从众式“emo”。这种认同感源于对青年朋辈群体亚文化的深度认同。一方面,“emo”表达是部分青年顺利融入朋辈群体的重要方式。区别于童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人在青年时期有着融入朋辈、寻求朋辈认同的需要,这顺应了青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青年在同辈群体生活中更容易获得共同的话语、寻得共同话题、分享生活的感受与趣味并创造出流行亚文化。“emo”在网易云、朋友圈等出现后,迅速获得了青年群体的认同,被众多青年频繁使用,成为他们彰显身份、建立朋辈群体认同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了“emo”的朋辈传播。微信朋友圈、微信状态、QQ说说、知乎、B站等为青年群体的“超时空共情”提供了载体便利。青年朋辈间的情绪分享,无需受制于时间、区域、性别、年龄等因素,一条“emo”信息通过关注、点赞、转发“一键三连”可以快速发酵,引起朋辈间的情绪共鸣。一个“emo”事件通过话题制造、表情包制作等可以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营造出朋辈间的亚文化空间。同时,大数据也会根据用户特征进行精准推送,向容易焦虑、抱怨的青年推送“emo”文案,潜移默化中增加了该群体对“emo”的心理与情感认同。

三、“emo”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理性归因最终应落脚于如何作出有效引导。关于如何应对“emo”,有网络软文提出了运动、阅读、增加社交等策略,虽也许可以发挥短暂效用,但并未从根源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关注点,通过说理的方式解答人们思想困惑。要从根本上建立青年对“emo”的理性认知,涵养青年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参与。应对青年“emo”现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以促进青年涵养奋斗精神、养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为目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思想进步与精神成长的引领。

(一)凝聚思政多元主体合力共同关注青年精神生活发展

“对精神生活最简单的理解是‘带有精神性的生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对应,两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形态,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12]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体两面,两者并非总是均衡发展,物质生活越是充裕的时代越容易忽略精神建设,越需要充盈精神生活予以平衡物质诱惑。“emo”是物欲价值观影响下青年精神生活迷失的话语投射,揭示了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需要被关注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以关注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特点与规律为己任,肩负着通过专业化的方法引导人的健康成长、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关注青年精神生活发展方面承担着无法替代的责任。为全方位关注青年的精神生活发展,要积极构建新媒体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1.学校作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是促进青年精神成人的重要责任主体。“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3]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落实育人任务的主要主体。其中,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要落实落细。可以通过面对面谈话、班干部反馈、大数据信息收集等方式及时觉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学生产生“emo”的主客观原因并提供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思政课教师要守好课堂主阵地,通过介绍国内外青年社会思潮、青年话语的历史变革、青年成长独特规律等知识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关于青年的理性知识。各类专业课程也要形成课程思政效应,将专业知识讲授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协同效应。

2.家庭是关系青年养成健康身心、促进精神成长的原初基石。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词,是人们解释成年人性格成因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内卷化现象与家庭中父母“鸡娃”式教育密不可分,童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年成年后的性格产生着较大影响。被“鸡娃”大的孩子往往承担着超负荷的父母期望,长期被推着前进的人生缺乏奋斗的主动性。一旦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将会转化为无尽的“emo”。为此,父母要避免“鸡娃”式育儿,防止焦虑出现代际传递。要尊重子女的精神需求,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子女的健全发展和独立人格塑造,努力培养出懂得化解自身不良情绪的健康青年。

3.发挥网络媒体育人作用。“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导致了一种过度疲劳和倦怠。”[14]当下青年焦虑、郁闷、恐慌等情绪与媒体舆论的不当渲染高度相关。网络媒体人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要恪守媒体人职业操守,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拒绝贩卖焦虑和制造恐慌,抵制基于资本逻辑的文案推送与视频散播。要营造关心关爱青年成长的互联网空间,摒弃单一的成功人生标准,通过正能量的新闻报道、有意义的信息推送丰富青年精神生活世界,避免使青年陷入无意义的竞争与内耗之中。通过学校、家庭和网络媒体的共同努力,青年的精神生活将更加充盈,人格发展将不断完善,从而养成理性对待“emo”的能力。

(二)以中国梦激发青年的奋斗热情

尽管“emo”作为青年情绪的一种自我觉察和舒缓自我压力的言语方式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但是从青年成长生态环境最优化的视角出发,我们必须正视青年的“三观”还未完全定型、缺乏辨析事物本质的理性能力、容易受环境感染同化的客观现实。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一方面要警惕“emo”带来的消极情绪借助网络空间不断散播,造成朋辈间的交互传染,另一方面要警惕这种传播在持续发酵中发生质变,从而消解青年的奋斗热情,令青年丧失奋斗的动力。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对人类共同理想作出了大众式阐述和中国式表达,具有催人奋进的伟力,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目标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中国梦持续引领青年成长,向青年阐述中国梦的完整内涵,引导青年充分体悟个人梦与中国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觉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用奋斗热情实现人生梦想,用无数小我之奋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鼓励青年坚持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描绘航标容易,持之以恒地向目标前进困难。青年成长之路面临着无数挑战和诱惑,失去人生理想则容易被挫折打败,失去奋斗动力;人生理想不正确则容易偏离人生航向,陷入思维误区无法成就自我。要聚合学校教育、社会媒体、网络平台之力充分发挥典型人物追求理想事例的示范作用,如用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胸怀天下的理想以及新时代我国高科技攻坚领域“神州团队”“天问团队”“嫦娥团队”“北斗团队”等优秀青年群像逐梦的事例激励青年,引导青年明晰人生目标,坚定人生理想,积蓄奋斗动力。

2.引导青年明确自身使命重任。历史证明,无论是烽烟战火年代,还是和平发展年代,青年群体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重要关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攻克的新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很多。新时代青年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梦,将由无数青年的个人梦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青年形成历史性宽广视野,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感悟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始终牢记责任在肩,明确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步伐。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新时代青年勇于逐梦、敢于创新,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国家发展贡献才智。

3.引导新时代青年成就奋斗青春。习近平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活,他立志于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调查研究、苦干加实干,大大改变了梁家河落后的面貌。新时代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年大有可为。全社会要引导青年树立积极的奋斗观,鼓励青年积累自身本领,增长才干,积极投身实践,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努力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奋斗的精神力量打败物质欲望的奴役,用奋斗的人生对抗内卷化社会的压力,通过驰而不息的奋斗为自己博得一番天地。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感召力

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因其真理性、科学性和生命力能够对青年群体产生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恩的“问题解决”理论,青年形成的亚文化是他们解决自身挫败问题的特有方式,当下“emo”的流行既是青年群体思想和心态的反映,也是一种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尝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感召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能够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思想武器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年用内化的精神武器解决思想困惑,以坚定的价值自信抵御不良情绪影响。为此,要努力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引导青年学会在多维比较中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入脑。从比较视角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理论立场、价值目标等维度进行对比论证,证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超越性。从历史维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审思,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文化根源。新时代青年深刻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超越性和深厚文化根源,是自觉将其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前提。

2.引导青年培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教育引导中,除了向青年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还需要努力涵养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之情,这种高度认同源自于价值观本身的真理魅力,也在我国现代化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反复得到验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通过鲜活事例的示范、典型事例的宣传、榜样力量的感染影响等方式培养青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3.引导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体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动自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感召力量的最终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成为帮助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作出价值选择的思想武器,能够为青年判断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是非善恶提供价值坐标,能够为青年解决思想困惑提供价值范式。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6]。从入脑、入心到入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经历漫长的历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后对青年成长所发挥的作用也并非短期内可以完全显现,需要历经时间的沉淀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青年克服短视心理,通过树立与宣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青年榜样为广大青年提供前行标杆,增强新时代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的体验感,将其转化为行动自觉。

青年的世界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emo”是当前青年群体心理和境遇的反映,未来会流行多久,对青年又会产生怎样的持续影响,仍然需要我们持续追踪。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青年是全方位的,秉持着关心青年成长、关爱青年未来发展的理念,即便“emo”可能终将不复流行,仍是当下值得被关注的话语现象。要通过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助力青年从拒绝“emo”到接受“emo”,变无意义式“emo”为清醒式“emo”,变沉陷“emo”为告别“emo”,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释:

① 《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的报道均从青年心理健康发展角度出发,另有《意林》《老年教育》等刊物以随笔方式讨论此现象,但目前学界对该现象的学理分析仍有一定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话语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