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

2023-12-17 01:44江亚琦魏世梅
关键词:生态

江亚琦,魏世梅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针对“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内容包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等五大方面。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因此,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1]4。没有宜居的乡村生态,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只有准确把握其要义,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探寻实现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补齐乡村环境短板,推动乡村的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实现。

一、乡村生态振兴要义

乡村生态振兴是指在乡村这一限定区域内,通过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乡村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生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面转型与振兴。

第一,在价值层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实践方向和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的三大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基础,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提供场所和对象。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降低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扩大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但恩格斯的“自然报复论”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304。这警示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万物的主宰,忽视人类以外任何存在物的价值,在这一理念支配下,人们对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改造自然活动中无所顾忌。由于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只注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存在长期圈地造林、过度开垦等现象。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对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同时带来许多自然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重新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念。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益性关系,强调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有机统一、人的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的相互协调,承认生态环境内在的和固有的价值。乡村生态振兴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这一向度,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乡村境域内的生态振兴。

第二,从实践层面实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的有机结合。“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13。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可能。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将整个世界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类在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身也被改变,形成了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实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整体平衡,通过加强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实施科学的生态保护计划,切实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让乡村拥有更加优良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振兴也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中国乡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鲜明的文化符号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生态振兴过程中可以以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文艺表演等形式将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当地的生态建设,使这些遗产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和生态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此外,乡村生态振兴还需要注重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品。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方特色等有机结合,创造并发展乡村生产力,实现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共生,发挥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作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不仅是乡村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发展,更要实现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三,实现乡村产业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4]178这里所强调的是,对自然客观性的理解,必须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把人的自然和外部自然统一起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马克思还提出农业改良的方法,譬如品种杂交、改良排灌、合理轮作制等,并强调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发明和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改进和革新工业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生产中产生的废物,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产业和生产的清洁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艺,对废物进行加工利用,实现生产清洁化节能化,实现农业的生态改良。

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还体现在注重可持续性,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在经济方面,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传统农业必须实现技术升级和创新,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科技手段增加农作物、畜禽和生态产品的产量和规模,提高农民的收入。此外,需要加强对农村产业链的培育和扶持,通过绿色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在社会方面,要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重视现代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农民逐渐形成健康、环保、节约、可持续的生活消费理念,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同时,要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水平。在环境方面,要实现生态效益最佳化,充分贯彻生态保护理念,实施森林、水源、土壤和生态系统保护计划,合理规划乡村开发和建设,控制土地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乡村环保制度与监测体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现实困难

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即是保护民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但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底子薄、欠账多,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面临诸多困难。

第一,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环保理念缺乏,参与积极性不足。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部分农民环保理念缺乏,环保意识淡漠,参与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民理应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者,但是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相应的宣传教育,农村的生活垃圾乱丢乱弃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村民只求自身方便,把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放在河边路口、村道两侧;一些不规范的家禽、家畜饲养农户对动物粪便以及生活污水直排房前屋后,使人畜粪便“同流合污”。在农业生产中部分村民滥施化肥农药,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还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使耕作层遭受破坏;排放的各种废气以及有害农药在空气中流动,使空气质量变差,人体直接吸入,对生命健康也造成威胁。环保理念的缺乏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阻碍。

第二,乡村生态振兴资金支持不足,环保设施缺乏。首先,资金不足是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现实困难。由于部分乡村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基层政府财力比较薄弱,用于乡村生态环保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对乡村的环境卫生加大了督查力度,村民的出行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乡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不足,缺乏配套的环保基础设施,农村“脏、乱、差”问题并未完全改善。其次,政府采取的扶持政策难以覆盖所有村落,导致某些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建设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而资金不足又进一步导致乡村境域内的治理技术、资源投入不足,环保管理设施缺乏。农村卫生设施滞后,没有规划家禽粪便和垃圾集中堆放场所,垃圾回收站点稀少,农民生活垃圾与生产垃圾混在一起,居住环境状况不佳;农村排污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几乎空白,一些家庭式的化粪池等设施成了摆设,有些地区农村的生活污水直排江河,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公厕存在有人建、无人管的现象。长效管理缺少后续资金支持,一些乡村农民生活饮用水比较困难,不可能使用水冲厕所,而旱厕又不定期清理打扫,致使部分公厕蚊蝇共舞,严重影响乡村的环境卫生。生态振兴的资金投入不足也导致乡村难以吸引专业化乡村治理人才,而基层环保工作者的任务又比较繁重、自我发展空间有限,乡村的环保管理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第三,乡村生态治理与其他治理存在隔离。共治是我国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同时也是现代化治理与传统治理的重要区别。共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与治理内容的“多样化”。同样,乡村要实现生态振兴,不仅需要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更需要将生态治理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以期实现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但是,当前的乡村生态治理工作并没有与其他方面的治理工作形成统筹,也没有形成“生态+”的治理格局。乡村的生态治理可以和其他方面的治理工作结合。例如,苏南地区在乡村生态振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一体设计,综合整治,实现了苏式水乡与“繁华都市”生态蓝图的相得益彰。虽然部分农村地区通过自身不懈探索,找到了适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振兴与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取得了复合型效益,但这不是普遍现象,更多农村地区仍存在阻隔生态治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的藩篱。

三、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理念,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面对乡村的生态治理难题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资金、主体、机制、方式等方面出发,加大资金投入,转变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体制机制,采取科学统筹治理方式,破解乡村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以及村庄生态等方面难题,切实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实效。

第一,全面宣传,增强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的环保理念。农民不仅是乡村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良好生态的受益者。要把乡村生态振兴真正抓好、做好、必须依靠村民。为此,必须将“绿色发展”“生态+”理念传授给基层干部和村民,使村干部和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乡村基层领导转变观念,通过举办培训班、农民夜校、网上学校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生态知识和绿色环保意识。对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干部和保洁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听讲座、外出参观等途径,带领干部群众提高治污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村民主体环境意识淡薄的问题,可以利用广播、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全面环保宣传,使“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工作家喻户晓,提高农民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废物利用,合理利用生活生产垃圾,高价回收废旧物品,开展“五美庭院”“文明示范户”等创建评选活动,抓点示范、观摩评比,设立村民“红黑榜”“爱心超市”,不断提升群众的素质。最后,认真摸排农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环境卫生问题,制订相关整治方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乡村地区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乡村生态资金投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针对乡村生态振兴资金需求量大、财政资金有限、资金需求与供给不足等问题,须加大对生态治理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积极探索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补助资金,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制订资金预算标准,优化资金分配方式,避免造成资金浪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垃圾填埋场、焚烧站、污水处理厂、垃圾车、垃圾箱等,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另一方面,继续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整合农业资源与资金,继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补贴等方式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保障,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吸引更多资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此外,要积极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企业,增强企业的“乡土”情怀。同时鼓励多方面参与,吸引社会各界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渠道和融资体系,促进资金互助和合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三,多措并举,健全乡村生态振兴管理体制机制。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生态振兴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取得了成效。但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要对乡村生态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制定乡村生态振兴的相关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生态振兴的思路、任务和步骤,实现乡村农业的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的切实改善以及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如减少农村化学品的使用、防治农业面临的源污染以及建设农村垃圾转运站等;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化治理,并制定与之配套的考评细则,促进乡村的生态振兴工作走上制度化和法治化道路。另外,政府也要优化生态保护补偿路径,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建立和完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差别化的补偿标准,对撤村退地和退耕还林的农民进行生态补偿,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从地方层面来看,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区域状况与生态保护的实际需要,完善地方配套法规与相关制度,尤其需要建立健全在土地生态修复与质量保护、化学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禽畜粪循环利用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制度规则。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监管、督导和暗访检查,落实常态化“周检查、月通报、季评比”督查检查机制、激励机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不正之风。

第四,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乡村生态的统筹治理。乡村生态振兴不能就“生态”论“生态”,而是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注意生态领域与其他领域的 “交叉点”,实现生态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效并举。首先,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将乡村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其次,要实现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协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不仅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同样需要山清水秀。”[5]74为此,在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政治效能,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实现自然生态的美化。再次,乡村生态文化为乡村的生态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6]复兴乡村文明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因此,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进程中也要注重乡村生态文化的培育,通过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保护乡村独有的村落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的有机融合。

四、结 语

乡村生态振兴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既是关键环节,也是短板和瓶颈。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中,需要最大程度地破解乡村生态治理困境,积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乡村生态振兴与其他振兴的良性互动中保障农民的生态权益,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为牵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