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的妇女宣传动员研究

2023-12-17 01:44凌富亚陈清婵
关键词:动员抗战妇女

李 琼,凌富亚,陈清婵

(1.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中国妇女》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妇女刊物,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创刊。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以“动员和组织两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大众积极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工作”[1]为宗旨,对全国妇女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以唤醒妇女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斗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一、《中国妇女》开展妇女宣传动员的内容

凝聚妇女界的力量、动员妇女抗战是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之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主要通过报道妇女抗日事迹、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号召妇女参加训练等方式开展妇女宣传动员工作。

(一)报道妇女抗日事迹,激发妇女爱国热情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中国妇女毅然走出家庭、课堂、工厂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对此,《中国妇女》十分关注。1939年12月,《中国妇女》刊登题为《民族的骄傲——抗联“八女投江”事迹》的文章,报道了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一师妇女团的8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跳下乌斯浑河壮烈牺牲的事迹。文章歌颂了8位女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称赞她们的英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妇女》还多次报道八路军学兵队女学生区队、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广西女学生军等妇女武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勇事迹。在全面抗战期间,妇女除在抗日前线与敌人正面对抗,还在后方承担着掩护军队、站岗放哨、通讯带路、救治伤员等工作。针对这些事迹,《中国妇女》进行了积极宣传,相继发表了《晋察冀边区的妇女群众武装》《延安各界妇女救护慰问会订制大批卫生包送往前方情形》《边区妇女在反“扫荡”胜利中的贡献》等文章,热情讴歌广大妇女为民族独立、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中国妇女》通过广泛的宣传报道,将广大妇女英勇战斗、细心救护、机智应敌的事迹展现在读者面前,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

(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明确妇女战斗方向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中国妇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此鼓舞广大妇女的战斗意志。1939年6月,《中国妇女》在创刊号上刊载《持久战与妇女运动》一文,直言:“前线暂时局部的失利,不足以判断整个抗战的胜败,中国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2]“在这个非常的时期,应毅然的将全国妇女不分阶级的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以参加此次伟大的抗战”[2],指出妇女运动在持久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进一步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主义政策,掀起了猖獗一时的反共浪潮。鉴于此,《中国妇女》先后发表《我们的出路:团结》《团结的呼吁》《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阴谋》等文章,批判国民党当局的分裂行径,并反复强调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妇女》还经常刊登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如毛泽东的《团结到底》、彭德怀的《从持久战中争取最后胜利》、邓颖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妇女运动》等。《中国妇女》以鲜明的立场和公正的言论强化妇女对持久抗战、团结抗战的正确认识,不仅使广大妇女了解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也为妇女参与抗战指引方向。

(三)号召妇女参加训练,提升妇女战斗能力

全面抗战期间,广大妇女同胞在保家卫国、慰劳救护、后方生产、战地服务、保育儿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不少妇女在投身抗战后,由于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迅速适应战争环境,从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困惑焦虑的负面情绪。鉴于此,组织训练妇女、提升其政治文化水平和战斗能力成为《中国妇女》宣传动员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经常报道各地开展妇女训练、教育的新闻。例如,《抗战两年来的华北妇女工作》介绍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开办识字班,教授统一战线、政治常识和救护技术的情况;《号召妇女同胞参加冬学运动》强调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妇女冬学运动的必要性,“推动所有妇女同胞涌入到组织生活中,首先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和认识”[3],并详细介绍了妇女冬学运动的开课时间、课程设置、毕业安排等内容;《晋察冀边区的妇女自卫队是怎样教育和训练的》描述了晋察冀妇女自卫队开展部队集合、兵械使用、侦察、警戒、防空、防毒、救伤、行军运输等军事科目教育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妇女》善于从妇女的训练教育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虽然全国妇女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经过训练教育,广大妇女由落后走向进步,由怯懦的女性变为敢于向敌人作斗争的有觉悟的女性。《陕甘宁边区突飞猛进的女子教育》通过对比边区女子教育发展前后的具体状况,描述了文化教育对妇女认知的巨大影响,“他们在法律上已不再是家庭的奴隶了。你不让她读书吗?她不但可以与你理论,并且可以给你提到法律上去”[4]。《定县的妇女运动》展现了定县妇女在接受训练教育后的勇敢和奋进,“妇女们代替自己丈夫或父兄在村口路口站岗、放哨是很平常的事”,不仅如此,“妇救会几次向县政府要求成立妇女游击队,而且她们保障在半月内可以动员成立一个大队”[5]。《中国妇女》通过宣传妇女训练教育内容、报道训练教育成效,不仅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学习路径,也为她们参与抗日救亡奠定了能力基础。

二、《中国妇女》开展宣传动员的策略

《中国妇女》在进行抗战动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宣传策略,通过表彰妇女模范、宣传妇女节日、再现妇女生活场景等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抗战热情,提升动员效果。

(一)表彰妇女模范开展榜样动员

榜样动员是指通过大力宣传代表性人物或群体的典型事迹,使民众自觉效仿其模范行为,从而达到动员效果的宣传方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模范妇女表彰工作,并将其视为提高妇女工作热情和革命责任心的重要举措。1940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发布《中共中央妇委为奖励在各个阵线上的模范妇女的通知》,要求各地表彰在学习、生产、工作三方面表现突出的妇女。在该文件的指导下,《中国妇女》刊登了大量模范妇女先进事迹的报道,号召全国妇女向榜样学习。1940年7月,《中国妇女》连续用7篇文章报道了民族女英雄李林、李桂芳的英勇事迹,并特别指出:“她们不仅是我们女共产党员的光荣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妇女英雄!”[6]此外,《中国妇女》还宣传报道了身残志坚积极投身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妇女干部刘生荣、抛弃个人优越生活为救护伤兵和保育儿童献出生命的蒋鉴女士,以及西班牙共产党领袖多罗列司·依巴露里、苏联战斗女英雄拉斯科娃等妇女模范的光荣事迹。《中国妇女》表彰的妇女模范包括前线战斗、后方生产、医疗救护、国际模范等类型,几乎涉及妇女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各个行业。《中国妇女》通过宣传各行各业的妇女模范,激发了全国妇女向榜样学习,积极参与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二)运用妇女节日开展抗战动员

节日因其强烈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凝聚功能,成为政党或国家实施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三八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国际性节日。对于广大女性而言,“三八妇女节”无疑是最有意义的专属纪念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三八妇女节”对于团结妇女抗战的重要意义,将其列为抗战宣传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妇女》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喉舌,对“三八妇女节”的宣传工作格外重视。1940年4月、1941年3月,《中国妇女》连续两年推出“三八妇女节”特辑,将妇女节纪念活动纳入抗战动员话语体系。在特辑的刊文中,《中国妇女》一方面通过科普“三八妇女节”的来源,宣传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节的重视来唤醒妇女的自我意识,增强其性别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报道各地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消息,将其与抗日救国紧密联系,加深妇女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她们投身抗战的勇气和信心。此外,除了宣传“三八妇女节”,《中国妇女》还在“七七”事变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十月革命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刊发专文,积极传播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号召妇女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斗。

(三)再现妇女生活场景以开展动员

法国传播学者阿莱克斯·穆奇艾利认为,传播活动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旨在构建意义,而意义的构建是通过对情景语境进行操控实现的。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动员更多的妇女投身抗战洪流,《中国妇女》采取场景再现的方式,对动员内容进行情景建构,立体化呈现抗战时期妇女充满激情、斗志昂扬的精彩画面。《晋东南妇女春耕运动空前收获》描绘了妇女在生产第一线开荒、种粮、挑水、拾石子的画面,“妇女们情绪很高,她们边拾边笑,说说唱唱,活跃非常”[7],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繁荣兴旺的春耕图;《驰骋在江南战场上的女战士》记述了新四军女护士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掩护伤兵、抢救伤员的感人画面:敌机轰炸时,她们用身体保护伤员;深夜转运时,她们脱下自己的棉衣为伤员御寒。除文字再现场景外,《中国妇女》还通过每期封面的木版画直观地把妇女参与生产、支援抗战、救助儿童等情景形象地描绘出来。1939年9月,《中国妇女》第4期选用《送郎杀敌》木版画作为封面,图中描绘了一名妇女怀抱婴儿与即将上前线的丈夫依依惜别的场景,展现了妇女对抗日救国运动的理解与支持。形象化、直观化的场景再现,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进步妇女精彩、充实、热烈的生活状况,也促使更多妇女追随她们的脚步,毅然投入抗战伟业。

三、《中国妇女》开展宣传动员的效果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妇女》始终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围绕鼓舞妇女抗战热情、宣传中共抗日方针政策、提升妇女抗战能力等主题开展宣传工作,不仅促进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全国妇女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为全民族抗战贡献了重要力量。

(一)传播男女平等思想,促进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发表了大量文章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思想,主张赋予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在当时无疑是很大的进步。1939年6月,《中国妇女》在其创刊号上刊发《论妇女解放问题》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妇女苦难的根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中国里,女子除与男子一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余孽及民族资本三重压迫外,还遭受宗法社会的重男轻女的一切遗毒所压缚。”[8]刘英的《关于“破鞋”问题》客观分析了晋西北地区“破鞋”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出妇女不是罪恶的源头,相反,那些含冤受辱、被迫走上“卖身”道路的妇女是值得同情的对象。此外,吴玉章的《中国妇女在五四运动中走上了自己解放的道路》、罗琼的《妇女被压迫的社会根源》、史容的《论新女性的恋爱观》等文章都致力宣扬男女平等,呼吁妇女解放。为了帮助妇女获得解放,《中国妇女》号召妇女到识字班、冬学、夜学等机构接受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鼓励妇女与不合理的婚姻作斗争。1940年12月,《中国妇女》在第2卷第7期上刊登《华北婚姻制度及解决华北农村婚姻问题应持之态度》,明确提出“实行婚姻自由,反对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纳妾,禁止早婚,买童养媳”[9]。在此基础上,广大妇女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与男子平等的存在,认识到“彻底的解放妇女和改造现社会制度的伟大任务是不可分开的,妇女只有在 ‘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真正的彻底的解放”[10]。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使她们勇敢挣脱封建牢笼的束缚,积极主动参与抗日救国的各项工作及各个环节,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二)提高妇女地位,推动妇女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国妇女》在办刊过程中始终致力提高妇女地位。首先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中国妇女》通过发表《列宁与劳动妇女》《苏联集体农场女场员致中国妇女书》等文章呼吁妇女破除“以劳动为耻辱”的传统观念,鼓励她们通过参与生产劳动获得财富,取得经济自主权。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中国妇女》热情歌颂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热烈场面,“十万以上边区妇女走上了生产战线,开垦荒地三万零六百二十六亩……种植了七万二千一百三十五株树”[11],这些成果不仅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还使广大妇女在劳动中积累了财富,“很多学写字的妇女解决自己的纸笔问题,就依靠于鸡蛋的收入”[11]。拥有经济上的自主权后,妇女以更加昂扬主动的姿态参与抗战工作。1940年,绥德妇救会在妇女中征募1 000元股金成立妇女生产合作社,以“纺纱做鞋为主”[12],用于支援前线,股金很快募集完成。这表明,妇女只有经济地位提高,才能真正在抗战救国中起到“半边天”的作用。

其次是政治地位。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妇女没有丝毫政治地位可言,更不要说参政议政。《中国妇女》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来的妇女参政史,论证妇女参政的合理性,指出“中国妇女争取参政的运动原是历史的必然,它是跟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一贯发展的”[13]。吴玉章、孟庆树、邓颖超等人也发表多篇文章专门指导妇女参政。在各地纷纷掀起妇女参政浪潮时,《中国妇女》及时跟踪报道,先后刊登《获得民主权利的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延安妇女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纪实》《晋察冀边区一九四零年农村政权改选运动中的妇女》等文章,描述了根据地妇女行使政治权利的热烈场景和妇女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她们在大会上不仅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为妇女切身利益的实现而提出了妇女同胞自己的提案……虽然小脚妇女老太婆,也都觉得非到会不可”[14]。在《中国妇女》的宣传动员下,更多妇女加入参政议政的队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优秀分子还担任了妇女干部,为妇女工作贡献力量。

(三)鼓舞妇女抗战斗志,为全民族抗战贡献力量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妇女》充分认识到中国两万万妇女蕴含的巨大力量,积极宣传妇女同胞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上,妇女同胞全力募集物资支援前线。在晋察冀,仅1939年一年,边区妇女就募捐“鞋二十九万五千七百双,鸡四千六百一十六只,蛋五万三千五百余个,猪羊七百八十二头,钱五千五百三十五元,其他物品四十万件”。在冀中,“部队的衬衣,完全是由妇救会员做”。在晋东南,“曾经由妇女进行募捐慰问二百余次,共计募得慰劳品四十余万件,价值达四万余元”。很多妇女宁可自己吃树叶,也要把白面小米省下来给战士们吃,战士们无不感动落泪。在扩军工作中,妇女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少妇女在受教育后,认识到抗日是光荣的,也鼓励自己的丈夫和兄弟去参军抗日。“在晋察冀,曾形成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教儿打东洋的轰轰烈烈的热潮……有一个郑老太太,亲自把三个儿子送到八路军,被誉为光荣的母亲……在高平,有的妇女在群众大会上替丈夫报名,参加游击队”[15]。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中国妇女》的宣传动员下,妇女同胞的抗战热情被激发出来,她们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或走出家门投身抗战事业,或送丈夫儿子上战场,有力支援了全民抗战事业的发展。

四、结 语

全面抗战时期,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妇女》及时报道各地妇女抗日事迹,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政策,积极号召广大妇女参与战时训练,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依旧要充分发挥女性刊物的喉舌作用,使其成为凝聚女界力量、展示妇女风采、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舆论阵地。

猜你喜欢
动员抗战妇女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国防动员歌
当代妇女的工作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国防动员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