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琦,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历史自信”的重要论断后,该理论在各种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中被屡次提及,这表明历史自信在我国未来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历史、现在、未来是相融相通的。历史自信不仅揭示过去,更关乎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植根于中华文明5 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在百年实践经验中孕育成型,有着广泛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
第一,历史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民族的自信首先就是对其历史文化的自信。纵观世界发展史,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2]533。历史上,无论是经济、政治或是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华民族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久负盛名。新时代的中国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创了崭新历史机遇。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思想解放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3]50。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言,中华民族灿烂而伟大的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指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4]。如今,我们要深挖历史背后深藏的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民族力量,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成果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
第二,历史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最重要的基石。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5]650。唯物史观为全面、辩证、系统地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的革命潜力,探寻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根本方法遵循。唯物史观绝不是教义,更不是空洞乏味的辞藻,而是引领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寻求变革,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传播者,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历史自信的内涵。毛泽东认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依据”[2]15,割断与历史的联系就无法把握客观规律,甚至迷失前进的方向。邓小平指出“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6]35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积极总结历史、正视历史、汲取历史经验,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在思想、理论等方面创新发展。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逐渐深入,确立了自己的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及考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坚定的信念。
第三,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自信理论不仅需要科学文化的滋养,更需要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7]545。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入侵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7]4。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有的甚至献出生命,但最终只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叹。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实现强国目标,改变东方大国一穷二白的状况,党中央坚定实施改革开放,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7]6。中国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5美元到2021年的12 551美元的伟大跨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加入WTO、5G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有力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9 000多万共产党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奋斗精神,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方针路线,消除绝对贫困,办成了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未来,中国人民也将在党的领导下信心百倍地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砥砺前行。
历史自信为中国人民深刻认同“四个自信”提供了历史底蕴,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经验方法,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情感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8]。“四个自信”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源头和依据。道路方面,近代以来,“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9],指引中国重新站在世界舞台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方面,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等各种思潮轮番上阵,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直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理论。制度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几千年文明制度的升华。如今,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国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方面,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受挫折却延绵不息,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撑。中华5 000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渊源、中国基因和精神血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党的百年奋斗史,根本上说就是党领导人民不断交出优异答卷的接力赶考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赶考之路任重道远。历史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指明我们未来要走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0]。从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进京赶考”,希望考个好成绩,到走“新的赶考之路”,为人民交出满意答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忧患意识和直面难题的责任担当。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我们党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总结经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中国革命文化为动力,掌握破解难题的密钥,确保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发挥制度优势,以历史自信形成强大合力,打赢打好每一场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爱国主义情怀,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历史自信有助于在人民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一方面,历史自信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看待历史,从历史中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历史自信帮助人们认知、认同历史,增强对党的历史成就的自豪感,使人们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本民族历史高度的自信、自豪。人民越是坚定历史自信,对自己的国家和历史就越热爱。如今,我们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体会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责任。坚定历史自信需要全党上下团结一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第一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7]8的最好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64次,2023年将实施近70次发射任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历史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9。坚定历史自信首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11]15。对于拥有9 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好、阐释好,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重要工作。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12]316。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了积极探索,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奠定了理论前提。此后,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使中国由“大跨步赶上时代”到“新的历史时期引领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统一,做好系统谋划,找准定位,把握中国国情和实际,根据时代的变化制定更加合理的战略布局。坚持运用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在发展中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到未雨绸缪、应势而动。
四是持续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就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出意见。第一就是:“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从中深刻领悟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价值和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科学态度,进一步增强学党史用党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3]全党全社会需巩固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运用好党员学习机制,开展读原著、学原著等丰富多样的学党史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如学习强国、网络教学等网络平台,学习宣传党史内容。因地制宜深挖当地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感悟老一辈革命者的奋斗精神,使党史教育深入人心。在互联网时代,借助VR虚拟仿真技术使红色文化教育可视化;开设智慧课堂,再现历史场景,提升党史教育学习的生动性,增强其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7]545。广大党员要树立正确历史观,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五是坚决抵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4]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存在于社会中,影响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进程。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因此,我们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坚持客观性、整体性、历史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史实出发,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将单个历史事件放入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去研读和理解,揭露虚构历史细节、夸大历史事实、违背历史真相的错误言论和认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