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波
今年北京的夏天异常闷热,从六月中旬起连续二十多天最高温度在四十摄氏度上下,刷新了北京历史气象记录。寻个地方避暑,觅一份清凉,成为北京人的时尚选择。
朋友极力推荐说,京北不远有处新开发的避暑休闲度假好去处,叫“海坨山谷”并一再宣称这是一个没有夏天的地方。一个没有夏天的地方——听起来感觉都浑身凉爽!听人劝,吃饱饭。于是我劝动夫人孩子,打点行装,驱车前往。
海坨山谷位于京北,走高速大概两个小时的路程。海坨山是北京的第二高峰,是延庆区与河北张家口赤城县的界山。主峰南侧属延庆区,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赛场所在地;北侧属赤城县大海陀乡。海坨山谷休闲度假区就坐落于赤城县大海陀乡海坨山风景区深处的一个山谷之中。由于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颇似北欧的瑞士,山谷休闲度假区便以瑞士的风情小镇为蓝本精心设计打造而成,故被誉为中国山谷里的“瑞士风情小镇”。
不来不知道,来了感觉确实好,朋友的话真实不虚!踏进山谷的那刻,一股温柔凉爽的微风便向我拥抱而来,瞬间神清气爽,暑热全无,禁不住脱口而出:好一片清凉世界!
海坨山谷平均海拔1200 多米,夏季里的气温平均只有20℃ ,白天最高气温在24~28℃,晚间最低气温在15~20℃,这是夏天人体比较舒适的温度。
海坨山谷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份夏日独有的清凉。远眺整个山谷,自然风光秀美,是天造地设的人间胜景。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截云断雾;山上树木葱郁,堆绿拥翠;山顶云雾缭绕,湿谒控风;绻绕温德轻岗,小涧溪流纵横,轻风屑雨。谷内是数千亩的平缓山坡,草甸绵软如毯,山花烂漫,草长莺飞;谷底中央是一泓碧水平湖,水波潋滟,鱼跃鸟翔,天鹅是这里的常客。面对秀美的湖光山色,明代范鉷有诗赞叹道:“叠嶂层峦耸翠微,清风吹我上仙梯。鹏程九万扶摇近,世界三千指顾低。瀑落碧溪惊霹雳,气蒸丹石出云霓。太平形胜应歌咏,欲洗苍崖写颂题。”
大山是这里的主人,主宰这里的一切。请看,一座座大山犹如高原上盘地而坐的巨人,身披森林织成的绿色衣衫,头顶云雾缭绕的帽冠,肩托无垠深邃的蓝天,脚踏如毯似锦的草甸,深情把整个山谷拥入怀中。晴天沐浴阳光,阴天经受风雨,星夜承接甘霖,吸阳呼阴,带云播雾,吞奇吐秀,气象万千。
山谷的夏日清凉,正是这秀美山川的天然本色,更是大自然献给人间的一份厚礼!
山谷小村
闫家坪村是海坨山谷的主人。
听村里的老人说,他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据传最早落户这里的是一户闫姓人家,何年何月来自何处已无从知晓,后来陆续有外姓人迁居,故名闫家坪。闫家坪村位于海坨山谷的入口,夹在两边大山中间,宽度不过百米,村旁有清澈山溪,进出山谷唯一道路穿村而过。全村四十多户人家,两三百口人。受限于土地稀缺,农户的院落一般比较逼仄狭小,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栽种各种蔬菜和果树。全村鲜见较大的树木,只有村外东北角的山脚下伫立的一颗硕大的榆树,十分夺眼醒目。大榆树有二十多米之高,树冠庞大,树干粗壮,约超二人合抱。树干三米左右高处分伸出四支粗大枝杈,每根有近一人合抱。老榆树枝繁叶茂,鸟窝密布,估计树龄不下百年。它印证了闫家坪村的古老,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变化。
海坨山谷不太适宜农业生产。靠地收成稀薄,因为土地少、贫瘠且多是山坡地,农作物收成比较低;靠山不能吃山,四周的大山绿植丰盈,但多是低矮的丛林灌木,几乎没有成材的大树,山货稀疏。闫家坪村位于大海坨山谷的最深处,只有一条约长十五公里的峡谷山路连通外边的世界。封闭的村落,贫瘠的土地,严寒的冬天,短促的夏季,使闫家坪村长期贫困不能温饱,成为当地的重点扶贫村。
真正变化的契机来自北京冬奥会,冬奥会的主要赛场选址就在海坨山谷不远处群山之中。眼光敏锐而又善于把握机遇的赤城人,决定把风光秀丽独特的海坨山谷资源利用起来,建设一个袖珍迷你的旅游度假休闲胜地,实现旅游开发扶贫。他们精心推出自己的宣传语:这么近,这么美,休闲度假请到海坨山谷来!为了方便冬奥会交通,也为了支持山村经济发展,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条国道——命名“松闫路”。把通往冬奥会园区的高速路延伸到闫家坪村,连到了海坨山谷。恕我孤陋寡闻,国道高速路以一个小小的贫困山村命名,在全国应该是唯一的!这个“唯一”是国家建设关切民生福祉的最好证明,这个“唯一”给闫家坪村带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偏僻的海坨山谷拉进了与城市的距离,加快了与城市的融合。高速路开通后,闫家坪村到北京市区不到两个小时,到北京延庆区不到一个小时,到冬奥会场馆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北京人到海坨山谷旅游休闲度假,一天一个来回,甚是便利。
闫家坪村的变化是显著的。原来低矮简陋的房屋基本不见了。新建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红砖瓦房。街道平整整洁,许多农户的门前停着不同型号的小轿车。农家院内的小菜地修理得整整齐齐,杂草不长,瓜果飘香,蝶飞蜂舞。道路的两旁建起了清洁干净的小旅馆,还有好几家风味独特的农家乐和小超市,率先富裕的农户已经盖起了小洋楼。村中主路两边红砖铺地并装上路灯,夜晚灯火通明。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得前几年,村民总是三五成群站在路边檐下,好奇打量着过往的车辆和游人,似乎周围的一切与他们无关,让人感觉到心理的距离。而今天,村子里的年轻人开始回流,决心回村创业,一显身手……
好一个崭新的山谷小村,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路上哟!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