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
清晨,满湖的秋水里,还有些夏季水草的残留,沿湖路上小步慢跑的晨练老人佝偻着背,倒像是背负着满满的秋意。我在思索,什么是秋意、秋韵,首先是从秋凉开始的吧?
继续往前走,白浪绿洲里的苏步桥北头,有一个苏东坡的铜像,今天我要去跟他诉诉苦。苏步桥头的这尊苏轼铸像,在我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经过这里,都会仔细地端详。这个工艺大师太有才了!无数次地看,还是百看不厌,总是挪不开眼睛。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造型惟妙惟肖,仔细研究,它还包含了很多内容。这里没有什么介绍的牌子,只是一尊孤零零的铜雕。好多游客喜欢扶着雕像拍照片,时间久了,把雕像的几个部位的包浆摩擦去了,露出了那黄铜色。
苏东坡身着长袍,头戴官帽,昂首挺胸。右脚微微翘起,长袖垂摆;眯眼翘胡须,一脸严肃,略做沉思状,让人一看就感觉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气度,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大气和文化人的气质。再看他那马背上驮着的一大堆东西:一边是木箱,一边是箩筐。其中有包袱、有字画、有雨伞,估计还有大量的书籍和金银细软。
那位走在前面的书童,穿著短褂,挽着裤腿;佝偻着身体,手牵缰绳,满脸堆笑,迈着大步往前走。从这身打扮和气质上看:这个书童肯定是,已经行万里路,但还没读万卷书。惟妙惟肖,这就是我佩服那位工艺大师的原因之所在。我坐在旁边的木凳上,陷入沉思:也许这是苏东坡在潍州遭遇大雪,写下了夜宿潍州的经历。第二天,收拾行李回密州去,沿白浪河西岸南行,走到现在这个地方。那时候估计还没有桥,他只能撩起长袍,脱下官靴蹚水过河。
第二年的春天,利用闲暇时间,苏东坡带人去长山打猎,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那年的八月十五,他携家人在密州的超然台过中秋,他的老父亲苏洵已经年迈,他的弟弟苏辙也在外地为官。想到家中的父母,于是就望着空中的明月,想着这圆月之时不能和家人团聚,怅然若失地写下了这首天下第一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些年,儿女考上大学时,我曾带着老婆孩子去海南的天涯海角玩,知道那里就是古代的儋州,苏轼曾被贬到那里,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后来我去诸城的客户那里,朋友带我去看了他任密州知州时,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然台。今年我又去杭州西湖玩,知道他两次在杭州任职,疏通西湖的事迹。还知道他第一次被贬去杭州,是因为反对当时宰相王安石的“青苗法”。
在这如画的湿地公园里,河面上以他的名字建起了这座宽阔的“苏步桥”。桥头大槐树底下,也不知当年他是否在这里脱靴,歇过脚。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钱选、孙海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