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赋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2023-12-16 04:58董志遥姜佳芸
南方农机 2023年2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农村

董志遥 ,姜佳芸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才,具有能够将科学文化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现代化建设型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高校应积极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培育肩负时代使命的新时代青年学生,组织开展众多志愿服务项目,为促进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造福乡村,提高综合素养、树立正面榜样,并充分把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自我价值紧密相连。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振兴乡村的丰富时代价值为切入点,对于目前志愿服务出现的困难,通过总结、梳理提出新的路径,调动大学生投身于振兴乡村这一伟大事业中的积极性。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发展贴合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扎根乡村。乡村中寄托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孕育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滋养着生态文明的自然土地[2]。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青年大学生应该实时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主动承担起国家所需的建设者、接班人的角色,不怕困难、砥砺奋发前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已得到重视,项目活动大量扩展,在高校的培植下通过大学生村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的开展,扩大形成了一支兼具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科普人才队伍[3]。应运而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对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性活动,也在提升社会凝聚力中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具有时代价值。

1.1 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1.1.1 赋能乡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政策支持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到乡村建设中,志愿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联动,为乡村经济发展之路带来崭新活力[4]。例如,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直播带货,网店销售农产品,利用新媒体宣传乡村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理念、带来新路径。

1.1.2 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已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注重全社会精神文明内涵的提升。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大学生志愿者为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基层服务中,展现出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热情。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致力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以及加快乡风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1.1.3 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要实现提升经济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其前进的向导,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自媒体App 等植入公益广告的方式传输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清洁新能源的普及利用,帮助农民科学合理进行耕作,坚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素养

1.2.1 塑造优良道德品格

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植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肥田,传递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内涵。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基础上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的科学指引和其自身生动经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志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劳动观念,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帮扶意识和奉献精神[5]。

1.2.2 获得社会实践经验

助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资源是人才。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连接人才和乡村建设的重要纽带。身为大学生,在熟悉掌握理论技巧的基础上,应该做到将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专业的认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在一线实践中获取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经验,回馈社会,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长成才。

1.2.3 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展示自我价值、传递关爱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建设农民幸福和美家园、造福乡村创造了无法衡量的社会效益。大学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到“小我”与“大我”的结合统一,将个人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志愿活动中收获十足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

本研究在前期调查中,以部分本专科学校1 681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如表1 所示。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了解志愿者内心活动、行为状态、认知理解以及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志愿服务环境,课题组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青年志愿活动的阻力进行了归纳分析。

表1 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

2.1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不够

如表1 所示,关于“您参与本校开展的志愿服务的原因是?”问卷调查显示:33.85%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了造福社会”;34.76%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了获取相应学分”;13.55%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了丰富个人履历”;17.84%的大学生选择了“身边大多数同学参加,所以自己报名参加”。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秉承为改善、促进社会发展,不求回报不计报酬服务他人需要,践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志愿者精神。但是目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不了解志愿服务的价值和精神内核,在时代的洪流中找不清定位,随波逐流。还有部分大学生为学分、资历等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偏离了志愿服务的初心。由此产生的志愿服务形式化、负面评价较多,影响其他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活跃性,不良舆论风评导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不信任,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

2.2 高校对志愿服务政策的信息宣传有待加强

如表1 所示,关于“您没有参与本校开展的志愿服务的原因是?”问卷调查显示:41.13%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时间”;17.85%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服务内容不感兴趣”;25.06%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及时了解到相关政策”;15.96%的大学生选择了“开展的活动过于形式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但是目前,仍存在多数大学生没有及时了解国家发展要求,以及缺少对乡村振兴伟大意义的正确认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当前学校针对相关政策和报名途径宣传不足,没有做到政校之间、农校之间的有效链接,导致大学生关于乡村质变和农村生活现状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参与不够重视或徘徊犹豫。

2.3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如表1 所示,关于“您认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否完善?”问卷调查显示:26.76%的大学生选择“完善”;57.49%的大学生选择“较为完善,还有改进空间”;15.7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完善”。

尽管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和“奉献性”,但是仅凭借志愿者自身的一腔热血是做不到志愿服务长久稳定发展的。面对艰难复杂的长期基层建设工作,给予志愿者适当的奖励激励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许多高校仍主要采取传统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评价激励标准界定不清晰,申报领取流程繁冗,使得许多志愿者在一两次活动后,因为不能及时收到应得的评价激励,而对志愿服务失去信任与耐心。高校针对优秀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作出的贡献,所建立的激励机制不够有力,将极大地影响志愿者进行服务工作的持久性以及志愿服务团体的活力和生命力。

2.4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欠缺

如表1 所示,关于“您在志愿服务中是否能运用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显示:30.12%的大学生选择了“能够做到合理运用专业知识”;41.53%的大学生选择了“工作中不擅于运用专业知识”;28.35%的大学生选择了“所做工作不能发挥专业特长”。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能够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近年来,大学生在高校所学专业知识很难与志愿服务活动相适应,志愿服务项目固化会使乡村振兴的实现停滞不前,而不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服务模式无法跟上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综合来看,志愿服务缺乏统一管理以及岗前培训,这让部分对服务知识和乡村现状掌握不够的志愿者,在实际特殊的志愿工作中找不到方向,无法顺利有效地开展农村工作,对志愿服务产生挫败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志愿服务推进困难。

3 青年学生赋能乡村发展的多维路径

3.1 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力度,驱动乡村发展引擎

走好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离不开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高水平、高质量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直播以及新媒体平台,联合政府高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高校应该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帮扶农村经济文化稳固发展,增强学校与农村基层的密切联系,为大学生解读农村最新生产、生活情况,拓宽志愿服务渠道,打破城乡壁垒,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深化大学生对乡村建设的认知。高校应该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举办宣传讲座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活跃性和凝聚力。大学生应该弘扬雷锋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乡村基层建设的时代浪潮中。

3.2 优化完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幸福获得感

志愿服务是基于志愿者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为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参与平台的实践活动。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势头强劲,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显现出蓬勃生机,更多大学生选择具有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等基本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奖励机制作为组织架构中的激励因素,对激励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仍存在缺陷,例如多以精神层面授予荣誉,而忽视了大学生在工作期间的物质需求。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将有效促进大学生长期有序进行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整个志愿服务工作的稳定。

3.3 优化人才管理机制,集中资源提高发展效率

大学生志愿者为推动社会发展注入高质量人才资源,其知识型服务具有无偿性,降低了国家在乡村振兴上的资金投入。系统化管理机制保障了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岗位上发挥自身优势,起到突出作用,使得整个志愿服务顺利有序开展,保障了志愿服务的合理化、规范化。首先,在不断拓宽招募渠道的同时要严格把关志愿者招募机制,做到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依照志愿者章程平稳统一地为志愿者办理注册登记,对志愿者数量、素质、工作时长等方面进行精细划分,人才输送务必做到契合志愿活动项目规划。其次,根据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综合表现实施考核制度常态化,配合奖励制度和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起一支负责相应指导、统筹组织、记录考评的领导队伍。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社会发展效率。

3.4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稳步前进

志愿服务保障机制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志愿服务的平稳运作,目的在于保障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志愿服务能够顺利有序开展服务项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对校外活动心存疑虑,认为校外活动具有安全隐患,对志愿服务工作产生恐惧心理。保证志愿者安全是志愿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是顺利实施公益服务事业的首要前提。因此,要强化安全保障措施,制定志愿者健康安全保障制度。物质资金短缺问题是志愿工作中的一大短板。财政部门和组织机构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构建志愿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工作,根据实际需要满足物资需求,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将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向深入发展阶段。

3.5 拓宽创新服务内容,开辟现代化发展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乡村志愿服务活动时,大学生志愿者往往参与的是帮扶老人、关爱儿童、开展教育传播等精神层面活动,专业知识与乡村实际技术生产需要的结合程度不高,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突出。因此,要进行志愿服务内容改革创新,政府高校之间形成合力,针对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涉农高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在专业课上增添一道具有农业特色的靓丽风景线。例如,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可以进行农村网络宣传;工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可以帮助优化农村布局结构等等。稳步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需让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占据关键位置,开创科学创新农业的新路径和新局面。

3.6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贯穿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桥梁,对于奋力行进在实现乡村振兴前路的志愿者们具有正确的引领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开创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主力军,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新局面和新要求,大学生要走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起点前沿[7]。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价值,深入推进课堂教育思政开拓创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协调,把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出发点,提高大学生建设乡村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牢牢把握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部署,扎实推进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方针,让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志愿服务团体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3.7 提高专业能力素养,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随着志愿服务在基层建设的持续深入,志愿服务专业化成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必然趋势。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今后进入社会的就业能力是不够的,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而能否把握住社会实践机遇取决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因此,高校应该着力培养有知识、善技术、懂农村、素质优良的志愿服务队伍。高校应该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合理衔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背景下,有理可依、有据可循,逐渐完善梳理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防止学生思维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好“新农人”,形成有力促进志愿服务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生动局面,营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

3.8 繁荣发展创新产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创新产业,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提升乡村产业持续化、规模化水平。积极深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打造高质量现代化农村新业态[8]。实地调研物质资源和环境条件,精准选择具有农村特色的本地优势区域,通过联合企业链打造出品牌化产业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地方服务平台,开展市场营销和电商贸易。宣传乡村独有的民俗文化,健全农村自身绿色产业链,因地制宜进行旅游项目开发。让游客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感受节日习俗,在喧闹的城市生活里找到心灵寄存的梦幻港湾。加大对智慧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多管齐下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3.9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乡风文明建设相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乡村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助力,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基层开展富有乡土气息、行之有效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广大农民冲破小农意识的束缚,传统思想观念得到改变[9]。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大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深入探寻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文明精髓,构建友爱互助、和谐文明的农村社会风气,培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知识型新农民,加速创新农村文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0]。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大学生志愿者要帮助农村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着力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经济。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犹如春风化雨,需要长期浸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扬志愿精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高校应该负责好培植爱国主义精神的肥沃土壤,切实推进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乡村发展组建一支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知识型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力。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农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志愿者
我志愿……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