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爱萍,钱文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2020年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1]”“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未雨绸缪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增强抗风险能力[2]。在浙江,韧性城市概念已被因“地”制宜,次第付诸实践。为进一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落实韧性城市的理念,城市规划应从整体空间细化到社区单元层级,从基础的城市规划精致到邻里单元的布局,具化为构建韧性理念下的社区邻里中心模式,以邻里单元的布局结构来实践韧性城市的概念。近年来,浙江省金华进一步落实了韧性城市的理念,“多湖里”是金华未来发展中心的核心,一定程度上昭示着金华的未来。因此,本研究选取金华“多湖里”作为规划实践案例,结合韧性理念,探索社区邻里中心的韧性模式(见图1)。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的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聚集,使城市的脆弱性进一步放大[3]。城市韧性是城市具有消化和吸收外界干扰,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4-5]。而城市韧性与以往的城市治理理念相比,强调城市通过系统性的要素整合获取适应变化的能力,注重人类参与、应对决策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因地制宜地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基础上,从城市规划的韧性和风险意识走向精细化邻里布局[6]。正因如此,韧性城市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
社会发展是一个风险抵抗、重建恢复与适应调整的动态进程。社会韧性作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性,是社会系统面对外界扰动或不确定性等社会风险依然能有效维持自身结构的总体平稳与持续发展的能力[7]。
社会韧性可以看作是社会系统对城市居民提供的安全模式、生态保护、服务需求以及面对外界不确定性或扰动时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在安全模式方面,社会韧性对城市的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对城市的快速路和城市慢行道进行区分,借助相应的辅助设施如路标、路牌等,打造了人车分离的交通安全模式;在生态保护上,增加生态设施如绿岛、口袋公园等以连接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服务需求方面,以邻里中心为中心,构建5-10-15分钟步行距离的生活圈,按服务设施的重要性布置其空间位置;智慧技术上,结合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模式,提供共享出行服务模式,在疫情当下,可以大大减少人员流动和人群接触,减少了疫情传播,有效抵御社会风险。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时,从邻里单元的层级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风险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8]。在城市韧性的理念下,探索社区邻里中心的模式,完善邻里单元内的城市基础设施,支撑城市韧性发展,有助于从邻里单元层级上真切落实好城市韧性的概念,提升城市抗干扰能力。
“邻里中心”是指邻里单位中的公共中心(见图2)。其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新加坡在美国“邻里单元”的基础上提出的[9]。随着时代发展,邻里中心已成为各层次成系列社区中心的统称[10]。邻里中心从“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和“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模式不断的改良优化到“可持续邻里”的新理念。
邻里中心的设置能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总体而言,国内外各地的邻里中心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即邻里中心的规模特征、经营范围,提供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见表1)。邻里中心的服务半径按照生活圈、居民人口规模等方法划定,服务人群以周边居民为主。另一方面,各地邻里中心均展现出不同特色的差异性体现。
表1 不同国家邻里中心类型
当下我国的邻里中心建设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邻里中心分级体系,以用地规模、住户数量、人口规模为依据,划分为邻里商店、邻里中心、新镇中心三个层级,其业态类型也因分级不同而有所区别(见表2)。
表2 邻里中心分级体系
社会韧性理念下的社区邻里中心模式,是将韧性理念从整体城市规划层面具体实践到邻里单元层面,有效地连通了从城市规划到社区布局的断层。结合安全、生态、服务以及智慧技术这几方面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应对外界不确定的社会风险。
15分钟生活圈是当前国内新型邻里中心设计的普遍范式(见图3),指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领域[11],这一规划模式重视社区居民生活活动的特征和需求[12]。其特点是以生活圈的中心为重点,布置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随15分钟的步行距离向外扩散,依次布置使用频率较高和生活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上述15分钟生活区邻里中心模式的架构基础上,本文基于社会韧性的理念,以社区邻里中心为核心,归纳整合其周边公共要素,并串联沟通各类不同的公共要素,以构建邻里安全模式、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合理布置服务设施以及应用现代智慧技术,打造了韧性理念下的综合公共结构,形成安全-生态-服务-智慧于一体的韧性邻里中心模式,构成了复合化、空间结构化、智慧智能化的韧性邻里模式。
通过对邻里单元的道路进行整体布局,打造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以达到便利舒适的韧性社区安全模式(见图4)。人车分流最大的目的就是减少人与车发生的矛盾以及在保证车行的效率下,为人民的居住环境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13]。应基于道路自身环境基础下,按照其不同功能性质进行划分,如对机动车行驶路线分级规划,对非机动车行驶路线以及人行漫步路线进行合理布置。通过城市公交站点、共享单车以及汽车等,分别串联城市快速道和城市慢行道。同时,辅助相应的交通配套设施,如路牌、标识牌等,打造人车分离、便利易达的安全模式。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群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口集聚效应的强化,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14]。因此,城市需要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以增强其生态韧性,提升城市系统应对外界非线性冲击的能力[15]。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要从城市尺度上规划,更应落实到具体的邻里单元层级,构建邻里空间的生态模式(见图5)。在韧性理念下的邻里中心模式中,大大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人同环境的共同发展。并将其与海绵城市技术相结合,既可以储存雨水、净化水质、应对洪水、节水,又可以形成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依据地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引入口袋公园、广场等要素,通过绿色廊道进行连通,结合海绵技术的应用,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将生态绿色与人的身心健康融为一体,提高了城市的生态韧性。
在服务设施模式中,通过社区邻里中心模式的规划和邻里中心的设置,充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见图6)[16]。以韧性理念为导向的社区邻里中心模式中,构建以社区邻里中心为中心,5-10-15分钟生活圈的圈层模式,并依次按照使用频率的高低布置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在服务模式构建前,应充分调研邻里中心周边相关的服务设施,以及居民使用设施的频率,确保服务模式构建的合理性。
在邻里中心的设置上,应区分邻里中心的类别,分别为外向型邻里中心,其超市不仅服务本小区居民,还辐射周边小区,因此经营规模最大;中间型邻里中心,主要满足本小区的居民生活需求,同时较为兼顾周边小区的居民;内向型邻里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小区居民,整体上对外辐射面较弱。邻里中心的业态规划中,应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考虑其位置设置的便捷性和易达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业态的属性特征,以协同发挥其最大作用。通过韧性下的邻里服务模式,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在疫情阶段,充足多样化的服务设施,亦可作为食物供给来源暂时缓解居民对食物的需求,这提升了城市的社会韧性,增强了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同于基础的邻里中心模式,智慧邻里中心模式服务范围更广、更便利(见图7)。基于韧性理念,在智慧模式中依托现代智慧技术,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模式。线下智慧邻里模式,在空间上,形成了城市邻里系统,消除了区位差异,更加合理分配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居民出行的范围将依据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型技术不断延伸,居民出行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线上智慧邻里模式,未来快递依托新型技术如无人机等,大大缩短了路程消耗时间,提升了传统的服务圈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居民购物的时间。
本次研究范围为浙江省金华市多湖里片区,该邻里中心周边人口约5.7万人,北邻宋濂路,东接栖凤街,南面和西面与安置住宅区用地贴临。从上位规划分析,金华被划分为三江六岸核心圈。而多湖里邻里中心是金华潜质所在的核心地块,也是“三条廊道”交汇的核心节点[17],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了金华的未来,代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见图8)。
本文以多湖里为中心,以15分钟步行距离作为服务半径的圈层范围。本文通过构建邻里安全模式、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合理配置服务设施、运用现代智能技术,构建以韧性理念为核心的综合性公共系统,形成安全-生态-服务-智慧于一体的复合公共系统,构成了复合化的韧性邻里模式。
以多湖里邻里中心为核心,归纳整合其周边公共要素,串联沟通各类不同的公共要素,基于韧性理念构建了安全-生态-服务-智慧于一体的韧性邻里中心模式(见图9):1)安全模式:整体上,从城市快速路和城市慢行道进行划分,同时,结合公交站点、共享单车、无人驾驶汽车等,分别串联城市快速道、城市慢行道及步行道,应辅助相应配套设施,打造人车分离,安全舒适,便利易达的交通系统;2)生态模式:关注人同环境的共同发展,依地区原有山水特色,引入城市绿道、口袋公园、城市广场等生态要素,连点成线,连线成环,构建山水人城境的空间格局,将生态绿色与人的身心健康融为一体;3)服务模式:充分调研邻里中心周边相关的服务设施,以餐饮、休闲、零售和基础服务四大要素为主,结合交通、生态规划,进行合理布置,整合邻里服务,充分便利社区居民;4)智慧模式:依托现代智慧技术集成,联合邻里中心交互平台,沟通生态、交通和服务三大要素,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模式。基于韧性理念下打造的社区邻里中心,大大增强了邻里的社会韧性、城市的社会韧性,并提高了面对未知风险的应对能力。
韧性下的邻里中心,应分析其周边的服务设施,从而确定其内部业态结构,提高其社会韧性,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此外,能在一段时间抵御特殊时期对于货物的需求。本场地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周边7个居住区的中心。该邻里中心在满足本小区生活需求的同时兼顾周边社区,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圈层,定位为中间型邻里中心。相比较内向邻里中心,其处于交通易达,对周边小区有一定的影响;相比较外向型邻里中心,辐射范围尚未达到,规模尺度偏小。其中1层主要功能为农贸市场、超市和休闲商业,及配套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用房等;2层主要功能为生鲜超市和餐饮;3层主要功能为社区邻里中心服务功能,含书法、自然实验、阅览、手工作坊、教育培训、乒乓、健身、烘焙教室、游戏、亲子活动室等文体娱设施。另配套多功能厅,面积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家庭影视、篮球、会议等中、大型社区活动空间。
基于韧性理念,面向未来的邻里中心,在原有的步行距离上,叠加当代智慧技术因素,形成未来邻里中心模式。其空间结构区别于传统的邻里中心模式、TOD模式、SN模式[18],而是一种由安全模式-生态模式-服务模式-智慧模式相叠加而成的更为综合性的复合结构。在步行尺度上延续了15分钟生活圈,辐射周边1.5 km的范围,但在智慧技术的影响下,扩大了其辐射的范围。其次,智慧生活圈中,步行尺度仍是衡量的要素,根据步行时间尺度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以5分钟生活圈为核心范围,大部分居民步行活动集中在5分钟生活圈的范围,处于步行优势区域;10 min步行距离半径在1 km的范围,此处仍以步行占据相对优势;15分钟半径1.5 km的范围内,则是偏向于个人实际情况,可步行结合车行,如图10所示。
在未来邻里中心模式中,基于韧性理念不仅构建15分钟生活圈内的交通系统,更应完善串联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逐渐形成完善的交通系统。除了在传统的1.5 km圈层范围内的高强度开发以外,同时也应考虑1.5 km以外的区域及周边的邻里中心,依图所示,以轨道交通连接A,B两处邻里中心,构建整个邻里系统,促进城市社区的紧密联系和构建新型发展模式,有效提高城市的社会韧性,如图11所示。
当前,随着各种社会风险的增加,城市韧性和邻里中心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次研究立足于浙江省金华市多湖里片区的发展新阶段,基于韧性理念对邻里中心模式展开充分探究。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邻里中心为重点,随15分钟的步行距离向外扩散,依次布置使用频率较高和生活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最终构建了以韧性理念为核心的综合性公共系统,形成了安全-生态-服务-智慧于一体的复合公共系统。韧性下的社区邻里中心模式,从邻里单元层级提升了城市的社会韧性,更具体化的将韧性城市的概念进行实践,从而提升了应对城市未知社会风险的能力和抵抗力。同时,在未来邻里中心的规划实践应用中,各地应充分结合区域实际,科学合理的应用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