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璇
(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血液里面流淌着民族文化的审美趣味。中华文化之震撼,是全方位的顶级文化文明。是舞、服、色、曲、艺、工、画、文、哲、魂、情……各种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京剧、皮影戏、年画、布贴、汉绣、蓝印花、雕花剪纸、绣花鞋垫、陶器等,都是经过数代艺人精心制作并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细节里都透露着美感。探索并记录自己的文化本源,是我一直主要研究和创作的内容。留学期间,接触的多是西方绘画造型理念和当代绘画,如何在油画中凸显自己的根源和融入民族文化做到内涵独到、别具一格?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创作和探索。终于在《物谧》系列中找到突破。该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古代闺阁画。
追求真艺术,唯美而执着
从小我就对工笔画情有独钟,尤其是闺阁画。古代闺阁画家是中国画史上靓丽的翰墨风,在明末清初之际得到空前发展[1]。在近千年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女性绘画一直是以隐晦的方式被记载,许慎《说文解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姜绍书《无声诗史》均是以粗略的文字一笔带过,多数女性画家没有名字,只被称为“某氏”“某某夫人”或“某某女儿”等以夫姓称之。直至清代汤淑玉《玉台画史》的出现,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专门记载女性画家的史册[2]。据《玉台画史》记载,明清时期的女性艺术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闺阁名媛,另一类为风尘名妓[3]。闺阁画家包括名媛和姬侍,是指享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且自身含有笔墨书画修养的女画家。其中来自于文化世家的女子与那些从“善画者”的家庭教师习画的官宦、商贾家庭中的女子相比,又有着更为优越的文化环境:她们有能书善画的亲属随时与之探讨画理、切磋画艺,有家中所藏丰富的书画作品供其参考,故相对而言她们的艺术水平较高。她们深居内宅,有优裕、安定的生活保障,她们的艺术属社会封闭型的、自娱性的[4]。
从传世的闺阁画家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这些足不出闺房的才女们倾注的真情实感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的情愫。她们对宏大的政治、历史和哲学题材并不感兴趣,主要注重家庭生活中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5]。托物言志,以秀逸之笔洗净铅华,于闲花静草、花鸟蝴蝶、幽庭雅境中寄寓人生,展现生活,彰显生命意义。这些作品严谨工细,以一种静谧、矜逸和平和的笔墨,展现一种春愁缱绻,既有女性的细腻柔美,又不失坚韧的气质。欣赏她们的画作宛如品啜香茗,清香盈脑、心旷神怡之时,可以触摸到她们真实的心灵世界、品格、尊严和韵致,领悟她们对艺术发展不可磨灭的贡献[6]。它们不仅在图式上给予我艺术创作灵感和借鉴,更在传统文化精神上成为我学习的宝库。
融汇东西,让华夏文化内于沉淀,秀于世界《物谧•封存时间》,80x130cm,2018
《物谧》系列是我的代表作,2018年获得东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最悠久的绘画比赛“大华银行年度绘画大赛”新锐画家组最高奖项“年度最具潜力画家奖”。此系列力求用优美和高雅的艺术作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将一些闺阁画作品中的意象,如《春园佳丽图》《吮笔敲诗图》和《女乐图》,与当代绘画语言结合,认真研究归纳闺阁画的特征和内涵,进而进行元素的提取和重构,重神似、抓内涵,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和西方优秀艺术中汲取营养,融汇中西方艺术,希望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民族内涵的当代中国意派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我认为比技法更重要的是观念。要先有观念,再去寻找与之匹配的画法。我一直也在思考如何能在材质和艺术效果上取得创新,如何在创作材料上能和画中的主题(建筑、景观、室内)相互呼应。近年取得较大进展,《物谧》系列以油画为主要媒材,辅以石墨等建筑材料作为绘画创作材料的技法: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质感和肌理,透过不同的颜色调配和变化材料的厚度让它们的质感和肌理更加突出,不仅可增添作品艺术表达力和视觉感染力,也使画面显得饱满,可呈现三维的立体效果。
此系列作品从视觉文化的审视维度和视域出发,从传统美学中提炼出新的审美范畴,融合了当代图像理论、结构主义和解构注意的元素和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角度研究闺阁画发展中的独特地位。注重了理论框架和时代特征,渲染出一种当代生活状态下的对历史与文化思考,也是强化视觉的张力自然转向关注民族文化的深度和走向观念内涵的过程,因此此系列作品具有可持续性和延展性。我希望通过对闺阁画本体语言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社会性和时代感,重新演绎这种古老的题材。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起点,从材料到表达技艺,从观念到形式,更好地阐释东方神韵,提供给观者独特的、民族性的感官和心理体验。
一幅画和一个故事《物谧•珍宝柜》,75x105cm,2017
《物谧•珍宝柜》是2016—2017年之间创作的,它是开启《物谧》系列的第一幅作品。2016年是我人生中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从小在国外长大的我由于“两岸四地艺术家驻站计划”在杭州生活了三个月,回到新加坡之后我灵感突发画了《物谧•珍宝柜》。在现代社会,人们都在不断移动和游走,造成混合身份,和模糊的文化边界。一个人如何整合过去的空间回忆和新地理位置之间越来越混乱的当代生活?什么是身份?一个人游走时它会改变吗?通过这幅作品,我记录了当时生活环境的感知,和反映自己游牧般的地理轨迹,以美学法规作为身份和抱负的制造者,探索羇客和城市生活理念相关的主题。它们述说着错位,怀旧,思乡和盼望,是我生活轨迹的情绪反映。在仿佛由粉碎成无数图片和故事合成的画面里,制造了一些失去的记忆,因为它们不只是简单地记录着,也提供了一个重新想象的空隙。
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画过人物、自然和其他类型创作,但始终感觉局限。直到《物谧》系列诞生,我终于重新找回了那种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在画面游走,为感性冲动而提笔的感觉。它是结合时代特征和艺术的独创性来构思创作的,少了探索时的锋芒,迷茫时的错乱,与之相应的是多了份沉淀后的豁达。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与时间的蒙太奇叙事为我的绘画提供了一种可能。我希望画一个地方,不是介绍的那个地方,而是构建的一个场所,一个属于个体记忆的戏剧场所。作品《物谧•封存时间》把我想要的技巧与对艺术的理解全部表达出来了。每当绘画遇到瓶颈的时候,我总能从这幅作品里面找到需要的东西。具体的场所似知非知,看似荒谬的情节在梦里却极具合理性。或是童年熟悉的街巷,或是只是在电影中谋面的某个赛伯朋克场景,重新简历一种逻辑,加上一些精神上的元素和一些让人怀古思幽的元素,让他们合理地在画作中发生。
穿越亘古洪荒的西式寓言,中式古韵《物谧•406 M 空间》,70 x 110cm,2020
《物谧》系列是对古代闺阁画的致敬和创新精神的延续。主题方面展现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社会性和时代感,传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主旨,呈现出艺术家对时代特征与风貌的注意力和价值判断,以及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反复锤炼赤子之心和文人之质,不断反思不断消解之前的结论,并留存现在的主线,是艺术家完成自我蜕变走向成熟的标志。
技法是创作的载体。画风画技上《物谧》系列运用了中西合璧的表现技法,通过创新和优选独特的题材,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和西方优秀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一种具有地域风格、民族内涵以及现代内容的本土绘画系列。画风融合了西方的绘画中利用明暗塑造体积的技法,和中国传统的工笔画的表现手法,用纤细的笔触,工整地勾勒出外形轮廓,画面追求精致、细腻、娟秀,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融进中国绘画线条的精髓和精神,让它变成油画独有的线条表现体系。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来重新思考油画在艺术思想与材料语言延展性创新性,努力开拓新的绘画语言,是贴合时代特征并具有华族意派的非现实主义作品。用西式的绘画语言,讲述来自东方的风情,从此柳眉美眸不再藏于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