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产业学院探索实践与发展建议
——以唯品会学院为例

2023-12-16 18:51王利芳
物流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物流

王利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与电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0 引言

得益于经济、科技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我国高职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产教深度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趋势。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政策引导下,产业学院将有效破解产教“两张皮”,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全面改革与提升。本文将以唯品会学院为例研究高职物流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学院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目前,产业学院相关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紧密型校企一体化模式,现代产业学院的性质是校企共同体,是企业与高校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的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在创造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性合作创新组织形式。现代产业学院突破了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企业与高校组建不同形式的联合实体,如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委员会、共建技术开发联合体、共建开发研究中心等。共建实体模式的优势有: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体各方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趋向;合作各方技术条件上相互依赖与互补;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合作各方责权利关系明确。在产业学院模式下,高校与行业中的重点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政产学多方参与,以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与服务链为教学、科研和服务对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办学主体多元、服务对象明确,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具有独立运行机制。

实践方面,京东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基于“共建、共融、共育、共研、共享”的建设原则,探索职业教育产业学院的运作机理与治理效能的路径。京东商学院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高校电商“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智库”,成立“京东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产业学院的实体建设。河南鲲鹏产业学院探索实践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产业学院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产业界和教育界还没有形成高度联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其次,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产业学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此外,产业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

2 唯品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近年来贯彻实施“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服务地方”战略,推动“地校合作”项目建设,加强政校行企深度联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促进人才培育培训和产业发展。2019年唯品会华东运营中心在湖州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校企双方签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书》,制定了企业综合实践方案,成立了现代学徒制管理委员会,从物流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开始,进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校企合作育人实践。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协调发展,2020年双方协商筹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唯品会学院(简称“唯品会学院”)。

唯品会学院办学方式为校企双方合作办学,主要职能有:(1)人才培养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例如设立“唯品会创新班”,工学结合,企业学生双向选择,企业学校协同育人,开设专业基础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核心特色课程、综合创新实践课程,提供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和专业认知、实习机会、举办讲座等,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提升企业在职员工的技术技能和学历层次。(2)科研及师资培养合作。学校组织开展企业访问工程师、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实践、“访企拓岗、双向奔赴”专项行动暨暑期“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务”项目,设立工作室和实验室,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共享研究资源和成果,提升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3)资源共享合作:双方共享资源,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设备设施等资源,学校提供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资源等,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及企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编写教材、设置课程。学校在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提供相关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企业在学校建立员工继续教育基地,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唯品会学院运行机制为:以办学效益共享为引领,激发企业投身职教的自愿性。校企“共建、共融、共管、共育、共通、双赢”,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召开合作会议、建立合作工作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及时交流合作进展、解决问题;确定合作责任:明确双方合作责任、合作项目的实施方案、时间节点、任务分工等,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建立合作项目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确保达成预期目标;双方从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企业留得住、用得上、能担当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唯品会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22年12月发布的《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学校2021届(一年后)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7.24分,全省排名第5位;2019届(三年后)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7.26分,全省排名第5位。其中对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及指导、就业求职服务等分项指标的满意度均进入全省前十,就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思想政治教育、对母校的推荐度等指标远高于全省高职平均值。说明高职物流产业学院适应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

唯品会学院仅仅是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一种初步探索实践,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园区、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更没有达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想状态,未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为了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示范样板产教融合共同体,全面推进区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在调研国内先进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的湖州高职物流“151”模式产业学院发展建议,即:在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五个维度的手段方法实践和落地应用,实现高职物流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育人目标。“一个目标”是指要建立一个区域个性化发展、具有较好组织形态、避免同质化竞争的物流产业学院;“五个维度”是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基于工作过程和能力进阶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岗课赛证研训的人才培养融合机制、建立过程能力为重的考核评价体系。“一个平台”是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

3 高职物流“151”模式产业学院发展建议

3.1 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链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短期内敏锐感知、准确应变。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产业学院积极响应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发展需要,根据《湖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湖州制造业、商贸业和农林牧渔业等重点产业集群物流需求,从现在的以“商贸业物流”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制造业物流”“农林牧渔业物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劳动者终身学习需要,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职业素养目标、专业能力目标、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实施保障和毕业条件等,服务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增加企业课程和更新实践课程,开展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学分银行”和职普融通、中高职一体化改革,为企业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跨专业、多岗位的企业物流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人力市场需求。

3.2 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集聚和整合政校行企各方人才力量、资源力量和资金力量,构建政产学研用平台,发挥利益协调、平台共建的物流产业学院优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跨学校共建既能服务于教学实践、又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智慧物流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与企业生产运营相匹配的情境化教学实验实训课程。人才培养过程共同承担,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三教”改革。人力资源双向互相派遣,在物流产业学院内部设立若干名师(名匠)工作室、企业教师专岗和产业专家教授岗,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学校任教;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老师;相关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工作实践;组织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等,带领教师共同承担行业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

3.3 基于工作过程和能力进阶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以职业为导向,课程以过程为导向,学习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指导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参与积极性。结合当前政策形势、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物流技术,以企业级智能供应链、智慧物流软硬件技术应用和生产运营管理实际业务场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提升学生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能力。按照工作实际构建分段递进、能力进阶、合理有序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技能竞赛、1+X证书、实习实训,把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行业标准或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融入课程改革及教学全过程。

3.4 建立岗课赛证研训的人才培养融合机制

将行业、课程、竞赛、证书、科研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推动竞赛、证书与课程学分融合,专业核心课程与核心岗位职业证书相匹配,职业技能证书和课程学分可替代,学生毕业即“持证上岗”,实现零距离就业。将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供应链规划与运营大赛、智慧仓储规划与设计、运输模拟经营、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物流与供应链1+X资格认证考核内容要求、实训实践要求和操作考核标准、叉车证、现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技能认证考试内容与理论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相融合。成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作室和研发中心、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和职业规划情况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各种科研项目等。鼓励教师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和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通过竞赛与实训实践反哺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5 建立过程能力为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端到端的需求匹配和成果转化,搞好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学院运行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构建人才需求数据库、课赛证研训多维资源数据库,利用云平台、大数据技术记录人才培养过程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为产业学院内部质量检测、过程考核提供依据。完善高职物流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协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校企协同育人过程考评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理顺工作程序,加强流程控制,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和分层次建设,根据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形成人才学习成效评估与认证的考核和认证体系、行业标准、技术和机制、应用及实训体系、工具和环境、认证体系,以及“双师”教师评价体系。重视双元育人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融合的过程能力培养,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综合素养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对高职物流产业学院人才综合素养影响较大的多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共建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对当地产业的影响和贡献、对合作企业所属行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企业认可度、学生满意度及高薪就业的比例、企业深入参与、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成果研发及转化水平、解决企业人才和技术难题、技术技能培训水平、标志性成果、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制定、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基地、机制保障与体制改革等指标,将高职物流产业学院建设和育人成效纳入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单位领导履行教育职责的年度考核中。

4 结语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方面,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正从以往的“一元”转向“多元”,强调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多主体力量,逐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高职物流产业学院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随着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职院校须主动作为,积极建设和依托产业学院,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和学校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物流
初等教育学院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