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动因、内涵及路径①

2023-12-16 19:55申国昌
现代教育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化师生数字化

申国昌,周 璇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由此,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2020 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强调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体系需要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关乎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升。“学校内部治理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3]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议题宏大,学界多聚焦于其内涵、模式、结构、治理创新与法律保障等领域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重视结构主义、关注大学共同治理及影响大学内部治理效果的文化因素,研究不足是侧重宏观概念研究而轻治理实践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对大学内部治理完整运作过程的研究较少、缺乏实证研究、缺乏对深层次大学文化和大学理性的反思与观照。[4]智能时代,数字赋能加速高校内部治理由“宏观掌舵”转向“下沉服务”,因此,高校内部治理的研究视角应从“宏观概念”下沉至“实践操作”。本研究主要从高校利益相关者中重要群体(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等)的视角切入高校内部治理议题,分析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动因和内涵,进而探究高校如何以数字化为抓手推进师生自治,又通过何种路径实现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一、数字化锚定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动因

《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5]同时,《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人才评价改革,充分激发建设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数字化与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在理念、技术、平台、目标等维度具有高度适切性。

(一)量凿正枘:教育数字化战略契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

教育治理理念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先导,理念革新可以具象为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教育幸福感。[7]教育数字化战略恰为数字时代教育治理理念革新的产物,完全契合教育治理现代化注重“人的现代化”的价值理念,这是数字化锚定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动因。人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的现代化”与“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同音共律,高校内部“多元善治”的治理追求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共同植根于教育数字化战略对人的关注,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数字化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支持高校依托数字平台打破学科藩篱与信息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通互享和服务管理业务的协同共治,强调教育数字化建设成果普惠全体人民;其二,教育数字化重视“提升数字素养”的理念,关注数字素养培育,强调高校师生应增强数字意识、提升数字技能、参与数字治理;其三,教育数字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赋能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教育数字化”战略对“人的现代化”的重视能有效指导高校师生自治,这说明数字化与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在理念层面具有高度适配性。

(二)水到渠成:教育大数据为高校内部治理提供技术及平台支撑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而产生的大数据,具有收集海量信息并分析、提取有价值信息的优势。教育大数据能为高校师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提供畅通渠道,为决策者提供全景数据和决策参考,帮助不同部门的管理者厘清业务边界并提升管理效率。[8]简言之,教育大数据能为高校内部治理提供技术及平台支撑,推动高校从传统的“经验治理”转向现代化的“数字治理”,这是数字化锚定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动因。以在线教学为例,“教育大数据”依靠其捕获、记录、生成教育数据的技术优势及以可视化方式编辑、呈现、共享教育数据的平台优势,科学地服务高校线上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收集课程数据,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化学习仪表盘实现在线个性化学习,师生均可依据在线教学系统收录的教育大数据实时调整教学步调与学习计划。“教育大数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平台推进高校教学现代化与民主化,赋能师生自主筛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模式、定制教学方案,实现高校师生数字化学习与课堂自治,改写“高校内部学术人员依附行政管理者、学生依附教师”的局面,重振大学学术自由之风。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就规划将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引擎,力求以数据驱动教育变革,以数据支撑教育治理。[9]教育大数据是推进高校内部数字治理的新动能,多主体合力共建高等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以服务高校内部治理也应成时代之趋势。

(三)应运而生:数字化转型适配高校内部“依数治理”的时代需求

智能时代,伴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的发展及教育数字化战略、数字中国战略的相继提出,高校敏锐感知到“数字化”将颠覆传统的大学治理模式,高校内部亦产生“依数治理”的时代需求。“数字化转型”与高校内部治理革新的需求相适配,且均服务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及中国式大学治理现代化,这是数字化锚定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动因。数字时代,高校期望转型成为“数字化校园”。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化校园”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信息高速公司”计划,它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教学、管理、科研信息化,最终目标指向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10]高校不断吸纳和引进先进的数字技术与设备,相应的必然要开拓“依数治理”的新路径。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角度看,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学生数量骤增倒逼高校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内部治理改革,“依数治理”是重建高校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高校内部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自治”的过程,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理念引领数字治理的过程,表征着数字化与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耦合、互嵌与共赢。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大学的终极价值是尊重人的主体性,高校应保证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内部治理。多元善治才是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应然样态。[11]数字化入驻高校并依托技术优势重新阐释“现代化”内涵,即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并促进治理主体多元善治与依数治理,具体表现为信息采集智能化、教学育人精准化、治理决策科学化、学习办公高效化、监测评估动态化与管理模式扁平化。

(一)数据采集智能化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一书中指出,“大学管理工作应当为增进教学和研究能力服务”[12],在他看来“教师、行政主管与学生是大学最重要的群体”[13],大学内部治理实现“多元共治”的关键是利益相关者最重要群体的有效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入驻高校后,部分“统一管理”的业务实现“自助治理”转型升级,因此,高校师生能借助移动终端、数字平台、自助一体机、一站式服务门户等渠道填报信息并办理业务,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自治者”。

数据信息是数字治理的基础和内驱动力,高校内部数字治理的实质是将治理对象具象为数据,并通过捕获、收集、分析数据信息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推进数据采集智能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数据信息成为高校治理的虚拟对象。校园用户不仅被赋予特定的数据编码(如学生的学号、教职工的工号等),教室、宿舍、座位、床位、课程、图书等也被赋予特定编号,并被录入高校大数据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以便高校师生在线查询、预约和使用。其二,数据采集成为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自治的渠道之一。以高校学籍管理为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学生数量激增,高校借助数字平台实行学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学生在数字平台自主上传并核实数据信息时已开始参与学籍管理工作。其三,数据采集智能化催生生活服务智能化,利用数据采集技术优化高校生活服务成为高校内部自治的新领域。如有研究者通过设计包含图像获取、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签到记录的考勤系统来实现考勤自治。[14]数据(图像)智能采集与识别技术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多元智能的服务,拓宽高校师生自治的领域。

(二)教学育人精准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15]新时代人才应是个性发展的,这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规模化“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材施教是我国两千年前就已经运用的教学方式,但限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学生数量多等因素,高等教育因材施教一直处于施展有限的尴尬境地。

智能时代,高校规模化因材施教迎来机遇。其一,2021年11月颁布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 年)》提出“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创新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满足多元数字化教育需求”[16]等八项主要任务,为高校因材施教提供了政策支持。其二,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校亟须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赋能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手段和管理途径的变革,以推进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为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17]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是推进高校教学育人精准化,具体表现为:依靠智能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并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提供对应比例的线上课程与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自动识别学生个性需求并差异化推送学习资源;在线智能推送个性化教学任务;自动批阅作业并及时反馈测评结果;破除单一维度的评价模式并提供多元、及时、精准的学业评价与诊断;依据教学满意度分析图谱帮助教师针对性调整教学模式或步调;智能识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预警等。教学育人精准化的内核是高校依托数字技术分析用户数据信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学服务,最终实现高校规模化因材施教,彰显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本的治学理念。

(三)治理决策科学化

大学内部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拥有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利,是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应参与大学重大事项的决策。[18]但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各有不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各利益主体应行使治理权利、充分交流意见,提升治理决策科学性。大数据本身既是一种先进技术,又是一种新型思维方式,人们不再从少量样本中获取数据,而是转换成实时采集全部数据并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的新式思维。[19]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是促进各利益主体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思维作出科学决策,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大数据信息为高校师生参与内部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数据的数量及质量关系到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只有基于高质量数据才能诊断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实现“对症下药”。其二,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师生参与内部治理提供了便捷渠道。高校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获取广泛的信息并形成平等开放、多方参与、民主协商的科学决策平台。[20]此前,高校师生大多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决策商议,然而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在实践中仍未得到足够保障,“行政化深深地制约着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21]。大数据技术入驻高校后,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点击高校官方网站平台发布的决策收集链接直接参与民主治理,保障自身民主权利的行使。其三,大数据思维协助管理者在采纳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管理者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链接、开通在线信箱等方式面向高校师生征集意见,以决策民主化促进决策科学化;可以听取专家意见并与其他高校管理者交流经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可以进行决策虚拟推演,预测治理决策的推行效果。

(四)学习办公高效化

智能时代,不仅“物”的工具属性引人瞩目,“人”的互动价值属性也日益凸显,未来大学内部治理的智能信息共享系统应整合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发挥师生作为数据生产方及使用者的主体作用并为其提供便捷的治理体验。[22]高校应建立智能信息共享系统并依靠数据处理的同步性、实时性、跨时空性与高速性等优势赋能学习办公高效化,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大数据平台支持同步处理海量数据,如教务选课系统、图书馆预约系统、成绩录入系统均支持多人同时进行信息选择及编辑,将传统的“依次处理信息”转化为现代化的“平行处理信息”,拓宽了信息处理的范围。其二,信息技术支持实时监测师生学习办公进度,如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可实时得到智能批阅结果;教师在教务系统中批阅试卷后可实时自动生成学生个人总成绩与班级成绩分布图;各楼宇的出入闸机可实时监测师生是否按时进入指定教室上课、是否按照预约时间进入图书馆;科研成果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师生的科研兴趣及完成进度等。其三,数字平台支持跨时空学习办公,师生不必在指定时间去指定地点办理业务,可以通过数字终端随时随地选课、退课、缴纳费用、审批请销假。其四,智能信息共享系统通过为师生提供线上办公指导、依据师生办公需求智能推送业务选项、直接将待办事件推送到责任部门等方式简化业务处理流程,实行精准化“直通式”服务。数字化在业务处理广度、速度、自由度等方面,向高校内部治理提出了拓展数据处理范围、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延展数字服务空间的现代化新要求。

(五)监测评估动态化

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多元复杂且因时而变,“一刀切”的治理方式与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不相适配,大数据赋能动态监测评估是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大数据实时监测评估系统既可以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动态需求,促使管理者为其提供动态服务,又可以动态反馈治理成效,协助管理者调整治理步调。

动态监测的主要优势是发挥预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管理者监测到某一数据走势异常时,可以及时启动预案,通过及时干预、妥善协调、增减服务、调整政策等方式化解治理矛盾,动态维护高校内部治理的稳定环境,如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及时对心理测评分值显著偏低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动态评估的主要优势是发挥掌舵功能,主要体现在:大数据监测评估是在互联网发展驱动下超越传统评估的新式评估方式,适用于大学内部评估,如学校对学科院系的评估、院系内部主体的自我管理评估等。[23]动态评估能够改善传统评估的“迟滞性”与“功利性”等不足,如传统教学评估存在滞后性,信息反馈延迟且评估效率低等问题,而大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估能够让教师实时接收教学反馈,动态改进教学方式;又如传统教育评价过分看重“成绩”,容易引起师生功利化“内卷”的问题,而大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能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评估工作,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六)管理模式扁平化

智能时代,信息传导渠道具有多元化和即时性的特征,大学校长既可以及时将治理理念及方法同步传达至学校中高层和基层管理者,也可以及时同步了解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的思想动态与行动状态。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不再适配于数字时代的高校治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24]相较集权于上层的金字塔式科层制,重心下移的扁平化模式更利于内部多元主体共治。其一,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打破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使高层的管理意志及决策实现快速下达,下层的管理建议与需求得到充分关注。大数据平台在各层级部门间扮演着“高架桥”的角色,使上下层之间的信息沟通畅通无阻。其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各单位部门从“串联”状态转为“并联”状态,破除了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使同层级的部门能够实现信息共建、互通,不同层级的部门可以同步接收并处理信息、跨级对接工作。办事流程的扁平化特征强调部门之间对接的效率,简化程序,基层人员行事更加灵活,职能范围或者权力限度在实践中被扩大了。[25]大数据平台打破了以往各单位间信息闭塞、各部门自成“信息孤岛”的窘境,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提升了治理效率。其三,扁平化管理模式优化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数字技术支持各利益相关者实时行使治理权力:高校师生可以借助数字平台实时参与民主治理与民主监督,管理者可以参照大数据反馈的治理结果、服务体验、利益相关者诉求调整服务内容,推进高校“多元共治”。数字化赋能高校内部治理趋向“扁平化”“网络化”“多中心化”,推动着高校治理权力的“下移”与治理效率的提升。

三、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6]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一流的治理模式,中国式大学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从治理设施、平台、主体、理念、机制等维度探究高校内部数字治理的转型路径。

(一)根深则叶茂:完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完备的治理设施是高校推行数字治理的根基。2021 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争取到2025 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是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牵引力量和设施基础。因此,完善教育新基建是推进高校数字治理的首要路径。

第一,高校应着力完善并升级高校校园网络。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到2019 年底高校校园网完成IPv6 的升级改造;2021 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通知,要求校园主干网应支持IPv4 与IPv6双栈部署。[27]《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28],但部分高校校园网络仍存在稳定性不足、覆盖面不全、网速不高等问题,为此高校应继续完善5G通信网络建设,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全覆盖,保障校内资源与应用的高速访问。

第二,高校应加紧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材料不仅限于纸质材料,网络课程、数字教材、数字图书、虚拟实验等数字教育资源均是重要学习资料。[29]高校应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数据库、汇聚校外数字教学资源,优化高校内部资源供给服务。

第三,高校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数字治理环境。高校应加强包括机房、网络系统、计算与存储系统、备份灾容系统、基础软件系统在内的数据中心建设,搭建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与人工智能平台,为高校内部数字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

第四,高校应增建智慧教学、科研、公共设施,譬如增设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VR 桌面一体机,建立智慧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教研室,引进智慧校园综合服务自助一体机、智能灯控系统等,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自治条件。

第五,高校应升级并完善校园卡系统,如增强校园卡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校园卡密钥管理工作、统一授权用户自助办理校园卡挂失及补办业务、扩展校园卡通用服务区域、在保障实体卡运行流畅的前提下开拓多元化的虚拟卡服务,为持卡人提供更加便捷的自助治理体验。

(二)好风凭借力:优化大数据一体化高校“智慧平台”

智慧平台之于高校,恰如风之于大鹏。2018年6月,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发布,提出加快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及应用平台的建设。高校应建立一个校级的集数据归集、存储、交换、共享、治理、分析、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数据平台[30],全覆盖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创业就业、思政党建、健康服务等管理工作。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为迎接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挑战,高校应优化智慧就业平台,完善资格审核、岗位筛选、智能推送、模拟招聘、实时评估等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政策、岗位匹配信息及就业指导服务。

第二,“智慧党建”旨在将数字技术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推进党建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31]高校应建设党建数据云平台,拓展智慧化党建平台的多维度功能,加强在线党建教育,提升高校党员思想素质,营造良好的高校政治生态与思想生态。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32]高校应重视健康教育并优化智慧健康平台,一方面给学生配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与生理参数;另一方面设置健康科普智库和线上就医平台,优化线上智能诊断服务。

(三)登高而望远:建设高校信息管理人才队伍

跂高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之梯,始于人才之累积。高校应提升领导层及管理层的治理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队伍,以此推进高校内部治理数字化转型。

第一,高校领导层需做好内部治理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结构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最核心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形成更高水平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33]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高校数字治理的顶层设计者,应提升数字化领导力,带领高校师生积极应对教育数字化新形势。

第二,高校管理层应增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大学内部职能部门是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决策的基础性部门,负责管理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事务、后勤保障等工作。高校管理团队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增强管理者在业务办理、沟通协调、生活服务、管理评估等方面的信息化能力。

第三,高校管理层需发挥技术优势并利用数字平台对高校内部事务进行科学管理。一是高校现任管理人员应加强智能化技术学习、了解数字化管理知识、提升智能化管理操作技能;二是高校应加强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新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高质量的数字化领导层、管理层及专业人才队伍是高校数字治理的“指挥棒”,其建议与行动规划对高校内部治理至关重要。

(四)观今宜鉴古: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自治”意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学在诞生之初是自由的,拥有悠久的自治历史,“大学自治是大学治理的历史源头”[34]。“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自治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对课程中的每一科目,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去学习,而并非为了获得一种工具去学习。”[35]高校应在数字时代重振大学自治之传统,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及“自治”意识。

2022 年11 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确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数字素养培训班、暑期学校、线上课程等途径提升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方面的数字素养。其中,教师数字化应用维度对教师提出了数字化协同育人的要求——教师需指导学生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数字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字社会责任感。新时代,高校应在数字素养框架下,有针对性地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并将数字素养教育渗透入人才培养之中。[36]同时,高校应增强师生“自治”意识,鼓励师生依托数字终端实行学习办公、科研培训、就医购物等方面的“自治”,形成新时代的“数字化自治经验”,在承继传统的同时革故鼎新,赋予高校内部治理以新的灵魂。

(五)反躬自省:构建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

高校数字治理转型过程未必全是坦途,部分数字治理工作可能会收到负面反馈,高校应构建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依据监测评估结果改进治理方案。

高校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是指高校凭借数字技术对内部治理活动进行动态监测、数据收集、深入分析和及时反馈,直观反映各项治理工作的成效并评估其目标完成度,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供决策依据,最终实现内部治理提质增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高校应响应时代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监测评估机制,推进监测评估动态化,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规章制度是监测评估机制得以构建的前提。高校应加强监测评估规章制度建设,明确各治理主体的监测权利与评估权利,使各利益相关者依据规章制度有序合规地参与治理活动。其二,常态化数据采集机制是监测评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建立监测评估数据采集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各项治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其三,监测评估工作需在既定标准下进行。高校应设计客观科学的监测评估标准及规范,以便各治理主体参照标准分析数据。其四,监测评估最终需立足于数据报告、问题解决与治理追责,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报告与问责机制,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及后续整改问题,提升内部治理的效率及透明度。

(六)居安须思危:警惕数字化转型中的“陷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推手及目标,其为高校内部治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高校需对数字赋能保持清醒的认识。

第一,避免掉入“技术崇拜”的陷阱。数字治理旨在借助数据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智能服务,并非将高校师生视作待处理的“数据”,弱化甚至漠视治理工作中的情感交流。况且“社会责任感、情绪情感、价值观念很难被量化,存在数据解读的偏差”[37]。高校内部治理不能唯“数据”是从,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警惕数据监测异化为隐私偷窥与人身监控。大数据使个人在高校中的私人活动轨迹无所遁形,数据的收集存储环节也存在安全隐患,但“全世界(不含欧洲)只有不足30%的国家制定了全面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38]。信息被同步收入数据平台看似为实现扁平化、透明化、公开化、民主化的大学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但也带有控制性,呈现出“数字技术既重塑大学治理又异化大学治理”的特征。[39]高校应做好数据保密工作,并通过在学校网站投放网络安全讲座链接、在校园网登录页面设立隐私提醒、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立信息保护标语等方式警示高校师生做好隐私防护。

第三,警惕算法偏见带来的性别歧视。男女差异本是自然现象,但当差异被具象为数据时就易抹去性别事实——算法会优先选择“优质数值”,放大并凸显性别差异,加重对女性的歧视。2018 年亚马逊公司在招聘中放弃机器学习的原因是公司招聘原始数据对女性存在性别偏见,一旦此类偏见被算法以代码的形式重新包装,就会进一步放大性别歧视。高校应避免将算法偏见强加于机器,应以算法正义推动性别平等。[40]高校在分析数值时应从多角度出发,将男女学生身体机能等方面的先天差异纳入数据分析考虑范围,避免算法偏见带来的性别歧视。

第四,警惕数据失真及造假现象。治理责任人瞒报虚报信息、统计工作者对数据审核把关不严、评分主体在满意度调查中恶意评价等行为都会降低数据真实性及参考价值。部分治理主体还会利用技术漏洞“钻空子”,如线上课堂存在“挂机”现象(指平台虽显示学生账号在线,但学生并未听课)。浙江大学教授鲍虎军提出:“ChatGPT 实现了人与机器的自然对话,带来了远程化、虚拟化、沉浸式的人机体验,将对教育乃至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但如果我们的作业没有实现从‘学了什么’到‘如何学得更好’的转变,ChatGPT 就会带来抄袭、作弊等问题。”[41]高校既要做好信息筛查、数据辨伪工作,以免被虚假数据蒙蔽;还应规范平台管理、提升检测技术,避免学生投机取巧。

第五,警惕智能信息推送中的信息茧房现象。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为个体提供了“私人定制”服务,但用户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信息接收边界却在不断窄化,久而久之将自己禁锢在同质化信息所包裹的“蚕茧”之中。[42]大数据依靠强大记忆功能,会多频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同质化内容,减少用户了解其他类型信息的机会,因此高校应随机、多频地为用户推送多样化资源,拓宽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范围,避免高校师生陷入信息茧房。

猜你喜欢
现代化师生数字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麻辣师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