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发展策略

2023-12-16 17:26泰州学院石璐璐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

文/泰州学院 石璐璐

2022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院校总人数达4304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40%,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生源的急速扩张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形势更为严峻,管理水平的落后性与生源扩张的快速性之间冲突逐步凸显。精细化管理模式具有高层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结合时代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对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其服务效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发展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一)传播形式:内容多样性变化与高效的传播速度。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数据获取方式主要为纸质档案与人工采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延伸使得教育资源与管理资源线上化隐藏趋势更加明显,部分管理内容隐藏在人工采集范围之外。与此同时,学生数据类型的凌乱与复杂使得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时的资源整合难度较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各类渠道与物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学生管理人员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多维度、多空间地整合学生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能借助大数据算法进行数据的有效评估,从而提供优质化服务。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偏好喜好、生活学习困难等内容得以通过借助终端系统做到管理工作的有的放矢,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对接难点得以解决。在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下,各类数据的传递突破了时空与主客体限制,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管理对象之间的交流及时性明显提高,在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间接提高了学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大数据技术下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同时接收、处理上千名学生的基本信息内容,这是传统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的[1]。

(二)管理模式:管理对象的多元化思想与个性化表达。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网络信息普及度与日俱增,处于信息时代下的高校青年的思想更加多元,自我意识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与学生实际需求相错离。大数据技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线下教育与人工管理,而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与5G 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拓宽管理渠道与管理方式。比如,贫困生通过线上渠道提交助学金申请;利用“大数据+管理”模式,将学生管理要求通过系统平台实时下发至每一位学生,学生也能通过系统反馈对管理工作的意见;部分学生在遇到生活、心理问题时羞于启齿,依托大数据平台,学生可匿名向管理人员诉说自身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的突出性与针对性更强。这样具有便捷性、民主性、认同性的管理方式得以重构学生管理人员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学生管理工作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认同感。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高效传达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管理模式越发精细化,管理内容更加生动、立体。

(三)参与样态: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凸显与参与度深化。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转化为分布式,即管理对象的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某一具体的管理细则制定中,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深化使得这种分布式管理样态进一步普及。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凸显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参与度提供了平台与渠道,学生得以成为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一方面,学生管理人员能够结合具体的管理条例,通过大数据算法整合学生信息并明确管理对象的个人特点,有意识地选择管理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服务的进一步渗透;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对象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哪些管理内容与管理方法能够契合主体需求,与管理对象的主体性选择联系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对象的自发性更加彰显,强调的是管理对象的深入参与主体调动。基于大数据技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新媒体为信息传输渠道、以系统平台为信息整合渠道,辅导员、理论课教师、各级管理人员等为多元管理主体,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这种管理方式契合了管理对象的多元主体与多重诉求的耦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参与度深化情况明显[2]。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创新理念支持。目前,各高校大数据改革的精准落实程度不甚理想,其战略地位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显著差距。主要体现为:第一,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数据标准差异性较大,高校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子系统设计区别明显,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功能设定紊乱,管理效率低下。第二,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出现抵触、抗拒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为。第三,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大数据操作水平较低,难以正确、深入地了解学生管理系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精细化发展阻碍较多。

(二)管理工作的直线型层级结构。学校与二级学院的两级管理模式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构的主要模式,此模式是直线型管理结构的经典体现。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优势,但也存在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沟通阻碍较多等问题。比如,新生入学报到需要财务处、招生处、宿舍管理处等多部门同时参与,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往往是由各院系辅导员进行落实,但因为具体管理职能的缺失,使得学生成绩评价、思政教育、期中期末考核等工作精细化程度不足,人事分离现象严重[3]。

(三)管理流程不合理导致大数据实施效率低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与闲置情况,具体体现为设备的重复配置、网络系统更新周期长、软件版本兼容性较差、系统开发率不完整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因为流程不合理,各管理职能部门数据流通不便,缺乏相应的统一规划部署,不同部门之间的大数据系统孤立性较强,难以实现对学生数据的综合管理,数据的共享与交换较为困难。因为数据信息的不完整,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管理人员的数据信息运行更加低效,大数据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对接度不高,难以促进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4]。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发展策略

(一)依托期望理论的思想理念创新。1.应树立校领导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激励理念。期望理论认为,人在具有需求的前提下,认知到自身具有满足此需求的可能时将会具备强烈的主动性,建设激发此主动性的动因过程可称为“激励”。高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把握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促进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学校重点发展规划相对接,统筹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的先后次序,并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5]。2.创新辅导员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思政教育途径。高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系统的可用性与用户的体验感作为核心指标,兼顾平台的应用性与可发展性,并制定必要的政策干预与科学规划。主要流程如下:(1)明确管理目标,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学生管理能够有的放矢:立足教育改革教学,实现教育的全面信息化与管理标准化,使系统能够面向学生、教职工、用人企业以及学生家长;(2)科学规划,确保大数据平台的学生管理有序推进:第一步,面对海量学生数据时教师应做好岗前培训[6];第二步,实现学生数据的实时上传,统一学生数据并满足信息共享要求;第三步,加强平台的使用推广。(3)制度推进,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开展混合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政策与规划一一明确后,实时有效的过程监督是后续的重点工作。基于此,高校应出台与学生混合管理模式相契合的审查制度,审查内容包括学生管理开展详情、学生重点工作必查项目、学生管理工作评估一级指标等。但是因为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技术,许多高校教师都缺乏大数据网络技术研究背景与学生管理平台的基础知识技能。3.高校可开展多层次的平台应用推广培训服务。服务类型分为以下三方面:(1)专家型。以点带面,利用校内平台系统专家为高校教师做专业应用培训;(2)普及型。服务到家,深入教师的网络管理平台应用咨询服务。通过培训手段帮助教师认识、了解大数据平台,并在后续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尝试使用;(3)示范型。沟通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就大数据学生管理工作展开交流讨论。大数据系统平台的设计需要以学生的使用满足度为基准,将“学生业务数据化”与“学生管理数据化”作为重点工作。学生管理服务于学生业务,学生业务体现于学生管理,管理模式的“人性化”是大数据平台应用的最核心内容。

(二)实施依托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大数据精细化管理。首先,梳理学生管理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学生管理工作的保健因素体现为大数据建设过程中的政策要求、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监督体系以及物质条件。当以上保健因素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之下,则表示学生管理工作效能发挥不甚理想。学生管理工作的激励因素体现为个人价值实现、正向态度的给予以及成长发展机遇,当以上激励因素完善度较高时,则表示学生的正向情绪反馈比较明显。其次,以学生不满意因素为核心,针对性制定管理措施。一方面,应确保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将科学和民主作为管理制度的搭建原则,所谓科学,就是制度搭建需要结合管理学等科学学科理论;所谓民主,就是需要以教职工与学生意见作为制度建设基础,总结以往经验[7]。另一方面,应改善学生管理大数据硬件条件。硬件设备是学生管理工作线上开展的基础,高校应将设备实际应用作为基本导向的指导精神,引入大数据核心技术,重视其实用功能。最后重视学生满意因素并提供相应激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若学生与教师之间连情绪的交流都难以维系,那么任何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受教育者向教育者敞开心扉,是促使彼此情感发展与思想高尚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互动。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机构[8]。另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管理的信息公开化。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利主体、价值主体和发展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监督内容是其中的核心。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改变其从属地位,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围绕学生自治、学生监督搭建管理模式。

(三)依托流程再造理论的管理程序优化。学生管理流程的最高目标是提高流程的简化性与服务性,将教育处、学务长办公室、教务处、就业辅导部门等职能部门加以整合,确保工作的先后次序与相互转承。具体的大数据学生精细化管理流程如下:(1)将财务数据、教务数据以及学生导入学生管理系统;(2)以系统数据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评估、党团建设以及毕业生离校办理等工作;(3)通过以上工作确定学生学籍变更、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宿舍管理等方面内容[9]。第一,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以核心流程为基础,解决业务模式与人员组织结构的配置问题,改善功能分配并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此模式下,校领导能够跨越职能部门的信息限制,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获取学生信息,减少了信息失误率与失真的可能性。第二,加强管理平台的网络化与精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能够在操作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更加精细。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资源,简化业务流程,取代传统的垂直管理与人工管理。比如,在助学金等级审核与发放工作中,只需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前设定评定条件,由计算机统一审核并确定助学金等级,再明确学生信息,最后由系统进行统一发放。

四、结语

综合性与复杂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基于大数据技术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和创新思路,提出如下发展策略:树立校领导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激励理念、创新辅导员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思政教育途径、梳理学生管理中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以学生的不满意因素为核心,针对性制定管理措施、重视学生满意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激励,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