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巧红(福建:漳州市芗城区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到中高年级的阅读和习作教学,无论是汉字的字形字义,还是课文中对事物的陈述、描写,其内容本质都是对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认识事物到了解事物具体的内容、组成结构,仅凭阅读语文课文中的描写远远不够。教学中把语文资源与科学课程资源深度整合,就能够从科学资源中获得语文课文、字词所表达的具体准确信息,使语文学习富有情趣,把抽象的名词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学为例,新时代的小学生入学前接触的都是电脑、手机和幼儿园的玩具,进入学校后,他们还根本不了解大自然,对“金色”的树叶很难理解。从语文描写的角度来看,这样写很美,可给阅读的成年人带来心情的愉悦感,可对小学生,却成了“雾里看花”。他们只是朗读时朗朗上口,并没有什么实际获得,也不会真正理解梧桐树叶“金色”的含义,更无法了解“一叶知秋”的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小学生对知识结构有全面的认识,教学设计中,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枚法国梧桐“金黄”的树叶,提问:这片树叶一开始长出来就是这样吗?如果开始不是这样是怎么变成金黄色的?为了补充完善小学生七嘴八舌的答案,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互联网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功能优势,整合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的相关资源。用三维动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小学生借助科学课程资源,获得树叶的相关知识:科学全面地了解和理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中的“金色”树叶,明白植物的叶子有很多种,树叶是植物叶子中的一类,而法国梧桐树叶是树叶的一种;树叶是有生命的,春天发芽,嫩绿色;夏天长大茂盛起来,亮丽的绿色;秋天就变成了黄色,开始枯萎,并从树枝上落下来,形成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枯叶的完整过程。由于金子是昂贵的物品,对黄色的法国梧桐树叶用金黄色来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心情,从心理作用上也算“称赞”的一种,这对学生练习描写事物时如何表达情绪,是很好的启发。
世界很大,天各一方,生活在深山的小学生,不会经常看到城市拥堵的车辆,也不了解平原地带成方连片的大田作物,更不懂海边小朋友踏浪的快活;同样,城市的小学生也不能完全认识大山、平原和大海;平原的小学生不了解真正的大山和城市。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和学习,小学生借助课文资料,能够间接了解自身认知局限的事物,像太阳、月亮、鲸、骆驼、老虎、狮子、猪、牛、羊、鸡、狗、树木、花草、细菌、石头、水等等,都是语文课文陈述描写的内容。教学这类课文,把语文资源与科学资源有机地整合,拓宽了小学生的视野,从认知层面加深了小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获得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很多环节能够整合语文资源,使原本枯燥呆板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无形中增加了神秘感,让小学生不断涌起探索探求的冲动,从而不同程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其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整合语文资源,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部编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与浮》的教学设计中,“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两节课的教学,无论是从动手做实验还是播放三维动画视频课件,都很难引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沉与浮”的探究兴趣。有的教师尝试在教学设计中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中,用“曹冲称象”的故事,作为《沉与浮》的开场白。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提问小学生对二年级语文课中的《曹冲称象》是不是还有印象,大家谁能说说曹冲称象的故事。当小学生争相讲故事后,课堂教学氛围就热烈起来,教师不失时机地结合这一现象与小学生探讨:为什么曹冲想到的办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成功,使一个小孩子办成了许多大臣都办不到的事?其奥秘就是运用了浮力原理。物体在水中沉与浮,是不是大的物体就会下沉,小的物体就会漂浮呢?答案为当然不是:一颗小钉,投进盛满水的杯子里,小钉就会立即下沉;一块纸片,看起来比小钉大得多,却能漂浮在杯子的水面上;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漂浮呢?答案也是当然不是:一捆很重的植物秸秆或者一根圆木,能够漂在河中,随波逐流;而一个较小的石块,一投放就会很快地沉到河底。那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跟什么有关呢?答案是跟物体的材质有关:同样体积大小的不同物质,比同样体积的水重,这种物体就会下沉;比同样体积的水轻,这种物体就会上浮,漂在水面上。同样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是相同的,曹冲之所以获得了成功,跟他平时善于观察有关。先让大象上船,画出船下沉的位置线,再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到船身下沉到大象下沉的位置线时,再分块称量石头的重量,就是利用了同样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是相同的原理,只不过石头能够分块称量,而大象没有人能够抬起来称量而已。古代的衡具不发达,用现在的电子地磅,别说是大象,就是集装箱也能一次性称量。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同学科的教材各有千秋,既有优点又存在不足,科学学科的教材也是一样。与语文教材相比较,同样是介绍一个事物,分享一则信息,语文教材的语句华丽,富有美感;而科学教材中的语句显得相对干瘪、枯燥。因此,通过语文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够从某些方面补充科学教材的不足,弥补科学教材的缺陷。
如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上“能量”单元中能量与太阳的教材内容,在介绍太阳能对大地万物的孕育过程时,平铺直叙,用的都是科学数据和客观陈述,缺乏语文教材语句描写过程中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等文学艺术修辞手法,通篇文字语言显得不生动、无趣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中,相应地整合语文课程的资源进行补充,就会增加科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可借鉴补充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材料有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羿射九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16 课《太阳》等。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能量”单元中能量与太阳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有血有肉,生机勃勃。学生从《羿射九日》的古神话中为学习增添了情趣;他们从《太阳》中,了解了“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有了太阳,庄稼树木发芽、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长繁殖”,“我们吃的粮食蔬菜,穿的棉麻毛丝,都跟太阳有关系”,“地球上的冷暖、风霜雨露,都是太阳的作用”,“太阳光还能杀菌祛病”……通过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科学教材“能量”单元中能量与太阳的教材内容就显得丰满,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教材互为补充,在教学中有机地应用,相得益彰。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偏重观察、实验,语文课程的教学偏重识字理解、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很多情况下,在组织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相应整合语文课程的资源,就能创新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其动手动脑能力,使科学实验、观察成为语文课程中习作的采风,让语文课的作文成为科学课堂实验报告、观察日记的“有用之材”。在当前的小学教学改革中,引导小学生跨学科学习、整合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对创新课堂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作文课中,有关观察日记、科普小论文一类的作文题目,往往让学生抓耳挠腮、生编乱造,有的学生因此感到作文课负担沉重,产生惧怕学习的心理。在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可牵手打造新课堂,共同组织科学实验和野外观察活动,把现场试验报告或观察日记的采写作为作文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既能掌握文章体裁的写作格式,又有充足的现实内容用于写作,可谓言之有物。有位语文教师曾介绍,班里有个平时作文能力很差的学生,每次布置的作文作业大都完不成,为此,他感到自卑,变得孤僻。在与科学教师共同组织学生野外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在野外大坑壁上观察土层,语文教师发现这个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很有兴趣,在观察活动总结汇报中,还能有板有眼地根据科学课上学到的土层的术语陈述说明观察的结果。于是,教师就鼓励他把自己说的写下来,并经过修改,把这篇作文推荐刊登在学校的作文范文集里。该学生很受鼓舞,后来变得爱观察、爱写作了,而且进步很快,还能当众分享写作心得。这让语文教师深受启发,主动与科学课教师牵手,把有关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类的作文,全部与科学课程的实验观察合作,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将资源整合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部分作文和科学实验观察报告的撰写上,还有很多生物专业术语、物理专业术语、化学专业术语等,也是扩充学生汉语言词汇库的重要途径;科学课上的日月星辰、江河山川、树木、花鸟鱼虫、细菌等,都是语文课程认识积累的内容,二者从宏观上是一个教学整体,在微观上各具特色。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应将这些相互关联的元素分别贯穿于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环节、探究讨论的各个环节。只有将课程资源整合到位,意念相通,形成教学合力,把不同学科的优势凝聚起来,形成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动力,才能全面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使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充满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详细的描述和精彩简短的有效论证。
为了践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扎实推进小学教学课程改革,充分尊重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寓教于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整合课程资源,优势互补,成为小学课程教学创新成功的范例。其中,小学语文与科学牵手,将语文和科学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成果很多,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的心得,分享给广大同人,旨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资源相比较,各有特长,语文描写事物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科学介绍说明事物现象,严谨具体,遣词造句和数字准确,具有可信性。语文资源与科学资源的共性就是进行公益的信息分享,使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过去、今天和未来,懂得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无奇不有,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同感,为进一步开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健全品格,提高素质,培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