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荣(甘肃:陇南市长道中心小学)
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开启科学大门的起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能。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围绕学生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应引起小学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使教学方法与内容符合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要全面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构建多元、生动、有趣、形象的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和知识探究中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
一是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应在新课标的框架内开展,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2022 年版新课标的要求和生活化教学理念,从多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二是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体验、贴近其生活实际,是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之一。小学科学教师要整合生活化素材,不仅要考虑教学素材和教学目标是否契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素材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统一、衔接。
三是要做到常态化进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应遵循常态化原则,小学科学教师要把生活化理念慢慢渗透到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通过生活化教学保障各教学环节与生活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相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知识储备不丰富,对一些科学现象还不了解,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利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现象背后的原理。考虑到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小学科学教师应使导入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说一说自己和影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影子的原理,教给学生手影游戏,教学生用手比出“兔子”“小狗”等手影。因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争着用手去比出各种形状,还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新课导入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还能进行阳光、影子等知识点的探究,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了解其喜好,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导入方法,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课本上的问题,再进行问题探究与分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知识习得与思维锻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围绕教材构建真实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科学现象。小学科学教师应鼓励学生把科学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感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例如,在关于天气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规划,收集各类天气图片或视频,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教学情境,给学生播放不同天气的图片、视频、音频。教师在教学中可一边提问一边向学生展示阴晴雨雪等天气图片,观看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各类天气的体验和看法,并设置相关问题,如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天气或遇到过的极端天气等,加深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利用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掌握与天气相关的名词,如寒冷、炎热等。在拓展环节,教师可结合其他学科,鼓励学生说出与天气相关的诗歌或生活中哪些工作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等。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同样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如让学生当气象播报员,预报天气情况,从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
实验是验证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应将实验和生活中的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光的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先用窗帘遮住教室的窗户,然后打开手电筒,让学生观察手电筒的光是如何传播的。学生很快发现手电筒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此时教师引入小孔成像实验:“我国古代学者墨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后,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室外事物的倒影,其原理就是光沿着直线传播。”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验与故事引入,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就会被点燃,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氛围将非常浓厚。
又如,在“种子的发芽”实验的教学中,为丰富实验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如绿豆、花生、瓜子等,在开展实验前,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阐述对实验的认知,然后围绕教学要求提出问题:“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等等,鼓励学生探究。这类问题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后才能得出答案:水、泥土、阳光等。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出本课的实验目标、内容与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实验课变成实践课。教师还可把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己继续做这个实验,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并记观察日记,激发其科学探究欲,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理解科学要义与本质,并且通过科学活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组织生活化实践,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使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契合,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关于土壤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选择活动场地(如校园空地),准备活动素材,开展实践教学,布置探究任务,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观察、分析土壤,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室外实践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土壤分析表格,包括水分、空气、砂砾、腐殖质等,并将实践情况加以延伸,引导学生分析土壤中出现这些物质的原因及其对土壤与植物的影响等。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水分能使土壤湿润;空气是植物生存的必备条件;砂砾使土壤松软、透气。把探究科学问题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可拓宽教学维度,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并在生活中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游戏也是重要的实践方法,小学科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可采取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呈现。以食物链的教学为例,该章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动植物间的联系,如鹰、兔子与草之间形成食物链。对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准备好各类素材,以游戏形式呈现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制作鹰、兔子与草的头套,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教师要着重强化引导和启发,并随机设计问题,如“若草从食物链里消失,会发生什么”等,并再现这一场景,让扮演草的学生退出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食物链断裂会引发什么后果。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若草消失,兔子将没有食物,会饿死,同时鹰失去主要食物,也会慢慢消失,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该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化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实现了知识的顺利传导。
小学科学教学是持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要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课后作业可选择生活化作业,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生活实践,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且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进行课后作业的创新。所以教师要尽量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例如,在动植物的教学中,为巩固课堂所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与学习需求,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如,以小组合作或亲子活动的形式,调查生活小区某一种动植物,记录其生活习惯,找出其活动区域或生长规律,使学生体验生活化探究的乐趣。又如,在杠杆原理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杠杆原理,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请你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杆秤、跷跷板、剪刀,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其科学原理。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需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和总结,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化运用,是对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很好锻炼。
总之,在小学科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实践价值,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与认知特点,把生活化素材渗入教学,利用生活化场景构建高效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