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莲(甘肃:山丹县清泉镇北滩小学)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的价值,教育部门倡导从小学生抓起,重视他们科学意识的形成。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具备问题意识、正确提出问题是人们发现科学、发展科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科学内容不仅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还需要依靠探究活动、实践活动,证明各种科学现象。为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还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以及生活经历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不同的理论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促使自身思维得到发展,多种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合理控制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情况导致小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材,这很难让他们体会到科学这一课程的趣味和魅力。而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期间,教师需要增加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以此保证问题教学的高效开展,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脱离教材,搜集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会理所当然地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前制订好教学计划,确定好教学内容,完全忽视小学生的想法,致使课堂出现教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这使学生缺少主动权,无法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整体课堂氛围较为乏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教师会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的想法和能力发展,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课堂氛围发生变化。
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向教师进行反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愿意主动在课堂上提问。教师需要合理把控问题难度,保证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不会过难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导致部分问题的难度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无法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喜好合理设计问题,以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在面对教师的问题时,要具备一定的探究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缺乏探究意识,他们认为自身能力存在很多不足,对科学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充分,所以不敢探究,不愿探究,致使探究热情逐渐减退。这不仅无法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对他们之后的学习和成长也有着较为消极的影响。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对不同知识、不同问题时产生好奇心,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探究机会,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有能力完成探究。但是,小学生生活经历以及学习经历有限,这使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很难养成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其中包括各种实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实验,并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科学现象的产生,并意识到自己当前的不足之处,发现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此种方式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一般的科学实验活动很难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极具吸引力的科学实验活动。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磁铁的应用比较好奇,并且希望了解磁铁是如何在不同物体中发挥作用的。为此,教师在对“有趣的磁铁”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从教材出发,为学生讲解磁铁的特性,引导他们了解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利用实际实验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磁铁引发的各种现象。教师要准备实验活动所需的器材,如磁铁、铁钉、铁砂等,在课堂上为他们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并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体会科学的奥妙。学生在利用磁铁控制铁钉、铁砂移动时,他们会因为不懂其中的原理而产生疑问:“为什么磁铁可以控制铁这种金属?”“磁铁能不能控制其他材质的金属呢?”产生疑问后,他们会自主进行探究,比如利用磁铁与铝、铜等金属接触,并得到答案。通过此种活动,教师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还能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配合教师,并且对学习探究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没有真正投入学习中。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要调整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查发现,情境创设可以改变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融入其中。而提问也是教师创设情境常用的方式之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某些情境,促使其融入其中,产生疑问,进而发展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在对“温度和温度计”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会先为学生讲解温度计和温度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为他们后续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单纯说教并不能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发热时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呢?父母和医生是如何确定我们身体温度的呢?”该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思考,但并不足以让他们了解与温度、温度计相关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人扮演医生,有人扮演父母,还有人扮演学生。在此种情境下,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用手抚摸额头的方式了解大致的身体温度,然后才会利用温度计测试。在此种情境下,学生会充分意识到“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温度”,同时也会促使问题意识发展,结合了解的概念产生疑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所有温度计的使用方式都是相同的吗?”当他们提出不同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此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是为他们提供最多帮助的人。所以教师理应是他们在课堂上最信任的人,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们应该主动向教师提问,并寻找相应的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当前仍在使用传统教学理念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表达机会,并没有机会与教师沟通交流探讨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听讲,无法促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期间,教师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并主动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发表自身真实想法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共同探讨问题,帮助他们寻找答案。在此种氛围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在课堂上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使他们的问题意识逐渐得到了完善。
例如,教师讲解“天气的成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预习,并总结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的提问开展教学,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还可以引导学生与之互动,在共同探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解“水到哪里去了?”“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在此课堂上,学生会得到充分重视,他们也越来越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习新知识时,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进而养成问题意识。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生活元素,合理引导学生,并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改变课堂氛围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问题意识得到锻炼,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食物与消化”进行教学时,可以先与学生探讨他们喜欢的食物,以及父母经常让他们吃的食物有哪些。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认为有营养的食物有哪些。在互动交流中引出多种多样的食物,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了解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等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辅助,为学生展示人体的消化系统,让他们了解食物是如何消化的。但在观看视频期间,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胃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食物被消化后会变成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会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当学生找到相应的答案时,他们会从中获得成就感,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更愿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重视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增加教学内容,保证教学高效开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他们将生活与科学知识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情况,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合理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加互动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在教学中的价值,促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为其问题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