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勃,张 晶,杨小红
(1.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行业特色型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服务性与社会性。为推动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完善行业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方案,还需将新时期的新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有力度的“四有”人才教育体系。但在当前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的教育指导多从专业课程入手,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要求之间的耦合度不足,学科教学活动与学生教育工作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入路径,专业课程的教育价值仅体现在学科教学要求上,与课程思政缺乏联动。本文旨在探究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优化路径,通过明确逻辑起点,掌握基本前提,形成实践路径,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推动行业特色型院校专业教育活动深度改革。
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源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提出的教育改革理念,即以充分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学生教育活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不断深入。行业特色型院校要走出符合新时期教育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路径,必须积极完善学生教育模式,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1]在有关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下,行业特色型院校需重视自身面临的教育挑战。作为具有高质量教学体系与丰富资源配置的高等院校,行业特色型院校应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完善思政建设。同时,行业特色型院校以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为主要教学任务,其综合教学体系相对更完善,可通过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是学校培养的特殊高等人才,通过学术研究、实践学习等活动,在管理学领域不断深造,为未来管理学工作的开展、创新提供实践性服务。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面临多种学习挑战,这些挑战源于学习任务、舆论环境、社会变革。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来说,能否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在专业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思想意识薄弱是研究生亟须解决的成长问题:研究生没有设定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个人能力的认识不足,存在自我否定或盲目自信等问题;缺乏集体意识,个人主义思想较明显。为培养具有岗位竞争力与社会服务意识的研究生人才,行业特色型院校需解决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业特色型院校办学要求,要提升管理学研究生的综合竞争意识,就要调整管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学生思政意识发展需求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制定“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管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这有助于行业特色型院校专业教学能力的创新改革,构建具有实践价值的行业特色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要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教育竞争力,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信仰的现代化人才,就要积极完善思政教育体系的开发方案,促进专业人才的全面成长。在这一教育环境下,行业特色型院校仍然面临全新的教育挑战。一是行业特色教育专业的转型。如何在保留行业特色的同时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是行业特色型院校发展一直面临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细化。打造从理论到实践、从技能到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全面优化行业特色型院校教育指导模式的基本任务。加大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补充,也是引导学校建立更完善、成熟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的途径。在行业特色教育视角下,构建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方案,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体系,也能同步提升行业特色型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课程思政教育是基于新时期的思政理念与思想教育要求演化而来的现代化教育指导模式,旨在将思政资源、思政素材全面融入行业特色型院校发展。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指导,具有独特的先进性、时代性与发展性。[2]推动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创新建设,要坚持科学、全面的基本发展目标,保障思政理念与教育政策的全面契合,保障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深度联动。在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下,挖掘思政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以推动行业特色型院校教学体系的深度优化。
行业特色型院校要针对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必须坚持适应性这一前提。一方面,课程思政教育方案与人才培养要求深度适应。在建设课程思政体系的同时,聚焦学校的行业特色专业、办学定位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建设要求,完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行业特色型院校办学要求的有效融合。针对行业特色型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教学与行业特色相脱离、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展开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要与教育资源深度适应,形成多元化课程思政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学校不仅要解决教师生搬硬套的问题,还要尝试转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课程思政理论,形成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建设方案,找准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消除课程思政体系与教育活动存在的盲区与隔阂问题,有助于推动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
结合已有研究发现,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在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开发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片面地理解为以思政资源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认识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方案的设计缺乏实质性内容。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形成完善的顶层管理体系[3],多数一线教师掌握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权和管理权。随着教学要求与学科教学任务的变化,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所使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行业特色型院校应该秉持“上层设计为先,一线教育联动”的基本原则,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开发任务全面融入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以学校党委成员、团委成员、学校管理班组为引导,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要求有关成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指导工作,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研活动,针对课程思政的开发要求和建设路径制定教学方案。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学校应明确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课程思政教学的综合监管。在学生教育活动中,相关管理人员以随堂听课、在线监督等方式对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构建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应结合行业特色型院校的教育定位、管理学研究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开展学生素质评价工作。教师可通过评价指导的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在教学活动中,行业特色型院校要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打造融教学、实践、积累、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从教学经验来看,行业特色型院校在针对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的过程中,存在较为复杂的实践问题。首先,可用的教育资源较为单一。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行业特色型院校的教学多为拼接式的思政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思政理论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其次,生搬硬套的问题仍然存在,思政内容与教育目标不协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缺乏明确的思政指导体系,课程思政建设与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要求难以对接,课程思政难以融入专业教学活动。
行业特色型院校应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实现课程思政与行业特色型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4]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学校的行业特色专业为纺织服装专业与管理学,可以结合课程要求构建教学素材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业特色型院校课程思政体系,保障课程思政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提升教育质量。在积极落实学生教育活动的同时,行业特色型院校还要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发展史、学校发展史开发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为学生讲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与认同感,在宏观层面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管理学研究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办学要求为参考,开发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学生教育指导体系。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充分开发素材库的教育功能,思政素材库能够有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保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依托学校网站、官方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积极落实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工作,让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学生教育活动。在教学环节,以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发展要求为基本参考,鼓励学生在管理学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与思政意识。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行业特色型院校在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针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实际指导经验,各个教育主体之间的育人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在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权责混淆等问题仍然存在,一线教师持有绝对的主导权与管理权,学校领导与学生难以针对课程思政要求做出反馈。这导致对学生思政教育力度不足,管理效能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受到一定影响。
行业特色型院校要积极落实教学体系的创新工作,将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与现代化教学任务结合起来,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需求,打造“课堂+课外+实践”的学生教育体系。第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方案。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针对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可围绕课堂教学要求,开展学生教育活动,积极分享和讲解纺织服装的有关知识。教师可结合我国的纺织服装发展史、工业化生产发展史、服装设计发展史,使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变革与不懈探索,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与荣誉感。第二步,完善教学内容。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将实践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基于企业岗位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度设计与管理等基础专业知识,发展学生的思政意识,提升专业课教学活动的实践价值。第三步,开发多元授课指导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校企合作、线上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基于学生能力发展、职业素养发展、服务意识发展、职业技能发展的多元要求,落实学生教育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线上授课等方式将课程思政理论融入研究生教育工作,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第四步,针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的思政意识表现,定期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教师可以以教学谈话、茶话会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政意识进行评价,并结合学生意见,调整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运用教学、实践、体验、评价的多元过程,打造一体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案,可推动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
完善的教学评价方案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引导与支持。在实施过程中,行业特色型院校应基于研究生专业课的特殊性、专业性与综合性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形成与学科教学要求接轨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5]在实践活动中,行业特色型院校可从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需求两个根本目标入手,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方案。学校可通过对课程思政和相关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
行业特色型院校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结合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制度,从多元视角评估课程思政的实际教育价值与课程育人价值。首先,引入专家评价。专家对学校所应用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效性进行评价和指导。学校应根据专家的评价结果和教学建议,及时调整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应用路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开发教师评价方案。一线教师除了评价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还应针对教学要求,设置公开课、教学课例等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指出思政资源开发、思政活动设计等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则应结合教师评价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最后,制定以学生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案,引导学生对已经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教师应用的课程思政资源进行评价。学校应针对行业特色型院校的教育定位,以行业特色专业为切入点,如纺织专业、工程专业,针对管理学研究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在落实评价工作的同时,学校、教师应及时记录评价结果,探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行业特色型院校管理学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生的综合发展紧密相关。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行业特色型院校要及时解决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等相关问题,打造学科教学与思政理论结合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行业特色型院校应积极推动思政资源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从实践学习、理论传输、教学设计等角度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