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学林
一张国字脸,眼睛炯炯有神,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这是照片中的他。
亲切、阳光、质朴……这是同事、朋友、执行对象眼中的他。
扎根基层法院24年,三年磨掉650件“钉子案”,却在45岁那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他就是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委追授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的鲍卫忠。
2021年10月21日,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突发疾病,10月23日,医治无效,因公牺牲。“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才,我只有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鲍卫忠朴实的话语,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行动。
一生赤诚,他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
为了5000元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跑了6次,为了1900元案款多次奔走在几十公里的山路上,三年磨掉650件“钉子案”……鲍卫忠办案不分大小,在他眼里,老百姓的事就是他的事,无论大小都应该去办。
在鲍卫忠生前的办公室,贴着密密麻麻便利贴的文件柜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写着案件当事人的姓名、手机号码,有的记着案号和案款金额,甚至还有一些只有鲍卫忠自己才能看懂的标记,这些都是他提醒自己要及时跟进的案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关心一起案件的司法救助申请情况,在便利贴上重重地写下“急!”
“那是为一起健康权纠纷案申请执行救助的事项。”鲍卫忠生前的同事陈美红说。
鲍卫忠通过走访调查核实,案件被执行人刚刑满释放,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还不上10多万元的赔偿款,可申请执行人又因伤残急需用钱治病。鲍卫忠决定迅速启动申请执行救助,就在发病前,他仍不忘叮嘱执行干警上报司法救助申请材料。“鲍局长去世后一个月,5万元执行救助款到账了。”陈美红哽咽着说。
每一张便利贴背后,就是一个当事人乃至一个家庭的生活与希望。这是鲍卫忠的独门密码,也是通往群众所期盼的公平正义的大门。“结案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当事人解决困难。”鲍卫忠常常这样说。
在一起标的额10万余元的合同纠纷案中,被执行人刀某因生活困难无法清偿。为了还债,他搞起了土鸡养殖,但由于没有销路,一筹莫展。到现场了解情况后,鲍卫忠当即掏钱买鸡,回程路上,路过饭店就下车推销土鸡,销售土鸡、土鸡蛋的信息每天都会在他的朋友圈“刷屏”。慢慢地,销路逐渐打开了,生意越来越好,被执行人每个月都按时送来执行款,直到履行完毕。
沧源法院大部分的执行案款数额一般不大,但就是这几百元、几千元,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再小的案子,如果无法执行,受损的是群众利益和法律权威。”鲍卫忠从不以标的额大小衡量执行力度,把每一起执行案件作为彰显公平正义、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务实举措。为了标的5000元的合同糾纷案件,他6次赴现场办理;为了1900元案款的案件,开车几十公里多次到被执行人家里做工作……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火塘边都留下了鲍卫忠不知疲倦的身影。
在日复一日的奔走中,从县城通往乡镇的道路有多少个弯、从乡镇下到村寨要蹚多少次河,村里谁家小孩留守、寨子里有几户孤寡老人,鲍卫忠心里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树起来的是信任。”
就这样,三年的执行攻坚,鲍卫忠带着大伙“磨”掉了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骨头案”,执行款全部执行到位。他所承办的802件执行案件,没发生过“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以心换心,他用仁爱传递司法温度——
去被执行人家里,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鲍卫忠用真情真心诠释了什么是执行艺术的魅力和执行法律的温度
2018年,家里老房子拆迁,装修新房需要用钱,妻子周红才发现少了1万元。再三追问下,鲍卫忠承认被自己垫付到案子上了。原来,申请人着急用钱治病,而被执行人一时拿不出钱,鲍卫忠看到两头都陷入困境,于是就自己先垫付上了。
“他就是这样,总是把别人的困难摆在最前面,对素不相识的当事人,他都当作亲人来对待、当作家人来帮助。”周红说。
“干执行工作,就是人心换人心。只有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才会向你敞开心扉。”鲍卫忠常常勉励年轻干警,他时时为群众着想,既维护法律尊严,又感化当事人。
工作中,他很少采取强制措施,首次去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就不穿制服、不开警车。“为何不大张旗鼓亮明身份?”年轻干警不理解。他说:“老百姓看到警车就会议论,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好,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子,还可能会影响别人的人生。越难办的案子,就越要有耐心。”
沧源群山延绵、道路崎岖,办案出差,百十公里的路程,有时往返需要跑上一整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鲍卫忠的工作常态。哪怕是一个几百元的小案子,他也会不辞劳苦地跑几趟、十几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用心调解、用情疏导、用法明理,直到把事情跑通了、把当事人的心跑软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案件才算结了。
“鲍卫忠每办一起案件,都会多一个兄弟和朋友。”沧源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丹说,那是因为他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一门心思为他们解决难题,他说的话老百姓才听,讲的理儿老百姓才信,他办的案子老百姓才服。
面对生活窘迫、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鲍卫忠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面对申请司法救助的当事人,他认真审核并第一时间上报材料,在他任执行局长期间,依法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114.47万元,为75名特困申请人解了燃眉之急……
“他就是这样一个掏心窝子为老百姓办事、能把石头都焐热的人。”当事人回忆鲍卫忠时感慨道。
春风化雨,他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两个不同民族村寨发生土地纠纷,他主动承担办理案件,承诺:这个案子我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好!他做到了……鲍卫忠始终将执法办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助力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心生产生活
鲍卫忠追悼会那天,很多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心中的好法官送行,连夜赶来的佤族汉子艾嘎忍不住啜泣。
幾年前,佤族村民艾嘎与傣族村民小组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艾嘎不履行法院判决,拒不归还土地。一边是傣族村民,一边是佤族村民,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当地民族团结。
鲍卫忠就主动承办了这个棘手的案件。第一次上门,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下,鲍卫忠约了乡(镇)、村干部二次登门,艾嘎则叫了10多位亲友助阵,情绪激动时,拿出家里的佤族长刀叫嚷:“谁敢上来,我跟他拼命!”另一方傣族村民也火了,纷纷喊道:“把他抓起来!”
眼看就要打起来,鲍卫忠站到了中间,一步跨到艾嘎身前,理直气壮地说:“‘各族人民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咱们佤族世代相传的祖训,你忘了?”他的质问,让艾嘎低下了头。鲍卫忠安抚群众:“这个案子我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好!请大家相信法律、相信法院!”
不久,恰逢佤族新年“新米节”,鲍卫忠带着自酿水酒、一袋新米和一束稻穗第三次来到艾嘎家。“兄弟,我们来和你过年,祝你家年年大丰收!”说着,鲍卫忠按照佤族过年风俗,把金黄的稻穗挂到了门上,把新米拿到了厨房,接着和艾嘎拉起了家常。
艾嘎逐渐敞开了心扉,说他在租种土地上种有不少沙松,担心土地还回去后会影响一家人的生计。鲍卫忠当即协调村组干部,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并冒着大雨,厘清了争议土地地界,确定了沙松数量。最终,傣族寨子同意补偿艾嘎苗木钱,艾嘎也同意将土地和苗木交还给集体。这场纠纷圆满化解,两族兄弟重归于好。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同时还有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等世居民族,边疆地理环境特殊、社会文化环境多元。
“再小的案件,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鲍卫忠看来,法院执行不是审判之后的照方抓药,而是对纠纷案件的终极处理,是对社会矛盾的最深层治理。
多年来,他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化解矛盾纠纷,解开群众心结,弥合了一道道民族间因矛盾纠纷产生的裂痕,他把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打造成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把法治的种子洒在了佤山大地。
在医院抢救和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鲍卫忠的手机都会不时响起,妻子周红每天都会接到当事人问候的电话,表达着对鲍卫忠的敬意、感激和怀念。
“我更加理解了卫忠工作的意义,他每办结一个案子,社会就多一份稳定,生活就添一份祥和。”对周红来说,她和两个孩子的大山倒了。可鲍卫忠用精神铸就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周红、孩子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心里,激励着更多追梦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