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并从自北向南的地理方位上考察,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華大地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极为重要的所属地。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具有独立思想内涵的海洋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以其强大的文化认同被社会主流所接纳和认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岭南地区的舞蹈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屹立千年,逐渐形成自身固有的舞蹈韵律和表现特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舞蹈。本文从岭南海洋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共存的特点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岭南地区涉海舞蹈的海洋文化表现特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岭南地区涉海舞蹈编创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岭南海洋文化的特点
岭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还是一个文化符号的象征。岭南海洋文化是靠海而生的一种滨海型地域文化,在人与海洋共生共存、靠海吃海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体。岭南涉海舞蹈孕育于本土文明,又脱胎于中原内陆的文化传输,形成了当下的文化复合体。它是在广东沿海地区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舞蹈形态,具有独特的带有地域特征的海洋文化属性,表达出岭南地域独有的文化形态和岭南人民的思想情感、文化风俗、生活劳作、民族个性等。在历史的发展中,以独树一帜的文化创造性、文化适应性与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逐渐形成了以海洋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涉海舞蹈”,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岭南人民共有的文化特性,即岭南文化特征。虽然这里各地的文化特性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是其中海洋文化影响特别明显,以致其具有强烈的海洋性,或者说具有因海洋而衍生的特性。
(一)岭南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广东省是全中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份,南临南海,连接太平洋。一度是西方文明最早进入中国的唯一地方,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还包容着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是密不可分的,注定要与不同空间的民间文化相互沟通融合,进行技艺的切磋、物品的交换、人口的流动、思想的碰撞、风俗的渗透和观念的激荡,从而导致文化的构建和重组,这是文化在特定空间内的横向传播。
(二)岭南海洋文化中的创新求变性
岭南文化中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中的冒险精神,有着敢为人先的大胆进取之心,以求变为核心。创新不仅是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质,还融入每个人的骨血之中。在近现代中国,岭南文化率先吸收先进优秀文化成果,才成就了后来众多的光辉事迹。在历史机遇面前,岭南文化推动着社会发展,展现了岭南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岭南海洋文化中的兼容并蓄
岭南海洋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浸润着民族向心力的宽容精神,使岭南文化从南迁来的移民身上不断汲取营养。由于海洋文化的熏陶,岭南一带的人们敢于冒险,敢于打破传统。海洋文化不仅仅为岭南地区带来精神上的支持,更为岭南人民带来物质条件上的满足。
三、岭南地区涉海舞蹈的表现特征
(一)海洋生灵的形态模拟
岭南靠山临海,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洋养育了以海为生的人民,而沿海人民又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海洋文化。海洋既可以丰富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舞蹈创作提供素材,又可以将涵盖在其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用艺术的方式记录下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岭南舞蹈中的海洋文化属性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之中,以艺术为媒介展现出岭南地区人民对海洋的崇敬和热爱。
岭南人民以水为核心的“亲水”文化符号,不仅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更表现在舞蹈作品的方方面面。
首先,以海洋文化为题材的舞蹈可以表现海洋中的动植物、海洋生活、海洋人文、海洋精神等。海洋元素中可以提炼成为舞蹈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展现海洋景物的,如浪花、珍珠、海风等;有模拟海洋动植物的,如海蟹、水母、水草、海鸥、鱼类等;有营造关于海的各种状态的意境美,如静谧安详的海、波澜壮阔的海、狂风暴雨如猛兽一般的海等;有再现靠海吃海的岭南人民劳作生活的,如捕鱼舞、结网舞、耕海舞等;还有通过海洋抒发情感的,如海的交响曲等,借海喻人,抒发了岭南人民的思想情感。
其次,涉海舞蹈动作元素主要提取于波涛汹涌的海浪形象,因此舞蹈动作主要以连绵不绝的力为主体动律发展而来。舞蹈动作柔美宁静、延绵不绝,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感,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最后,涉海舞蹈作品中的舞美设计都是以海洋元素为主。通过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舞美设计的综合运用,可以打造如真似幻般的海洋景象,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观众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因此,岭南地区产生了不少以海洋生灵为创作题材的舞蹈作品。
(二)沿海民众的人文生活
大海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变得宽容豁达、思维敏捷活跃,还给沿海居民带来了宝贵的海洋资源,养活了世世代代靠海吃海的劳动人民。贝壳在古代曾被用作货币;珍珠被贵族女性作为穿戴的奢侈品;海鲜被制作成美味佳肴,大海被视为各种奇珍异宝的汇聚之地。大海也同样造就了造船业、捕鱼业、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和交流。岭南地区仍然存在大面积的农田,农耕文化为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岭南地区仍占主导地位。由于生活环境和劳作方式的不同,岭南地区形成了“人海和谐”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也同样反映在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提到“人海和谐”的思想观念,不得不提李建平老师编创的现实题材舞剧《四月的海》。该舞剧讲述的是深圳姑娘在弥留之际决意将器官捐献,舞蹈编排是将“爱”物化成“海”的形象,提取出“海”的流动性代表将“爱”传递下去,而传递的“爱”是器官捐献。舞剧《四月的海》由七个篇章构成,在演出之后的座谈会上,关于场名做了一些调整,紧扣“海”的意象,即《海的留念》《海的明媚》《海的乡愁》《海的灿烂》《海的依恋》《海的绽放》和《海的传说》,这样,观众就能一下带入人和海之间的故事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涉海舞蹈现实题材方面的关注与表达,体现出岭南文化中“人海和谐”的时代特色。
(三)跨国交流的文化共融
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海地区不同的海洋商业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在其中注入了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共融的纽带,岭南成为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連接点,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20世纪90年代,广州引领时代的潮流,率先接触西方的芭蕾文化,成立了广州芭蕾舞团。1994年,广州芭蕾舞团出演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芭蕾舞剧在中国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泛好评,在艺术界和广大观众中获得了普遍赞誉。《安娜·卡列尼娜》的成功上演,集中展示了我国芭蕾舞演员不输国外芭蕾舞演员的艺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剧中安娜的形象塑造更具有魅力,也更具有中国式的悲剧力量。虽然“安娜”并不能直接关联岭南地区的“海洋文化”语境,但是在岭南地区土生土长的“广芭”已经注定岭南文化语境下的“海洋舞蹈”要出现“新质”了,这种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就来自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这个文化交流的渠道,慢慢浸润到岭南海洋文化之中,被人民所喜闻乐见。
(四)岭南名人的历史回溯
岭南地区人才辈出,有秦朝统一岭南建立南越国的赵佗;南北朝巾帼英雄冼夫人;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张九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岭南大部分地区沿海,物产富饶,对外交流密切,同时吸收了中原地区和外来的文化成果,开风气之先,成为古代乃至现当代中国英才辈出之地。
论及广东名人舞蹈创作,就不能不提及梁伦的历史舞剧《南越王》。该剧由三幕构成,其中讲述了赵佗受秦始皇之命出征岭南,称王是因为“秦二世而亡”后,无家可归,待到中原易主,俱是“汉家天下”,赵佗归汉不仅仅是天下大势所趋,亦是人心所向。该舞剧以古南越国为背景,表现了古南越王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开发边疆的丰功伟绩。《南越王》作为“岭南文化”的舞蹈呈现,将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名人搬上舞台,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的扛鼎之作,也成了一张对外宣传岭南文化的名片,传遍全国。
(五)海洋文明的精神传承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词典中就不乏“海国”一词。中华民族有着海洋一般宽广包容的胸怀。正是海洋一直激发着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走向海洋时,就自然而然有了渔猎经营的海洋意识。海洋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依靠,很早就与人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洋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早地显示出其强劲的势头。历经千年而不绝的海上丝绸之路,数不胜数的来往贸易商队和宝舶,以及随之而来的异域文化,构成了灿烂的东方海洋文明。
沙头角鱼灯舞的根深扎在岭南,是沿海一带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原始鱼祭,拥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不仅吸纳了汉族传统文化,还包含着客家和潮汕文化元素。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沙头角沙栏吓村的吴氏族人的先辈,根据自己多年来捕鱼的经验和对鱼类的了解,加上民间生动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想象而编创的。当地民间每逢年节或是丰收,鱼灯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庆典节目之一。沙头角鱼灯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带有故事性的道具——鱼灯,鱼灯制作精良细致、栩栩如生、种类繁多,有红鲤鱼、青鲤鱼、黑鲤鱼、火点鱼、丁公鱼、海鲫鱼等20多种。鱼灯点亮时,通体透亮、色彩艳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代表着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沙头角鱼灯舞蹈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表现方式,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岭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带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瑰宝。
四、结语
舞蹈作品需要根植于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使舞蹈受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影响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要用代表当地的舞蹈语言符号讲好本土故事,用地区特有的文化基因表现民族性和地域属性,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艺术作品。中国自古以来就与海洋产生了不解之缘,岭南涉海舞蹈中更是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展现出特有的海洋性特征,是人类海洋文化中的奇葩和瑰宝,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丰.岭南海洋文化精神与广东开放新格局[J].岭南文史,2022(04):8-17.
[2]冯盈霖.岭南疍家舞蹈表达的海洋文化[J].民族学刊,2021,12(11):95-104+132.
[3]许笑傲.浅谈岭南舞蹈创作中的海洋文化题材[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03):99-103.
[4]许笑傲.“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岭南涉海舞蹈创作研究[J].粤海风,2019(04):3-8.
[5]刘雨.“人海和谐”视野下的岭南涉海舞蹈创作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21.
[6]尹伶俐.论岭南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5,23(04):47-49+61.
[7]周玲.岭南海洋文化视角下现代舞编创的实践探索[D].广东海洋大学,2020.
[8]许喻娴.蓝色的魅影——我国涉海舞蹈的文化传播[J].中国文艺家,2020(08):13-14.
(作者简介:奚梓欣,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东海洋大学,研究方向:舞蹈)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