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迪
那句老话怎么说的?
“老街的闺女——金镶玉。”
早个百十年,老街上的闺女,可金贵着呢!她们打小就穿得比别人靓,吃得比别人精细。无论长相如何,很少有外嫁的。老街上富商遍地,商人脑活心重,瞧不上街外的人,儿女婚事,都跟做买卖似的盘算着,即便不能攀龙附凤,也得半斤对八两。曾有一对外地的爷儿俩挑着担子来老街卖山货,儿子进了老街,见老街的姑娘细皮嫩肉的,眼都瞅直了,耽误了赶路。老爹火了,回头就给了他一脚,骂道,瞅啥?你瞅啥?你瞅也是干瞅!老街人听完乐了。可不是吗,老街的闺女,对街外的人来说,不是“干瞅”,又是啥?
然而,时过境迁,现如今,老街已不是以前的老街了,老街的闺女也不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金镶玉”了。
可老街人,即便穷得衣服都打补丁了,还时不时地拿点架子,和外乡人唠嗑,老是有意无意地拿话压人家。闺女嫁到外面,总想着当家做主,唯恐婆家人踩了她的肩膀。为此,嫁出去的老街闺女,少有婆媳关系处得好的。
就拿住在街西的吴婶来说吧。她闺女曉玲上学时谈了一个男朋友,邻班的,两人大学毕业后都回老家工作,接着就谈婚论嫁。吴婶丈夫死的时候,晓玲才上小学,多少年了,吴婶就在街边做裁缝。屋是自家的,又小又暗,一股子潮气。吴婶在里头支台缝纫机,常年做孩子的罩衫棉袄、大人的睡衣拖鞋,钉扣换拉链,缝衣补裤。老街人多嘴杂,常有人在她屋里头“东家长,西家短”地嚼舌根子,但吴婶很少插话,也很少说啥。
哪想,就是这样一个和善人,会让女儿晓玲做那种事——
晓玲出嫁的头天晚上,吴婶告诉晓玲,我前儿找人掐了掐生辰八字,说你到婆婆家,要受婆婆一辈子的气。晓玲说,哪能啊?他妈可好了。吴婶眼一瞪,知人知面难知心,你才见她几面?大师教我一法子,能“破”,只要你照做,没你亏吃!
晓玲不说话。吴婶接着说,这法子简单,你记住了。等你和他们家人吃第一顿饭的时候,你偷偷往锅里头吐一口唾沫。
晓玲觉得恶心,妈,这是干吗?
吴婶说,干吗?这是让他们家一辈子吃你的唾沫星子,都受你管,受你压!
吴婶见晓玲不搭理她,遂往床上一坐,脸一沉,呜呜地哭起来,声音越来越大,连咳加呕的。
晓玲见不得吴婶这么哭,以前她上学,成绩退步时,吴婶也不打她,就这么哭,边哭边倒寡妇娘儿们的苦水,用裂着口子、贴着胶布的手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晓玲一听到吴婶的哭声,就跟孙悟空听到唐僧念的紧箍咒似的,发蔫儿。
晓玲把脸往一边一别,背着吴婶说,行啦,我到时看情况吧。
出嫁当天,晓玲的心里一直硌着块石头。想到妈妈交代的事儿,无论是到婆家时的宽心面,还是酒宴上的饭菜,晓玲都提不起胃口,一整天都没怎么吃东西。
第二天,晓玲很早就醒了,她拿起手机看时间,看到妈妈发来的一条短信——别忘了前儿跟你说的话。
短信发送的时间是凌晨一点多。凌晨一点多,吴婶还没睡。
晓玲眉头一皱,没了睡意,遂披上衣服下了床。另一头,她的老公鼾声如雷。
晓玲寻思着把客厅打扫打扫,昨晚一帮朋友闹喜,把新房弄得跟抄家似的。不承想,出了卧室,晓玲看见客厅里井然有序,地板能照出人影,看来公婆一大早来打扫过,竟然没发出一点动静。客厅的餐桌上摆放着一碟切好的咸鸭蛋,蛋黄通红诱人,还有一碟刚拌好的萝卜丝、一碟冰羊肉。
晓玲有点渴,走到厨房倒水,看到灶台上正冒着雾气,锅里有热饭。
晓玲揭开锅盖一看,是昨天她进门的时候吃剩的宽心面。
晓玲忽然想起妈妈说的话,想到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晓玲拿着锅盖,发起了呆,嘴里不自觉地涌上一口唾沫。晓玲被自己的这口唾沫恶心到了,狠狠地咽了下去。
这时,外面的门开了,声音很小,轻手轻脚的。
晓玲转脸一看,是婆婆。婆婆两手拎满了刚买来的菜,用花花绿绿的塑料袋装着。婆婆见晓玲起来了,笑问,是不是我一早声音大了,把你吵醒了?
晓玲忙说,没啊,没有。
婆婆见晓玲手里拿着锅盖,忙伸过手来,说,这是剩饭,我给你们俩熬了粥,在那儿。
婆婆把另一边的高压锅打开,厨房里立刻弥漫着淡淡的甜香。锅里是刚熬好的米粥,米粥是亮亮的乳白色,水与米之间没有一丝缝隙,粥很稠,吊人胃口。
婆婆对晓玲说,这米是东北的,十多块钱一斤,熬出的粥很香,我惦记着你昨儿没吃啥东西,弄点浓粥给你喝。等你洗漱完了,我给你盛。
婆婆洗完手,给自己盛了一碗剩面条,面条热过头了,都糊在了一起,是用勺子捞起来的。晓玲不忍心,说,妈,面条都烂成这样了,别吃了,喝点粥吧。
婆婆笑笑,没事儿,我喜欢吃面条,烂点好消化。
晓玲听罢,心里一酸。
洗漱的时候,晓玲听到放在卧室的手机响了,是短信声,保不准又是妈妈发来的。
晓玲没去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