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涵
摘要明代以来,宜兴紫砂陶成为新兴的日用品和收藏雅玩,明清文人围绕宜兴紫砂陶创作了近百首题咏,他们不仅以文学话语咏赞紫砂之珍,状写紫砂之美,提升紫砂陶的收藏价值,还凝练出紫砂雅文化的审美内核。本文通过对题咏的文本细读,从直接书写、并置书写、对比书写的角度分析明清文人的书写策略,指出明清文人为确立紫砂陶的商业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宜兴紫砂陶;明清文人;题咏
项目名称:本文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传承视阈下陶文化美育的创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kt116。
0引言
明代以来,随着工商业的繁荣,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享受和审美愉悦。在明清两朝,宜兴紫砂陶不仅作为“物”进入商品市场和日常生活领域,还经由文人的“言”进入文学和审美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文人围绕宜兴紫砂陶创作了近百首题咏,明清文人如何认识紫砂、書写紫砂,他们的题咏确立了怎样的紫砂价值?笔者试图通过对相关题咏的文本细读进行初步探讨与解答。
1直接书写:流行与珍稀
总体上看,明清文人咏赞紫砂之珍的诗歌有三种流行的写法。第一种是直接书写,即聚焦于紫砂陶本身,凸显其流行性和珍稀性。比如“荆南土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下半”(周高起:《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呈二公》)赞颂紫砂陶的风靡天下。“荆溪瓦注十千余”(熊飞:《坐怀苏亭、焚北铸炉、以陈壶徐壶烹洞山岕片歌》)“一具尚值三千缗”(陈维崧:《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清河示我千金宝”(吴骞:《芑堂明经以尊甫瓜圃翁旧藏时少山若壶见视,制作醇雅,形类僧帽,为赋诗而返之》)“壶一把,千金价”(任安上:《少山壶》)等诗句展示紫砂陶的高昂商业价值。此外,还有感慨真迹难求、鉴藏不易的诗句,如“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赝物非其真”(陈维崧:《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一壶真千金,过眼近实寡”(《曹三选题跋》)“后来赝鼎何纷纷,仲芳友泉用力勤”(《张公璠题跋》)等等。
在此类题咏中,周高起的一首咏残壶诗视角颇为独特,诗曰:“阳羡名壶集,周郎不弃瑕。尚陶延古意,排闷仰真茶。燕市曾酬骏,齐师亦载车。也知无用用,携对欲残花。”周高起是一位专业的紫砂壶收藏家和紫砂研究者,他醉心茗事,雅好壶艺,其撰写的《阳羡茗壶系》是有史可考的第一部紫砂研究专著。而对于这样一位资深爱好者来说,名家名作仍可望而不可求,诗人只得退而求其次地搜罗残壶以自娱。为了表达求壶若渴之心,周高起引用了“涓人买骏骨”“孙膑刖足事”两个典故以喻残壶之好,充分证明了“阳羡名壶”的珍稀。
2并置书写:“时玩”到“古玩”
晚明时期,古玩收藏之风盛行,文人好古,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相较于商彝周鼎等古董珍玩,宜兴紫砂陶是新兴的日用品和文化物品。在紫砂陶流行之初,其收藏地位和文化价值是如何确立的呢?明清文人在题咏中采取了特别的书写策略,把作为“时玩”的紫砂陶抬高到了和商彝周鼎等“古玩”相媲美的地位。
“商彝周鼎”本是指商周两朝用于宗庙祭祀的青铜器,不仅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明清收藏家的视野中,“商彝周鼎”代表了“古玩”的正统收藏风尚,具有传承有序、格调高古、价值稳定的特性。
在紫砂陶题咏中,“商彝周鼎”是最常见的并置书写对象和价值象征符号。通过将紫砂陶与商彝周鼎相提并论,明清文人对紫砂陶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行了编码,带动紫砂陶进入大雅之堂。具有代表性的题咏有“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林古度:《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彝鼎皆商周,图书悉蝌蚪”(高攀龙:《题云起楼》)“源流裁别字字矜,收贮将同彝鼎玩”(周高起:《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二公》)“柴瓷汉玉价高贵,商彝周鼎难考嵆”(高士奇:《宜壶歌答陈其年检讨》)“其器虽晚出,重若鼎铸夏”(《曹三选题跋》)等等。此外,马思赞的《希文以时少山砂壶易吾方氏核桃墨》亦属同一种书写策略,只是诗人把代表珍贵收藏的象征符号从“商彝周鼎”置换成了有“汉武袖中核,去今三千年”美誉的方氏核桃墨。
3对比书写:“茶具之一”到“茶具之首”
宜兴紫砂陶能够进入明清文人的品评视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饮茶方式改变后壶具地位的上升。在唐、宋两代,煎茶和点茶是主流的饮茶方式,壶具的地位不显,品茶人更注重茶盏或茶碗。明初,朱元璋废团茶而兴散茶,泡茶法大获推行,宜兴紫砂陶便借此契机成为了泡茶的重要器具。讲究茶事的文人随之对茶壶产生了新的功能需求和审美期待。
明代学者许次纾的《茶疏》中有“瓯注”一条,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许次纾评点“茶注”有极明确的标准——“以不受他气者为良”,即泡茶的器具不能污染茶的本味、真味。在许次纾看来,流行的茶具材质中,锡器失之于“夺味”,瓷器经滚水骤浇“易裂,可惜也”,唯有用原矿粗砂制作的宜兴紫砂茶壶具有透气性好,导热较慢,可发茶之真味的宜茶特性,堪当“茶注”中的妙品。此外,文震亨《长物志》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徐喈凤《宜兴县志》记载:“供春制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都从功能的角度肯定了紫砂陶在茶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文人在题咏中更是直抒胸臆,他们广泛采用对比的书写策略,直白地宣告紫砂陶不仅是“茶具之一”,更是“茶具之首”。比如林古度的“粉锡型模莫与争”“世间茶具称为首”,高士奇的“山家雅供第一称”,冯念祖的“清闲供茗事,珍重比流黄”,吴骞的“翛翛琴鹤志清虚,金注何能瓦注如”,朱休度的“铜腥铁涩不宜泉,此物坡公亦见怜”,曹三选的“金碾碧玉瓯,比例识其下”,方廷瑚的“斗奇何必夸金注,无当还堪比玉卮”等等。
这些题咏将紫砂陶与金、银、铜、铁、锡、玉、瓷等不同材质进行对比,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中肯定紫砂陶“茶具之首”的地位。紫砂陶的材质来源本是“阳羡溪头一丸土”,却引得文人发出了“人间珠玉安足取”的慨叹,其中贵贱之反转、价值之颠覆着实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4结语
泛览明清文人关于紫砂陶的题咏,咏赞紫砂之珍、品味紫砂之美是关键主题。尽管文人们的观察视角、表现方式、情感蕴藉和趣味旨归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题咏都集中生动地呈现了壶价之昂、陶宝之珍和鉴藏之难。这些题咏不仅反映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和审美风尚,还大力推动宜兴紫砂陶从日用品演变成为艺术品,给日用陶瓷以新的形象,注入了新的生命。
本文通过考察明清文人的紫砂题咏,指出明清文人综合采用直接书写、并置书写、对比书写等策略,为宜兴紫砂陶由物入诗、去俗趋雅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直接书写生动记录了紫砂陶的流行趋势,肯定了紫砂陶的商业价值;并置书写将作为“时玩”的紫砂引入以“商彝周鼎”为代表的正统“古玩”序列中,提升了紫砂的收藏价值;对比书写使紫砂陶在与其他茶器材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确立了紫砂陶“茶具之首”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明)文震亨.长物志[M].汪有源,胡天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明)周高起,(清)吴骞,著,赵菁,编.阳羡茗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3]朱自振,沈冬梅.中国古代茶书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4]严克勤.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陈茆生.紫砂题咏赏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6]杨帆.宜兴紫砂工艺思想探微[J].文艺研究,2008(2):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