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三大任务

2023-12-15 14:28李芒余露瑶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创造性学术

□ 文/李芒 余露瑶

大学教师是供职于大学,精通某专业领域知识,专门从事某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拥有专业文化的一种学术职业[1]。他们在自身大智慧的指引下,通过研究、教授和应用专业领域的学术培养专业人才,思想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这一职业的灵魂所在、血脉所依。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则成为教师学术职业活动的核心,即科研学术和教学学术。其中,科研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最重要任务,而教学则是最中心任务。大学教师通过在科研与教学两方面勤勉至善地提升自身而获得职业发展。

修炼大智慧是学术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大学教师务必自觉将自己修炼为具有大智慧的人和最高觉悟的人。大智慧,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如先师孔圣人。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者,即大心量、大格局、高站位。因此,教师须超凡入圣。当然,这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境界,而教师一旦成觉,将进入教育的自由世界,进而获得彻底解放。同时,只有教师自身成觉、人格高尚,才能引领学生到学习的最佳心境,体验到学习的美好,达到最佳发展目标。教育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为对方创造价值的过程。教师如何达齐大智慧?特别需要苦心修为,由不自欺,进而不欺人,做诚实人、说老实话,不吹牛、不说谎、不造假数据。大智慧教师不仅能令自己断惑证真,更能救学生于学习“水火”。同时,还须正确处理成功和成长的关系,不唯成功,只为成长,而后定会成功。

科学研究是学术职业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学者是教师最光辉的形象,最重要的身份或称为第一身份。学术研究是教师最重大的发展任务。不论是研究型、教学型还是职业型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一定是摆在第一位的工作。教学型或职业型大学的教师不必从事科学研究的说法违反了教师发展规律,最起码应该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大学以科学研究为源,而教学活动则属于流,科学研究应走在教学前面,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前提工作。若无科学研究,教师则会变为无话可说或只会鹦鹉学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根基,而且还是教师间对话的渠道,能体现教师职业生命力的旺盛度、自身社会价值水平的显示度及对学术发展的贡献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须注意一些基本点。

第一,需要具备学术力。大学教师须以强大的学术信念,催生巨大的历史自觉,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哪怕付出一生的时光。“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之学的人,必须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学深思的领域中,然后才可能有冲破时空,摆脱身心束缚的自由。”人生既有限又无常,因此要专心做重要的事情,不能把精力放到次要方面,时间是加速度的进展过程。

大学教师做学问,须研究关键问题、根本问题、一流问题和大题目,须在古今中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一个一生都做不完的课题,这一问题应为理论发展或实践改善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2]。成为一流学者的前提是基于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宽厚的学术素养,需要思考学者一生所达到的学术目标和学术高度,终生瞄准自己认为具有重大价值的学术问题,矢志不渝地向前挖掘。例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牛顿的三大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穷极一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句话”,这句话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历史性。教师若找到以上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随之能解决和创新,并最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句话”,那么,表明作为学者的教师完成了学术使命。醉心于学术的人便再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法[3]。

第二,只有淬炼成精,才能创新。学术创新力不足的原因何在?既是缺乏勇气而学术保守,更是缺乏传承传统精髓而不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创新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基本功、锻炼过程、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等精华都会演变为创新能量,进而产生创新成果。任何水平的创新都须遵循特定的过程,重大创新更需要积累。创新往往是以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为基础,而真正的创新过程又不可言说。人们不可能找到万能的创造性公式,也不可期待知道创造性的必要充分条件,这正是人类创造性最迷人之处。创造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上,创新所需的高阶能力是由基本能力的绵延积淀而形成。雅思贝尔斯指出,当基本知识了然于胸后,真理便会显现出来。洞见产生于一筹莫展的“思”之痛苦[4]。很遗憾,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从基础研究入手的意识却十分淡漠。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而急躁的创新,动辄自诩为创新,或只停留在口号上的创新,不仅文化不足,而且也缺乏职业道德。建议教师多写作且多发表,因为发表是学者内在思考的表现,无思考便无创新。

第三,在学术研究领域,必须相信直觉和灵感的存在,并加以高度重视。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须以超常的科学直觉与灵感作为催化剂。科学直觉是指不依赖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是受益于感性认识的思维,即不经过逻辑思维加工的、直接的意识内容。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培养自己的感性认识,则有利于丰富科学直觉。灵感是指人类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此刻产生的想法常常来源于一些细微而看似偶然的事件,深入思考后会使人豁然开朗,顿悟其奥义。它们是一种有智识的良知,不仅需要依靠运气与正确的直觉,而且还需要从良心出发,有意识地驾驭自身的创造冲动[5]。很显然,人类的创造性或想象力能够在直觉和灵感中获得巨大提升。当然,为了享用这美妙的直觉和灵感,须打好坚实基础。

第四,学者须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不可把眼光仅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要多学习看似与本学科无关的知识。乍一看相距甚远的学问,其实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越是努力学习与自己学科距离远的知识,对今后从事的创造性工作越有重要意义。这符合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之间的距离越远,这种思维过程或解决方法就越具创造性[6]。学过的内容,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确实难以预料。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会在意想不到之处相遇,释放出无比力量。

教学工作是学术职业发展的最中心任务

大学教学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石,又将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活动,一般称为教学学术。大学教师则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是典型的“一心二用”,因此具有极高的职业要求,并被称为反省的实践家。教师从产出原创性教学内容开始,到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教学实施的推进,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最大的作用在于放飞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实现彻底的解放,获得真正的思想自由。可见,反思是探究大学教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作为实践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获得尝试新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能量。

第一,卓越的大学教师具有精神塑造作用。这种作用可通过苏格拉底对话方式落实,双方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为真理而切磋,真正深入到彼此的内在精神世界,相互激发以期达到思想与技巧的最高境界[7],为获得对“无知的知”而努力。在平淡中求深刻,在无趣中得锤炼,在枯燥中促成长,在苦行中寻欢乐。这种课堂依靠学者感人至深的精神追求和学术人生,精彩绝伦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振聋发聩、触及灵魂、沁人肺腑的指导、提醒和质问,产生强烈认知冲突、矛盾碰撞及思想观点交锋,以实现引导学生入学习最佳境界的目的。

第二,卓越的大学教师具有学术启迪作用。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大学教学第一方式,听课是大学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讲授教学法绝不是被动式学习的代名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等也绝非有效学习的同义语。贬低讲授法的歪风,必须加以制止。例如:有教师从学期开始到结束都只让学生看书汇报,而自己却一节不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出自教师没得讲,即水平问题;或不想讲,即师德问题。假如学生自身具有一切必要知识,或能破解一切困惑,又何必再听呢?更何况,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组织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学习,称为能动式倾听,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同时,教学方式不宜多变,须尽快将教学方式转变为认知背景而不能永远作为认知对象,不能长久耗费人类高级的意识能量。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界定清楚问题,表明为什么会形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对人类或国家有何影响,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什么。并且不应只是照着讲,而特别应该接着讲,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也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认识的深度,须讲思想、讲学科基本结构,树立学科美感,并促使学生批判性地生成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发展。

结语

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内驱力是钻劲、韧劲和下苦功的劲。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根本方式是自主、自觉的发展,教师而非只作为被动的培训对象。教师培育者能提供给教师支持的最高价值在于唤醒教师的向上欲望、建立教育信念。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最好的科研人员也是最优秀的教师[8],因为科研水平是决定教学水平的最重要前提与基础,只有教师大彻大悟,学生才可能醍醐灌顶。科研使教学更显拓展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则使科研更富有创造性和育人价值。目前,大学教学与科研最大的矛盾在于教师不能集中精力做“教师”,似乎比起作为正事的教学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创造性学术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纺织科学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