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娟 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2023-12-14 14:57陈晰
中华儿女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宁蒗张莉丽江市

陈晰

11月的早晨6点半,还天没亮,张莉娟就早早来到了学校——丽江市第二中学。作为值班的校领导,她要提前到校巡视学校各项工作。之后,开始备课和一天的各项工作。

张莉娟现任丽江市第二中学校长。20年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刚刚开始,她作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成员之一来到云南,开始了自己和教育事业的缘分。扎根丽江二十年,张莉娟仍然记得自己的初心:“如果我去大城市,可能只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但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被需要,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的人生能过得更有意义。”

点亮孩子心中的知识之光

1981年出生的张莉娟是重庆人,大学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文学教育专业。毕业那年,她在学校的一场宣讲活动中了解到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在招募志愿者,抱着“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她报了名。不久后,她得知自己被分到了云南省丽江市的宁蒗彝族自治县。

那是2003年8月,张莉娟先从重庆的家里坐火车到昆明。在这里,他们从上海来的20多个大学生接受了一周左右的培训,之后登上了开往丽江的大巴车。在她的记忆中,路程很长,下午出发,在车上颠簸了一夜,第二天才到达宁蒗县,沿途的景象让她感到“越走心越凉”。

“当时的宁蒗还是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比较落后甚至有些荒凉,和当时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反差还比较大。”张莉娟说,县城只有一些低矮的房屋,稀稀拉拉的商铺,最宽的马路也能一眼望到头。在县城,张莉娟和同学们接受了一些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地区的相关通识培训,之后,她继续启程,去往自己支教的永宁乡。

车子经过泸沽湖时,张莉娟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兴奋得大叫起来,“当时还以为每天都可以看到泸沽湖了”。可是,目的地还很远,车子继续前行,翻过一圈一圈的山路,才到达了永宁乡中学。

张莉娟记得,当时学校的教学楼就是一座两层小楼,有十多间教室。据校长介绍,这还是刚刚竣工的新校舍。老师们的宿舍条件最好的就是一排砖砌两层楼房,有的老师甚至还住在土房里。对于新来的大学生,学校非常欢迎,安排她住进了条件比较好的砖房。老师也很缺乏,每个教师都要担任两三门课。张莉娟负责上全校的语文和政治课,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

由于教学资源匮乏,老师少,五六十个孩子挤在一间不宽敞的教室里上课。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以摩梭族为主,他们大多皮肤黝黑,身材也比较瘦小。对于这位从遥远的上海来的皮肤白净、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张老师,他们都很好奇。“但是孩子们很内向,不会主动跑过来跟我拉家常。有的孩子因为普通话不太好,面对我的提问,也需要一些时间来反应,需要老师的启发。”

为了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张莉娟用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讲故事。“我给他们讲我自己的经历,讲外面的精彩世界。希望让孩子们对学习、对我本人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我的课。”

每节课前,张莉娟根据孩子们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认真备课——讲课慢一些,板书多一些,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学生们能够融会贯通。慢慢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在讲冰心的《小桔灯》时,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她特意买来桔子,点上蜡烛做成小桔灯。当小桔灯微弱的光照亮黑暗的教室,学生们的眼睛里也闪耀着明亮的光。

支教一年的时间,在2003-2004学年度统考中,张莉娟所教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县61个班级中名列第7名,在坝区中学普通班中名列第3,获得当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重奖。

“一个也不能少”

张莉娟坦言,刚来的时候,也面对很多困难。首先是生活环境上的困难,这里不仅交通闭塞,通信也不方便,手机经常没有信号。教学设备也很落后,当时复印考试卷子的方式,还是把蜡纸固定在钢板上,用一根不出水的圆珠笔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刻。刚来的时候,我听不懂当地民族语言,感觉自己融不进同事团队中。“刚到学校的一个月,每天晚上孤独袭来,恨不得立刻回到重庆的家。”张莉娟说。

更让她感到难过的是,班里有的孩子上学上到一半,就突然不来了。“我总是想,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好,或者对他们关心不够,导致孩子不想来了?”同事安慰她:在当地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或许过一段时间,家里宽裕一些了,他们又会回来上学的。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家庭的情况,张莉娟给自已定下一条规矩:没有特殊情况,每个星期到一名学生家中家访。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到木顶箐村家访的情景。她先坐了1个多小时的客车,又走了2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木顶箐村。天已经黑了,整个村子的人点起篝火欢迎她。这让张莉娟十分感动:“老乡们太穷了,教育是他们的下一辈走出大山,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一次次走村入户的家访,她知道了当地人送子女读书是多么不容易,也更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张莉娟想到在大城市的朋友,有些衣服买回来没怎么穿就闲置,甚至丢掉,她就邀请朋友们为学校的孩子捐赠一些衣物、文具等。后来,因为张莉娟的事迹被一些媒体报道,一些人热心人士联系到她,希望为孩子们献一点爱心。其中有一位来自黑龙江的退休干部,一直定期汇款到学校,坚持了很多年。每一笔爱心捐款,张莉娟都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些爱心人士的帮助,让班里的孩子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張莉娟也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远在大山深处的学校交通不方便,物流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虽然生活物资基本可以在镇上买到,但是一些学习资料、教辅书籍等还要到县城去购买。当时,从学校到县城单程就需要四个小时的车程。一路盘山路,路窄的地方,车子几乎是在悬崖边上行驶。每次去县城,对张莉娟来说都要克服心里的恐惧。后来,她就拜托在县城的熟人,或者请在重庆的父母买一些书籍和学习资料,用邮政包裹寄过来。

讲述乡村教师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经让张莉娟深受感动。一个都不能少,也是她对自己学生的愿望。在她的积极努力、多方筹措下,在当时,尽管当地学校由于家庭贫困或成绩差等原因,学生流失现象还很严重,但在她所任课的班级,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西部计划为我们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一年扎根乡镇的支教工作结束后,因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张莉娟来到了新的岗位——当时的宁蒗县教育局挂职,主要负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她利用自己熟悉电脑的特长,把部门的文字、材料等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挂职的一年中,恰逢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正在推进中。张莉娟基本走遍了宁蒗县的各个乡镇。通过调研,她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当地的现状和人们对于教育的渴望。为消除青壮年文盲,一些村子的村委会里开设了一些课程。“一些女性已经三十多岁,当了妈妈,还背着孩子来上课。我当时就想,如果能从小接受教育,也许她们的命运会完全不一样。我于是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一些人,能做一点是一点。”张莉娟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张桂梅老师,她的努力真的改变了很多女性的人生和命运。

张莉娟很感谢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经历,让自己丰富了人生经历,增长了见闻,也给了自己学习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也是这一年挂职、到各地调研的所见所感,让她坚定了要留下来的决心。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期满后,张莉娟报名了当地的招考,正式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来到宁蒗县金棉乡中学教书,扎根在丽江。

张莉娟说,最初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父母是支持的,当得知自己决定留下来时,父母却有些无法接受。“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父母还是希望我能离他们近一点。”当时,张莉娟也不知道怎么做父母的工作,“就一个‘拖字诀,一直拖着不回去”,她笑着说,“最后父母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后来,父母到她工作的学校看望她,看到当地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妈妈心疼地哭了。“现在我自己也做了母亲,更能理解当时她的心情了,更多的是怕我受苦受累。但他们最终还是尊重我的选择。现在父母也搬了过来,帮我照顾孩子。”

扎根丽江二十年,张莉娟仍然记得自己的初心。“其实我在哪里都是教书。如果去大城市,可能只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被需要,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希望我的人生能过得更有意义。”

让每个学生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张莉娟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学工作。在宁蒗一中期间,她所教两个班在年度统考中,均获得县平行班第一的好成绩。被评为宁蒗一中优秀学科组长,当选校团委副书记,2009年9月被宁蒗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之后,她又在管理岗位接受历练,先后担任宁蒗县民族中学教学副校长,宁蒗县第一中学校长,丽江市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等职务。

现在的张莉娟,虽然党支部书记、校长“一肩挑”,行政工作繁忙,但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上课。“我现在一个星期还有十几节课。我希望能够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从老师的角度来看,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能帮我更好地思考学校的管理工作应该怎么做。”

丽江市第二中学成立于2021年,其前身是中央民大附中丽江实验学校,是丽江市委、市政府为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供给,缓解城市化进程加快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问题,投资3.5亿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目前全校初中部和高中部共5个年级、35个教学班,教职工近140名,在校学生1800多人。

占地235亩的校园里,功能齐备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功能室、恢弘大气的运动场、崭新且人性化的宿舍楼……与崭新的校园相对应的是,学校的老师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8岁。

张莉娟介绍,与名校相比,丽江市二中的生源定位有点“特别”——为想进城读书的初中同学提供在城里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为初中毕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继续留在城区就读高中的机会。她说,“每年招生季,学校之间都在抢夺优质生源,但是谁来顾及另外的那部分学生?所以我们市二中自成立以来,便明确了自身定位: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名校学生,出多少高分,而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希望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能够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

做“有温度”的教育

谈及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思考,张莉娟说,学校除了教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人格教育、健康教育方面去把握。

在丽江市第二中学,德育教育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德育教育融入了日常教学的所有环节、方方面面:主题团日队日活动、14岁集体生日、青春走丽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校也很注重课堂之外学生的点点滴滴,注重学生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张莉娟介绍,学校还启动了读、思、行“三大步”励志教育,学生每天读一封励志信,晚自习期间进行自我反思,以及心理老师的心理疏导,让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通过写出来、讲出来的方式得到缓解和治愈。学校还在教学中引入了劳动课程,让学生们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每个班划分了责任田,开辟了劳动第二课堂。学生们都很积极,争着种地、浇水。食堂里吃的一些菜,就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丽江市第二中学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特别是纳西族学生居多的学校,很多学生能歌善舞,有文艺、体育方面的特长。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学校下一步将把高中部转型为特色高中,扩大体育生培养范围,打通“练—赛—考”的学习成才模式。

学校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打跳,每到大课间,千人打跳的恢弘场面便在学校运动场里上演。学校还开设了武术拳击、播音主持、足球绘画等35个兴趣班,实现学生全覆盖。张莉娟介绍,接下来学校还将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为学生创造发展兴趣特长的机会。“先挖掘学生的兴趣热爱,也许他们将来就会在这个方向有所发展。”

谈起近两年学校的发展,张莉娟非常欣慰:招生人数从2020年的147人、2021年的469人到2022年的577人,数据攀升的背后,是社会对二中办学的认可。“我们二中的学生无论从学习成绩、各项才艺还是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全市学生运动会、课本剧大赛、英语口语大赛、大阅读演讲比赛等活动中,二中学子也开始崭露头角。”

张莉娟常常对教职工说:希望我们的校园干净漂亮,是温馨的校园;老师爱岗敬业,是温情的老师;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温良的人。“如何评价我们的教育是否成功?并不是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才是成功,而是希望每一个从二中走出去的学子,能孝敬父母、熱爱生活、关爱他人,希望他们能够把从二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理念辐射出去,能影响更多的人,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带过的一届学生临近毕业时,张莉娟都会请每个学生给自己写一封信。这些信她珍藏至今,每次拿出来翻看,感动仍然会溢满心间,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还会在眼前浮现。“我发现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自己没有在意,孩子却都记在心上。这让我觉得教育是值得的,并不是一个人在单方面付出,而是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宁蒗张莉丽江市
丽江宁蒗泸沽湖
追寻两份立功喜报背后的故事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丽江市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丽江市文联组织文艺人士赴宁蒗 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是讲述,也是辨认(外一篇)
丽江市大、中学生群众体育调查研究
冬天里的温暖
On Some Teaching Method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宁蒗县总工会:“两节”慰问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