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为中国各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实践性与理论性相互辩证统一的特点在世界各个文明的医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实用性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以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医文化也愈加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关注,成为中华文化国际推广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以循证医学占据世界医学体系主流为代表的世界潮流面前,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推广之路还较长。中医在很多国家以替代医学的方式存在,大部分人很难成为中医的拥趸,但这也并不能掩盖中医副作用小、疗效独特、深受多国、多阶层、多年龄段人民喜爱的事实。尤其对于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和运用,是开阔视野、培养胸怀、熏陶修养及增进智慧的重要学习手段。
多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坚持把语言与文化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中医文化经常融入其中,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课或中医学相关课程。笔者试图根据多年来开设中国文化课及相关活动的经验,提出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以期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带来启发。
随着中国留学政策的逐步放开,来华留学团队数量也不断扩大;伴随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数量逐渐增长,如何吸引外国学生和汉语学习者的注意力将是中国文化传播者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中医药海外传播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展示引领作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1]。统计资料显示,每年13 000多名留学生来华研修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2]。随着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将成为中国与全球开展人文沟通、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
汉语热和中医热交融是中国自盛唐以来少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医药文化借助语言载体得以更好地走向世界;通过建设文化传播内容,汉语更容易被接受,两者相辅相成,同步提升。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生动表达,向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讲授中医文化,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中医文化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传播的方向与策略。
汉语热与中医文化热相辅相成,中医文化作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现象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引发世人的关注。但空有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也不能掩饰留学生在来华学习中医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许多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为片面、落后和肤浅的层面。认为中国人都会武术、还在穿长袍马褂、没有飞机和火车,以及中国完全没有现代化。例如,关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许多留学生来华之前基本一无所知,不但了解渠道单一,且缺少深入接触中国戏曲的机会[3]。对于中医的认知就更是既有限又模糊。
在知识储备方面,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如西南大学在2010年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的调查中表明,大部分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仅限于传统文化部分,即便如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也仍然十分陌生。除此以外,留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名人、典籍、建筑、哲学、宗教、文学戏剧等认知基础几乎为零。不少学生认为学习中国文化存在困难,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也无法深入思考中国问题、观察中国现象。
留学生学习中医的目的与中国学生多有不同,包括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为解除亲友的病痛,感受和体验中医药治疗等。因此,留学生对学习中医之后的未来职业发展感到焦虑,比如学到的知识在什么地方使用?学业水平与执业资格如何认定?完成课程学习后去哪里寻找可以接受的实习医院或诊所?未来的就业将会如何落实?学成归国后继续深造和继续学习将如何进行?还有学成以后与其他非中国医学专业的同行如何相处等,都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并不会发生在中国学生身上。
上述问题表明,需要对来华中医留学生的教学、考核、资格认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更加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和人文思考,除需着力于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能力,努力在教育与传播手段上加以改进外,还需关心实际收获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以及学成后的执业活动和继续学习提供可能的路径和条件。因此,应该肯定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对于留学生学习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能力则应保持客观态度,要有接纳宽容的虚心、循序渐进的耐心和精雕细琢的恒心。
汉语学习往往是来华留学生难以逾越的难题,而汉语文化载体则最具有生活气息,仅从文字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很容易流于片面而僵化灌输,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误导甚至失去兴趣。比如2007年一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印尼留学生表示:“中医这么难,精气、阴阳、五行、脏腑,这些基础理论的内容让我很糊涂……过了一段时间,我对于中医基本知识有了更多了解,学起来就越感兴趣。中医虽然属于自然科学,但和普通的自然科学不同,因为中医具有许多社会科学属性,还受古代哲学的影响。”[4]从印尼留学生的体会中,可见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文化课程的困难,但也能够感受到这位学生思维方式的进步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长期的留学生中医教学实践中,不但感受到留学生的辛苦和焦虑,也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也并非中医对外汉语教育中所特有,很多问题也可能在其他领域的国际中文教学中存在,但也体现出中医学科的特色。
权威、全面、稳定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较为缺乏。现行教材要么过于笼统,要么偏简单,趣味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资料的编纂来看,多为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院校自行组织编纂,体例内容各有特色,专家学者也各抒己见,对于一些共同遇到的问题也尚无统一认识和结论。而且这些教材彼此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借鉴,修改更替也由各校自行决定。
教师难以做到量体裁衣,采用与教授中国学生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许多担任留学生教学的老师还在各院系兼任中国学生的课程教学,难以分出多余精力为留学生专门设计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结构,授课方式也不易切实开展讨论式授课。课外实践与文化活动的组织也存在不够全面细致、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留学生较难获得切实的学习效果。而且在面对同一课堂中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时,教师很难做到全面兼顾,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比如,很多国家“尊师重道”的传统并不直接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根据美国著名调研公司 Harris Poll在2014 年的数据,美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率在逐年下降。有2 250名成年人表示现在的学生不如他们以前那样尊重老师。在中国,教师是权威,尊师重教是传统,对老师必须保持绝对的尊重,而其他国家则未必达到中国的程度。英国广播公司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对教师的尊重程度在全球20个国家中高居榜首。最常见的就是在中国中学课堂上,学生会在上课下课前起立鞠躬,这是尊重老师的基本礼仪,在美国的学校中则并不经常发生[5]。留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会有巨大差异,因此在诸如饮食、生活起居、宗教信仰、异性关系、人口政策、医疗服务以及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乃至冲突,这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谨慎应对。
然而,不论如何,互相尊重,彼此平等,是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准则之一,“尊重”是教师与留学生相处的基础。作为承担教学和培养工作的教师而言,不以自己的身份居高临下,从内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留学生也会以他的方式来尊重教师。
积极编撰适应时代需求、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及学习资料,尤其需注意重新审视来华留学生对中医文化教学的基本认识,即中医文化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植入,应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教化和感化。
进一步优化留学生中医文化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放宽政策,吸引优秀的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中医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打通语言类人才和专业类人才的壁垒,吸引更多有志人才加入中医药对外文化教学的教师队伍。
尊重师生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主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提升教学效果,采取更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去看、去听、去说、去实践。毕竟“视听说教学”方式是对外汉语教学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临床实践是所有医学生的必经之路,寓学于乐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先进教学理念,中医文化作为体现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表达方式,显得极其重要。要使留学生逐渐意识到,中医文化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应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反言之,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中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将为中医文化海外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拓展空间。如果观念、知识和文化差异,导致留学生对于中医文化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是一种客观现实,那么如何利用中医文化做好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传播就是主观上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弘扬中医文化道阻且长,激发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喜爱,中医文化之光才能久远地在世界文化之林散发出闪耀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