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与专业技术双螺旋融合

2023-12-14 22:11潘念萍黄小娥龙艳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融合

潘念萍,黄小娥,龙艳红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督导处,广西 南宁 53002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培育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人才培养新的支点,不断提升人才对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从而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1]。但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受到高校和社会重视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好地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创新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的契合点在哪里?“双创”人才培养的特色是什么?如何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亟须深化改革

(一)创新创业课程存在与专业课程不够契合的问题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度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从制订人才培育方案着手,以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为目标,分解目标任务,整体推进,形成合力。但目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分裂,体现在课程体系上两者没有精准找到结合点。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茹秋平对广东省近70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层分阶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体系及资源共享平台、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方面不尽如人意,分值均在3分以下(满分5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效果不佳,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很少持续到创业环节[2]。

(二)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综合性、创新性不足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主要载体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第一课堂理论性太强,第二课堂实践课程缺乏多元化。从第一课堂的创新创业课程来看,主要侧重于讲座和报告会,以及学校开设的必修及选修课,理论性、政策性解读多,创新思维训练、产业技术等内容少的现状,很难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来看,偏重于创新创业竞赛为主,创新创业平台比如创业园、孵化基地等提供的实践项目覆盖学生数较少,创业实践难落实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创建更多的实践活动和项目,仍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破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关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问题,结合茹秋平对广东省12所高校高职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对于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参与热情来说,98%的学生都学习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是,真正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人数占比很少,不到25%。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学生创业的主观诉求并不高,同时高职院校普遍没有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三)创新创业课程存在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评价,对于衡量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的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评价内容上,目前偏重于课堂教学内容,普遍缺乏实践课程的评价;在评价的依据上,偏重于单一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课程、线上学习、技能竞赛等综合考评缺乏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结合刘伟调查结果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未制定专门的评价标准,而是沿用了诸如专业课、公共课的书面考试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尺,一方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动手、实践的教育规律,同时也忽视了创业实践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不利于丰富教学实践的具体形式,也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

二、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原则

(一)体现创新创业—专技融合原则

1.构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双线螺旋、互推互促的育人模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说,想要在人才培养上更新模式,理念更新是先导。首先,明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促的关系。明确以目标一致、课程模块契合作为专业技术教育和创新创业融合的原则,促进课程内涵互通、效果互促。其次,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两条主线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条同样重要的主线,没有主次之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相互交错螺旋上升的主线,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分主次的育人“DNA”式存在[3]。

2.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学期的进阶式设置,解决长期以来两条主线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融而不合的问题。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致力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创业成功人士、工匠讲座等课程树立理念,一年级第二学期致力于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创新创业基础”专业课建立主动发展意识;二年级第一学期致力于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形成以实践为平台的能力培养体系;二年级第二学期致力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比赛为平台促进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三年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形成校企共育的培养体系。

(二)体现理实一体化原则

1.打造分阶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在课程教学实践和课外竞赛实践上,提供分层次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训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提升空间。既有普及的创业基础课程又有重点分阶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有效解决创新创业实践缺乏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打造分层次的项目培育机制。项目培育机制能确保参赛项目有效落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兴趣[4]。在创设层面,覆盖全体学生,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造能力;挖掘层面,以社团创新+自主学习中心结合的方式为主,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和专创结合的实践;培育层面,在二级教学单位挖掘创新创业的潜力选手进行培育,突出科研项目与创新创融合,遴选重点培育的项目;在参赛层面,在高职学生创业园和孵化中心对选手进行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的实战指导,注重资源优势,进行深度辅导,推动参赛项目有效落地。

(三)体现多方评价原则

1.结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建立了第一课堂理论考核、第二课堂实践考核、创新创业比赛考核多方评价机制,把课程成绩、社团活动、竞赛成绩等纳入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创新学分制,通过认证竞赛获奖成绩、在线申请创新学分、进行学分认定等流程,建设赛教融合学分评定机制。

2.鼓励高水平教授、名师大师、企业导师等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提升学生竞赛的层次和水平。对于评价改革来说,把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众多社会要素共同参与的开放系统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和评价中,为畅通综合评价注入新的元素,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

三、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双螺旋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修订《学院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聚焦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机制运行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与专业人才培方案中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相应模块充分融合,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部分以课程形式融入人培方案,专业技术教育的项目化实践教学部分则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中。

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致力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面向全体开出“三创”通识型公共必修课程,同时,通过创业成功人士、工匠讲座等课程树立理念。一年级第二学期致力于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创新创业基础”、专业基础课建立主动发展意识,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创新思维”“微商创业指南”“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品类创新”等创新课程。二年级致力于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形成以实践为平台的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四创”融合的品牌课程。在课程要素融合上,集成了专业、思政、比赛、就业等内容,打造了专创、思创、赛创、就创“四融合”的品牌课程,培育了“工业产品创意设计”“红色扶贫创业”“互联网+创业乐园”“‘小微’创新机电”等品牌课。三年级致力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比赛为平台促进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包括校内组织的创业大赛、省级、国家级的“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健全“课训赛”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注重通过第二课堂、创新训练、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打造全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一方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创新创业竞赛工作,负责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组织、参赛项目培育、竞赛组织、资源协调等工作。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支持体系[5]。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团活动、创新实践选修课、“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聘请导师团队为参赛师生开展集中辅导和一对一项目指导的方式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培育。学院与东盟经济开发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厅、国资委、发改委等联合,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成立广西高校TRIZ 联盟、广西东盟TRIZ 研究应用中心等,每年为学生孵化创业项目包括节水灌溉、光伏机器人50多项,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和创新的横向项目达100多项,打造校企联合培养的体系。

(三)综合考核—过程性考核+实践考核

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要求、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同时,依托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进行推广应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评价内容上,由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其本身具有社会性、体验性等非知识化的特点,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学校充分结合了专业素养、自主创新和竞赛活动三个层面的需求考量。在评价管理方面,全面实施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第一课堂改革和第二课堂创新同步进行,实施过程性考核+实践考核的方式。在评价平台建设上,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学生的个人素养评价电子档案可实现三方共管、共督、共教,畅通了共同培养渠道互通渠道。此做法得到推广,也成为学校“三全育人”的一大特色。

四、成果效益显著

(一)课程改革的成效

学校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高职学生创业基础”等慕课10余门,同时启动“课堂革命”,上课方式和方法更加开放有效,增加课堂互动,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产生,教学效果收效良好。全面推进“课训赛”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第二课堂和竞赛活动定期举行,学生参赛和创业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通过课后思考与训练模块,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固化和复盘,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知识的更新迭代。实施过程性考核+实践考核,让学生获得更多学分认证,激活学生学习和创新动力。

(二)学生受益良多

一是打造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得到学生的认可。本校2018、2019、2020、2021届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逐年增强,从2018年的21.5%到2019年有74%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对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大有裨益,其中认为“创业基础”课程提供了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创业实践提供了创业必备的比如商业技术书的撰写、创业管理等知识,理论和实际知识对他们在专业领域就业和创业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

二是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近三年创业率由0.6%上升为2.1%;选择就业后发展成为专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各占25%和18.8%;选择先就业、待条件成熟时再创业的占15.6%。

三是以赛促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创新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动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在竞赛中培养了协同统筹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融合》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