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研究: 真实性问题的视角

2023-12-14 16:30:56梁秋栢
关键词:学段心理健康心理

梁秋栢 白 雪

(辽宁大学 历史学部, 辽宁 沈阳 110136)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各学段教育的重点。 早在2005 年,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建立大学、 中学、 小学各学段相互衔接螺旋式上升有机统一的德育课程体系。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德育教育的工作, 多次强调德育课程要坚持 “循序渐进、 螺旋式上升” 的基本原则。 随着大中小学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以及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的重大任务, 强调要 “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领域。

1 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 的理解

国内关于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概念提出相对较晚, 目前, 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发展和体系构建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这些年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研究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2019 年, 俞国良等学者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概念, 指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要强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横向要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纵向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 中学、 大学各学段的衔接性、 递进性和差异性; 横向主要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学校、 家庭和社会) 的协同性、 教育性和作用性。 纵向强调的是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横向强调的是以社会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协作性。 “一横一纵” 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 本研究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纵向一体化进行探讨。

关于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早在1994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初见雏形, 文件强调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上, 可以追溯到一体化建设的最初线索。 但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并未就此开始长足发展, 而是仅仅停留在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层面。 进入21 世纪, 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未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而变好, 自1990 年以来,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未呈现良好发展的势头[2], 同时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心理学、 教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领域越来越细致,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走向新阶段。 2001 年、 2002 年和2004 年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各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同时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中观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 健康中国的理念成为国家战略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逐渐细化, 特别是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 的颁布, 提供了可具体操作的指导意见, 这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微观层面。 从宏观概念到中观细化再到微观的具体操作,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进程在缓慢发展。

2 基于真实性问题分析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必要性

近几年, 由于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传播, 大中小学的学生学习方式有所改变, 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 学生心理受到影响; 另外,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大中小学学生面临的学习成长压力与心理负担与日俱增。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大中小学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强调要 “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 给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3]面对新的历史使命, 基于真实性问题分析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势在必行。

真实性问题1: 学生A, 男, 大学二年级,初中遭遇过校园霸凌, 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学生初入大学校园, 进行过心理咨询中心的评估, 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学生相对内向, 自尊心强, 家长对其要求高, 平时言语较少, 一年级时与同学、 大学室友相处相对融洽。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门考试学生未通过, 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影响,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后, 学生的异常行为明显, 拿着棍棒在无人区教室挥舞, 晚上睡觉需要穿着特定服装才能入睡, 无法正视大学室友, 认为其长相和初中霸凌的同学极为相像, 出现幻觉和暴力倾向, 情绪十分亢奋,言语频繁且逻辑混乱, 经常提及初中遭遇的伤害并认为目前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安全且怕会有人伤害他, 记忆力短暂缺失, 无法对自己刚发生的行为产生连贯记忆。

真实性问题2: 学生B, 女, 大学三年级,高中阶段遭遇过他人言语侮辱, 留下严重心理阴影, 一度产生休学且放弃学业的想法, 进行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上大学后, 事件的影响仍存在, 人际交往受影响, 集体性活动参与意愿低。 学生性格内向, 有偏执倾向, 但对自我心理认知比较明确, 求助意愿强烈, 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自我感觉不舒服时会定期服药, 情况相对稳定, 无其他异常行为。

基于真实性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一体化的具体实践中还有诸多问题要解决。 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段之间相互割裂和脱节。 国家的相关文件针对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指导, 但针对各学段间的衔接教育并未有具体的行动指南, 导致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各自为政, 互相割裂和脱节。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有学业压力, 心理知识缺乏, 同时伴随着叛逆期的成长阶段, 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 此外,心理健康教师的配比不足, 处在学校工作的边缘, 角色感不强, 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很难第一时间介入并展开工作; 家长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意识淡薄, 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被重视, 将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混淆, 甚至认为心理问题是学生的无病呻吟。 在大学阶段, 由于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终端, 同时也伴随着近几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以及低龄化现象[4], 高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重视且配足心理健康教师, 该学段学生的学龄大, 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但并不系统, 结果往往出现学生有心理问题经过专业评估后表现出两极化的态度, 求救意识和抵触意识强烈, 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开展难度、 工作量较大, 压力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端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因此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同下一盘棋, 建立长效机制。 第二, 心理健康教育延迟。 从真实性问题中发现, 学生往往在中小学阶段就产生了心理问题, 当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介入, 并经过系统指导, 学生能逐渐被治愈, 至少不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生活。 但当心理健康教育延迟, 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所在学段没有进行及时解决, 该问题会带到下一个学段, 甚至影响一生的发展。 从目前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 在中学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例如: 焦虑、 强迫、 抑郁等问题, 但是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直被搁置。 此外, 像小学初中阶段出现的人际交往、 情绪调节以及压力适应等问题在相应学段并未得到解决, 而是将问题一直带到大学阶段, 需要借助大学的心理健康课程、 专业的心理教师等资源才得以解决。 第三, 心理档案建设空白。 从真实性问题中我们看到, 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在初中学段, 但在学生的个人资料中并未找到任何相关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建设可以为更高学段服务, 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症状, 能提前设置预案或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进行干预和预判。 目前, 各学段都未实质性地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变化无从掌握, 只能在某学段发生问题时再进行多渠道探究,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和干预没有连续性和衔接性, 甚至在学生进行转学和升学阶段, 外界环境的改变和心理干预的缺失, 致使学生因缺少心理支持演化成更严重的心理危机或变成极端事件。

3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建设路径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 “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基于真实性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正确认识问题发生的原因, 寻求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对策, 推动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构建制度一体化。 制度的建立是规范的前提,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一体化建设, 有效突破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的隔离状态[5],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制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目前, 在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大纲中都有明确规定, 但是针对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性、 延续性和差异性的内容并未进行有效指导, 使得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 制度建设一体化是推进各学段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在制度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 宏观层面上国家进行统筹安排, 做好顶层设计, 思路统一, 把握整体性原则; 中观层面上大中小学加强合作, 在落实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反馈, 破解难题, 形成各学段联动的局面,为心理健康教师创设良好的条件合作交流; 微观层面上心理健康教师认真学习研讨国家指导文件, 各学段教师定期交流和研习, 互通信息, 增强角色感, 形成和学生积极互动的良性局面, 获得学生的信任感。 在制度建设的一体化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体都需要形成整体性、 系统性的思维, 纵横贯通、 上下联结。

开展活动一体化。 活动一体化可以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适时释放学生压力, 同时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集体活动、 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构成[6],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遵循各学段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健康目标,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和成长关键期, 根据大中小学学段的心理状态设计活动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较少, 而高校在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 中小学专、 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借助高校的优势, 招募高校相关社团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者走进中小学, 协助教师开展活动。 活动的前期策划、 中期实行和后期总结做好存档工作,便于总结经验和提炼精华内容, 经过精心打磨和锻造, 打造精品活动, 在区域内进行推广, 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体化进程。

建立档案一体化。 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符合心理伦理的要求下, 遵循保密性原则, 将心理数据、 外在表现异常的同学建立心理档案, 定期进行测评和谈话, 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 做好动态监测。 二是系统性的档案建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发生、 发展轨迹, 必要时可以为病理学提供现实支撑。 三是随着学生学段和学籍的变化, 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及时、 客观且准确的了解学生情况, 工作衔接顺畅, 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可以持续跟进。 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在建立过程中既要符合伦理性、 保密性和隐私性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又需要监管, 在转交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手续, 规范地转接相关档案,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但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一体化建设的落地会极大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但目前是刚起步的阶段,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借助德育一体化研究的成果, 遵循学生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构建一体化体系,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一体化、 课程内容一体化、 课程目标一体化和师资力量一体化等要素, 建设一体化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 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将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学段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5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