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地方音乐传承发展路径
——以采茶调为例

2023-12-14 10:06
福建茶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受众音乐文化

林 萃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采茶调是一种产生于社会大众劳动场景中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中,采茶调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促使采茶调在新的环境中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发展活力,并发挥出采茶调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是采茶调传承发展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从传统文化视阈下对采茶调传承发展路径做出探索,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采茶调的简述

采茶调起源于汉族,随着时代变迁,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演化成“茶歌”、“打茶调”、“敬茶调”等曲调,最初这些茶歌并未有统一的曲调,后来逐渐发展孕育出专门的“采茶调”,与山歌、川江号子等一同成为传统的民歌形式,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黄梅采茶调、桂东采茶调等,用于倾述自己的情感,表现当地的风土习俗。

从地理环境看,自然条件下特定的劳作方式是采茶调形成的基础,我国南方多地属湿润气候,适宜种植茶叶,人们在采茶过程中即兴发挥哼唱的歌谣,时而抒情,时而欢愉,于是产生了采茶调。最为盛行的当属黄梅县的采茶调,这里的人们文化生活较为贫瘠,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较少,这也为采茶调的推广与传播带来了困难,但由于黄梅县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条件,每到梅雨时节,雨量集中,人们良田被淹,被迫迁移,采茶调也随之被人们带出黄梅县,从而吸收其他地域文化,演化成新的采茶调。

从文化根基看,采茶调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吴楚文化、劳作文化与民俗文化。在文化的共同熏陶与滋养下,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精神成为采茶调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在劳作中即兴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采茶调曲调平和,易学易唱的传播特点,这种紧贴大众审美,符合民众文化需求的采茶调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感染力。

2 采茶调的传承发展现状

传统地方音乐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展现出了一定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传承主体与传承内容两个方面。

从传承主体来看,深厚的群众基础曾经是采茶调能够得以流行与发展的重要根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系的逐步完善,采茶调传承发展工作深受其益,特别是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传承人数量也正在增多。与此同时,民间艺术组织作为原生态的传承人孵化系统,不仅在传承人的培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采茶调艺术的创新。另外,各类音乐活动也能够成为民间歌手对采茶调音乐进行推广的平台,这对于提升采茶调的社会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采茶调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弱化,导致采茶调的传承发展面临瓶颈性问题。具体而言,传承主体的老龄化严重,这不仅是因为新兴音乐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更是因为采茶调等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需要时间沉淀,学习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采茶调的艺术精髓和表演技巧,这导致了年轻群体对采茶调欠缺传承兴趣或者传承信心[1]。与此同时,在传承人培养工作中,培训与指导体系的系统化水平仍旧有待提升,包括采茶调在内的很多地方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仍旧将口传心授作为主要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导致传承工作的完整性受到负面影响,而系统性的不足则是导致传承人艺术素养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传承内容来看,采茶调等地方音乐具有活态性,既是承载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在时代发展中持续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采茶调等地方音乐必须得以传承、利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采茶调的传承,必须重视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充分的挖掘,而其本质属性既体现在音乐形态、演唱技巧的独特性方向,也体现在其产生原因与基本功能方面,即抒发社会大众情感。从这一角度来看,采茶调的传承内容,不仅包含其艺术特色的传承,也包含其艺术功能的传承。从演唱技艺的传承方面来看,由于传承人培养体系存在一些有待持续优化的问题,因此,采茶调等地方音乐的精髓技艺正在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而逐渐消失,虽然年轻一代同样在传承采茶调的音乐实践中做出了许多的探索与努力,但是由于采茶调的音乐具有形态多样的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传承人在传承内容方面展现出选择性特征[2];对采茶调音乐的创新,又建立在对这些艺术具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这一基础开展创新工作,则容易导致采茶调音乐的本质属性被弱化。

3 传统文化视阈下采茶调的传承发展路径

3.1 强化政策扶持

来自于政策供给的宏观引导,对于采茶调的传承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策供给的顶层设计中,需要重视针对采茶调这一民间音乐传承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扶持,从而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坚定相关主体推调传承发展的信心,提升采茶调的传承发展成效。具体而言,政策扶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首先,政府部门有必要针对采茶调的传承发展特点,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保障相关政策能够得以有效实施。例如,围绕民间采茶调音乐的保护与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完善,有效规范采茶调等地方音乐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中的种种行为,因此,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应当是政策扶持中的基础内容。

其次,政府部门有必要对采茶调音乐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进行扶持。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置专项扶持基金,为媒体宣传提供支撑,确保媒体能够围绕采茶调音乐打造更多优质的栏目,为提升采茶调的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夯实基础。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在地方音乐进校园以及校园与民间艺术组织的合作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推动各方主体在参与地方音乐传承发展中的积极性,促使相关工作能够得以高效开展[3]。

再次,政府部门有必要在传承人培养工作中强化扶持。在此方面,政府部门有必要构建激励机制,依托奖学金、培训补贴等多种手段,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采茶调音乐的学习当中。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有必要为传承人提供科学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在确保传承人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解决传承人在生活、职业发展中的后顾之忧,促使传承人能够更为专注的开展学习。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当强化传承人推介、宣传活动,提升传承人知名度,在满足传承人社会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上,提升采茶调等地方音乐传承工作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最后,政府部门有必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采茶调的传承发展工作。例如,发展文旅经济,助推旅游企业在相关工作中的参与,有效推进采茶调等地方音乐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创新采茶调的音乐发展形态,为其传承发展带来更大活力。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强化对社会力量的引导,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传承发展模式。

3.2 革新媒体传播

以大众媒体为平台对采茶调进行广泛传播,是提升采茶调社会认知水平的有效路径,这无论是对于提升采茶调的影响力、拓展采茶调的受众群体,还是对于为采茶调积蓄更多的创新力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采茶调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路径来看,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为采茶调的媒体传播带来了机遇,在此背景下,相关主体需要重视整合各类传播渠道,依托全媒体传播的方式,提升采茶调的传播范围。

从传统媒体对采茶调的传播来看,传统媒体需要强化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履行自身的传统文化传承职责,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推进采茶调传播。例如,电视媒体可以围绕采茶调的发展历史制作纪录片、以采茶调为主题组织音乐比赛等,有效展现采茶调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提升电视受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广播媒体则可以使用人物访谈、音乐鉴赏等方式,通过采茶调传承主体或者经典的采茶调曲目,为受众呈现更为丰富的采茶调音乐。纸媒则可以围绕采茶调发表专题报道、深度评论,引导社会大众透过文字对采茶调的生存现状、发展路径做出反思等,为舆论环境的优化创造良好条件[4]。与此同时,各类传统媒体还应当重视收集受众反馈信息,为传播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总之,传统媒体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媒介资源在展现采茶调文化内涵方面的优势,使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对采茶调进行有效传播。

从新媒体对采茶调的传播来看,新媒体在提升信息传播时效、强化信息视觉冲击力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相关主体需要对自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等进行综合应用,根据不同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受众群体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采茶调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例如,在知识分享平台中,相关主体需要重视呈现与采茶调相关的专业知识,并重视与平台受众围绕采茶调的特征、发展趋势、传承路径等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在自媒体社交类平台中,则需要重视围绕采茶调设计具有互动性、讨论空间的话题,在互动中激发平台受众对采茶调进行了解甚至学习的兴趣。在娱乐性更高的短视频平台中,则需要挖掘平台受众的娱乐需求与采茶调的娱乐因素,确保传播内容与平台受众娱乐需求实现更为完美的对接,从而有效激发平台受众对采茶调的兴趣。

3.3 对接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下的采茶调与流行并不冲突。采茶调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从而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新的时代下,采茶调的传承发展必须建立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之上,通过促使采茶调这一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对接,促使采茶调展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性、时尚性特征,为当今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夯实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采茶调与流行文化实现对接的过程中,需要保留采茶调文化的独特性特征与魅力作为基础。采茶调的独特性,是采茶调具备区别于其他地方音乐审美特质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创新中忽略对其独特性的保护,则采茶调也将失去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为此,在对采茶调与流行文化进行对接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以及对二者对接路径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工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避免过于简单化的将流行元素融入采茶调,更不能过于随意化的对采茶调进行商业化的处理。

从促进采茶调与流行文化实现对接的路径来看,首先,文化部门、艺术团体可以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应用到采茶调呈现场景的打造中。例如,在采茶调表演过程中,可以将现代化的舞美要素、灯光要素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到视觉效果设计中,提升整个舞台表现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让观众从采茶调表演中享受新鲜的审美体验[5];其次,在采茶调创编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是对采茶调艺术进行创新、促使采茶调艺术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有效路径。在此方面,采茶调创编主体可以对现代音乐中的元素进行借鉴,生产更符合年轻受众取代的作品,促使更多受众与采茶调进行更为深入的接触;再次,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将采茶调元素融入更具时尚性的领域当中,拓展采茶调受众,提升采茶调的时代性。

3.4 依托教育传承

依托教育阵地对采茶调进行传承,既能够促使社会大众对采茶调做出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认知,也能够为采茶调传承人培养工作提供阵地,有效推进采茶调传承发展工作突破现有瓶颈。在依托教育推进采茶调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主体既需要重视发挥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也需要促使传统文化向社会教育体系渗透。

从采茶调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渗透来看,当前,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将这些经验应用于采茶调传承发展当中,对于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具有的优势、助力采茶调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采茶调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重视做好课程建设与课外活动建设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中,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形态的合理设计、校本教材内容的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内容,提升相关工作水平,能够确保教育工作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在课外活动设计中,学校不仅可以将采茶调的音乐应用于各类文娱表演活动当中,也可以使用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形式,围绕采茶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引导学生群体对其开展深入的思考与讨论[6]。另外,学校需要重视发挥出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参与采茶调传承发展、探索采茶调传承发展路径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群体更为自主、主动了解采茶调的传统文化。

从采茶调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渗透来看,社会教育在引导社会大众了解采茶调艺术特色、认识采茶调传承发展危机以及参与采茶调传承发展实践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社会教育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文化馆、图书馆等机构在采茶调的传承发展中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明显的优势,这些机构可以通过举办与采茶调传承发展相关的知识普及活动,为采茶调传承发展工作提供助力。在这些文化机构之外,社会教育机构、社会文化机构、社会艺术团体也可以在采茶调推广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在邀请采茶调传承人、专家学者参与的基础上,开设具有公益性质的采茶调传唱培训,有效提升采茶调的社会影响力。另外,社区组织能够通过推广采茶调音乐,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社区组织需要围绕采茶调举办知识普及活动,丰富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在提升采茶调传承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强化社区文化自信与凝聚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采茶调等地方音乐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着亟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传承人培养工作、传承内容等多个方面。在推进采茶调等地方音乐的传承发展实践中,应当重视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传承发展环境,也需要抓住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机遇,通过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采茶调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文化主观部门、民间艺术团体还有必要促使采茶调艺术与流行文化实现对接,提升采茶调的时代性、时尚性,并通过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阵地作用,为传承人培养工作、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从而促使采茶调等地方音乐形式能够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更强的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受众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音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