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鹏 陈庆国 李娜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在奥运会体操项目中,有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及蹦床三大项。竞技体操是一项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的奥运会体操项目,是通过运动员体能、技术和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比拼来实现运动员自身价值的体育竞赛项目[1]。竞技体操项目主要是运动员通过手臂、腿部及四肢等直接动作来完成不同项目、不同类型的难度动作,而这些难度动作的完成必须借助运动员高水平的体能训练得以实现。其中,青少年作为我国竞技体操运动项目的参与主体,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为有效转变当前我国竞技体操现状,培养高质量竞技体操运动人才,加强对其体能训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体能可以保障人体健康水平、大脑机能状态以及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如日常生活、劳动以及运动中出现的走、跑、跳、支撑等基本能力,是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等综合状况的反映,亦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础条件与能力之一。从本质上来看,体能特指人体体质的强弱和基本活动能力,包括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克服阻力的能力、快速运动能力、持续工作能力、协调运动能力以及灵活准确的动作能力等[2]。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体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在劳动与生活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当前体能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体育专有名词。在体育运动中,体能通常情况下被视为人体所呈现出来的机能,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上述这些机能大多通过人体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位移距离用时的多少、肌肉持续工作的长短以及完成动作频率的快慢等反映出来。但通常情况下上述这些机能是由人体大脑皮质神经和相关组织器官共同配合,以肌肉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基于此,体能又可以被视为是人体在大脑神经中枢调控下通过肌肉活动反映出来的一种机能。所谓体能训练,顾名思义,便是对上述机体能力的一种训练。
体能训练作为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可以分为专项体能训练与一般体能训练[3]。专项体能训练与一般体能训练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与训练内容还有训练方法有关,其中专项训练是根据专项体育运动特点以及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制订科学合理的、与专项体育运动紧密联系的训练方案,在保障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战术的同时,充分发展运动员自身与专项体育运动相关的专项力量,以便在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一般体能训练则是通过采用多样化训练方法,最大程度上提高各项运动器官的机能,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要求运动员要掌握先进的技战术,不断提升运动竞技水平[4]。基于此,作为一名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要想在竞技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势必要提高运动员自身对先进竞技技术的掌握,如耐力、速度、力量等。正如高楼大厦的建成需要坚固的地基作为保障,如果地基不牢,高楼大厦则面临倾倒的风险。通过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不同竞技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体能要求不同,但体能作为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的基础,只有体能提高了,竞技水平才有提升的可能。对于竞技体操这项运动而言,要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可以通过改善训练方法、增强体能训练等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的机能与竞技能力。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体能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运动员而言,其机体能力发展程度越高,竞技能力衰退速度减缓,进而使得其竞技水平保持时间越长。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体能训练能够加强运动员对专项技战术的掌握程度,减缓其运动竞技水平衰退速度。对于竞技运动员而言,如果其体能与运动竞技水平不相适应,可能会出现运动寿命过早夭折的情况。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体素质、运动寿命、运动伤病与体能训练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延长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实施必要的、科学的、合理的体能训练尤为重要,后者能够帮助青少年积极应对竞技赛场上出现的突发情况,以便做出合理的回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体能欠缺导致的运动伤病。对于青少年而言,强身健体是体能训练的基本目的,参与体能训练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5]。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通常保持在10~15年之间,为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通常情况下会采取专业体能训练这一方法。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运动员的体质,还能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因不科学训练造成的运动伤病出现的概率,进而达到延长其运动寿命的目的。
通过对大量训练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心态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员制胜的重要因素。但这种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能训练,青少年能够在思想认知上对训练任务和竞技比赛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对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而言,及时调整自身情绪及心理状态至关重要,而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与运动员扎实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体能密不可分。但在此过程中要深刻明白,体能的发展与提高是运动员自身身体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存在较大变量,所以注重对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至关重要,这也是培养运动员比赛信心的重要过程。
从竞技运动项目来看,竞技体操作为运动员借助器械或徒手进行多种身体操练的项目,其练习难度大,对身体综合素质要求高,是一项力与美完美结合的竞技运动,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在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借助专业器械完成相应动作,评委根据运动员对规定动作的完成程度及难度进行评分[6]。通常情况下,习惯用“体操”来称呼“竞技体操”,这一体育项目最早起源于18 世纪的欧洲,1952 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把体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近代竞技体操传入我国,随着这项运动的发展,竞技体操的内容不断丰富。目前,竞技体操女子项目包含自由操、平衡木、高低杠等,男子项目包括自由操、单双杠、吊环、跳马、鞍马等,受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竞技体操运动员非体能训练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基于青少年群体成长特点,在对其进行体能训练时须把握以下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为保障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从其参加训练到运动寿命终结,对运动员开展的体能训练要根据运动项目及运动员身体素质制订专项计划。对于处在学习训练阶段的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来说,现阶段体能训练更加注重对其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尤其是采用多种形式交替进行,避免基本技术训练过于集中。与此同时,对于竞技体操这一体育项目而言,由于其包含了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对青少年运动员翻滚、倒立、支撑、回转等多种动作以及动作配合音乐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上述这些要求的完成需要运动员具备相应的体能,因此在对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往往会从运动员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对其进行多项体能项目的训练,以期培养全能型体操项目运动员。
为提升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在对青少年运动员开展体能训练时,要根据运动项目技战术、对运动员力量的要求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这就需要对运动员展开专项体能训练。但在开展专项体能训练时,需要在一般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竞技体操这项运动项目与跳高、跳远、跑步等体育项目相比,其对运动员自身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在对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结合体操运动发展要求,对相应的专项体能进行训练。如通过正握大回环、原地纵木分腿跳等进行力量训练,用木上提倒立、木上控腿、抓木举腿等进行耐力训练,用斜坡单腿左右跳、单足立转等进行速度训练,采用扳腿转体、连续原地换腿跳等进行柔韧训练等。
针对性原则是强调要根据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项目要求制订专项训练方案。如要参考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竞技比赛要求、训练基础等情况作出相应安排。对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而言,其运动素质发展存在一定敏感期。通常在青少年运动敏感期要遵循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为青少年运动员后续体能训练奠定良好基础。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青少年力量发育情况。一般情况下,对于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运动员开展的力量训练,应当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影响青少年心脏的正常发育。此外,要注意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要关注青少年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
竞技体操运动是当今世界体坛的重要竞技项目,新规则的不断变化要求运动员不断提升自身竞技水平。其中专项体能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竞技体操中尤为重要。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专项体能训练是一种非长期性、专门性、单一性的运动训练。竞技体操是一项对专项体能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如果没有良好的专项身体素质,运动员难以掌握运动项目中的高难度动作。基于此,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科学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尤为关键。
就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而言,他们正处于由中级训练转向高级训练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专项体能训练质量直接影响其在高级阶段训练中对难度动作以及接连串的掌握与创新,这也是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保障。根据青少年身体发育及技术特点,对其展开的专项体能训练应当围绕身体力量、速度以及柔韧等核心素质。如竞技体操中鞍马项目的所有动作都在运动员支撑与摆动中完成。这对运动员支撑、灵敏等专项力量的要求较高。对此,便可以在专项体能训练中注重对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腹肌、背肌、固定躯干的肌肉群的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运动员上身腕部力量及手臂力量进行专项训练。对于吊环这一项目而言,则需要运动员经过悬垂、支撑、倒立或直臂来完成动作,这对运动员手臂、肩带肌肉以及躯干肌群的力量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而上述这些力量都需要在日常对运动员开展的专项体能训练中实现。竞技体操中的双杠项目对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双杠项目中的多数动作需要运动员选择摆动或飞行动作来衔接完成,这些摆动动作、飞行动作都对运动员的上肢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动作数量较多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这对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对此,在开展专项体能训练时,要充分考虑体育运动项目的完成特点以及对运动员的力量要求,并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专项力量或体能训练,为其完成竞技动作提供素质保障。
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说是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能训练方法是在教练员和运动员训与练的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的。其中,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基于此,在竞技体操运动体能训练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平衡、柔韧的特点而进行针对性训练计划。3~15 岁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期,应接受正确运动方式训练,培养运动习惯,在身体可塑期内用合理的训练方式,打造健康心理和完美身体素质。如针对竞技体操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时,可以采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的形式进行,位移速度主要采用不等距离短跑的形式进行,对于位移速度没有较高要求的项目,运动员在训练中则可以多采用50 m 内的短距离跑进行练习。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可以采用一般耐力训练与专项耐力训练,其中一般耐力训练可以采用不等距离跑的形式。
对于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而言,除了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之外,训练内容的选择与制定尤为重要,可以说其与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密切相关,事关运动员身体形态、竞技能力与体能素质。对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体系至关重要。构建竞技体操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前提是熟悉和了解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以及当前世界竞技体操运动技术发展的需要。虽然现有的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庞大,涉及范围较广,但其训练重点仍集中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素质上,对项目专项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由于竞技体操分为不同的小项目,不同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就其中的力量素质而言,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等。由于竞技体操运动要求运动员快速起跳、翻转、制动,对于快速力量即爆发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而男子体操项目中的吊环、鞍马项目,则对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安排力量训练时,要根据不同项目对力量的要求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除了不同项目对训练内容有要求之外,竞技体操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周期,其体能训练内容也存在差别,如准备期各种力量素质训练的安排相对较多,而在比赛期各种力量素质训练的安排则相对较少,在恢复期则应加强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综合训练。
综上所述,竞技体操运动作为一项技能主导类项目,其动作技术复杂,因此技战术成为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制胜的最主要因素。技战术的掌握与运动员体能素质密切相关,因此,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至关重要。基于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竞技体操体能素质可以通过强化专项体能训练、丰富体能训练方法以及优化体能训练内容等途径实现,在增强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同时,为提升其竞技水平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