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士英 杜吉生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北京 1022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在消防员的培养过程中,体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的消防体育课程的开设,就为消防救援人员开展体育训练提供了一种认识和掌握科学有效训练方法的途径。然而,在消防院校、消防站点的消防体育训练中,由于参训人员相关知识的欠缺,在进行训练时造成运动损伤仍然是一个屡见不鲜、亟待改善的现象。为了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需要加强对消防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研究。
消防员作为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援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体能训练作为消防员日常训练的基础性内容,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体育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一直是困扰消防员、组训人员的难题,同时也是制约消防员体能训练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对湖南省消防员消防职业训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1],消防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身体的四肢部位(包括肘、腕、指关节和大腿部、小腿部、膝、踝关节及足弓)、躯干部位(包括肩、胸、腰、腹、臀)和头部。其中,躯干部位的腰部损伤占所有运动损伤部位的50%以上,以大腿、小腿、膝关节和踝关节为主的下肢部位,损伤比例均超过所有运动损伤部位比例的50%,其中膝关节损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70%。
1.1.1 膝关节损伤
据统计,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包括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韧带损伤等,这与消防员日常训练时动作难度高有关,大幅度的弹跳动作如蛙跳、登楼、爬梯等,使得膝盖受伤的可能性增加。
膝关节损伤的发生因素如下。
(1)下肢肌肉力量薄弱,导致膝关节稳定度降低。
(2)膝关节稳定性差,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不足。
(3)缺乏运动训练经验,技术动作不规范。
(4)场地条件受限,不适合长时间负重训练或者负重跑。
1.1.2 韧带损伤
消防员在日常体能训练中,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很容易造成韧带损伤,甚至导致韧带的撕裂。其中,最常见的是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其次是踝关节前叉韧带损伤。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发于消防员进行大量跳跃类活动时,例如长期跑跳、打篮球等。具体表现为膝关节活动时疼痛,无法完全伸直。
踝关节前叉韧带损伤多发于踝关节扭伤后造成的踝关节部位外侧副韧带和内侧三角韧带损伤。具体表现为踝关节部位的明显肿胀、踝关节活动时疼痛、无法完全伸直踝关节等。
踝关节前叉韧带损伤的发生因素如下。
(1)踝关节部位的韧带受到过度挤压,引发踝关节部位挤压伤。
(2)剧烈的跑、跳、蹲、起等,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牵拉受力,引发踝关节部位的牵拉伤。
(3)踝关节部位骨折,同步造成韧带起止部位受到过度牵拉,引发踝关节韧带损伤。
1.1.3 肌腱损伤
消防员日常体育训练中的部分项目,比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单杠拉伸等,需要进行上肢的大量重复动作,导致肩、肘、腕和手指等部位受到过大的张力,从而引起相关部位的肌腱损伤。例如,在上肢肌肉力量训练过程中,在保持力量训练动作的同时,手臂会在各个方向上反复弯曲和伸展,这就会造成肩关节和手腕等部位的肌腱损伤。
肌腱损伤的发生因素如下。
(1)肌肉拉伤。肌肉拉伤是指肌肉在运动中被拉长或缩短,并且超过了肌肉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造成的损伤。肌肉拉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肌肉拉伤多由运动动作不当、强度过大或力量不足造成;慢性肌肉拉伤则多由过度运动、疲劳过度或长时间未运动所致。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如果出现肌肉拉伤,消防员会出现腰酸背痛、局部肿胀等不适症状,影响正常训练和日常生活。而由于训练强度不当或训练方法有误,这种状况时有发生。
(2)肌痉挛。肌痉挛是指肌肉强直性收缩,局部肌肉处于收缩状态而不能随意运动。这种情况可发生在特定的肌群,如腓肠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等,也可发生在全身。由于痉挛发生的部位和发生的机制不同,可以分为肌内痉挛和肌外痉挛两种。前者是由局部肌肉受到刺激,持续收缩引起肌肉张力过高而造成的。后者是由于骨骼系统内部或外部的不协调运动而引起的肌肉异常收缩,通常会导致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消防员在训练中发生的肌痉挛主要有腓肠肌痉挛和比目鱼肌痉挛两种。消防员如果平日不注重膳食均衡,导致体内钙含量不足,或行走、跑动时间过长,下肢肌肉过度劳累,都易引发腓肠肌痉挛。比目鱼肌痉挛的触发点可能是跟腱疼痛、腘绳肌紧绷、腰痛、夜间抽筋、头痛等,多因外伤造成的肌肉力量不平衡所致。
1.1.4 肩关节损伤
肩关节损伤是消防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占运动损伤总数的20%左右。肩袖损伤是肩部常见的一种损伤,通常表现为疼痛和功能受限。肩部疼痛通常发生在肩袖最大伸肌肌腱处,表现为酸胀或撕裂样疼痛;肩袖功能受限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范围缩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脱位”,其常见原因包括过度使用和劳损、肩峰撞击症等。肩袖损伤多发生在上肢外展运动时,例如上肢外展外旋等。
肩关节损伤的发生因素如下。
(1)年龄因素。人体骨骼一般在25 岁左右开始进入衰老期,肩部各组织,包括肩袖韧带等发生退行性改变,组织弹性逐步丧失,变得僵硬,从而更容易受伤。
(2)反复过度使用上肢,尤其是反复进行上举动作,是肩关节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消防员常需进行拉肩梯、攀爬绳索等科目的训练,易致使肩关节损伤。
1.1.5 其他运动损伤
除上述常见运动损伤外,消防员还经常出现其他运动损伤,如腰部关节损伤、手部损伤、足部损伤等。
(1)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附着在小腿的肌肉上,当过度疲劳或穿鞋不合适时,就会出现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和僵硬等症状。
(2)腰肌劳损:多由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所致,主要表现为腰部不适,常伴有腰痛、脊柱侧弯等症状。
(3)急性腰扭伤:多由突然的扭转动作所致,一般以腰部疼痛为主;还可能伴有腰部肌肉和韧带损伤。
(4)慢性腰背痛:多由腰部肌肉长期劳损或长期坐姿引起,常伴有背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5)手指挫伤:因手指受到强烈的撞击而产生,依程度可分5 种,分别是扭伤、脱臼、骨折、腱断裂、挫创伤(皮肤裂开)。
消防员的训练科目包括体能训练、消防基本业务训练、消防专业训练等。消防体育训练是各项训练科目的基础,在体育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势必影响消防员按时按量参加专业业务训练。而消防体育训练强度高,对消防员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高,突发情况多,极易造成消防员的运动损伤。相关研究调查显示[2]:在基础体能训练中,消防员易在单双杠、障碍跑等项目上发生运动损伤,二者造成的损伤总和在所有基础体能训练项目中占比约高达40%。
消防体育训练的主要科目如下。
基础体能训练:包括短跑、中长跑、长跑、俯卧撑、仰卧起坐、单双杠、障碍跑、蛙跳、负重跑、蛇形跑等。
单、双杠:在单、双杠上做大摆动和转体练习时,对参与人员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注意力集中,身体具备良好的协调、平衡功能。而消防员如果在休息不到位或身体机能较差时参与相关训练,极易发生损伤。
尤其是在开展双杠撑体项目训练时,肱骨在离心下降阶段几乎处于伸展极限的角度,这会让肩膀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易造成肩关节向前不稳定。如果在肩袖肌群和肩胛稳定性并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就只能完全依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与盂肱韧带的保护,避免肱骨产生向前的脱臼损伤。而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双杠撑体动作下,相关的肌腱与韧带将会被迫拉长,造成肩关节前关节囊和肱骨肌腱的松弛,或因过度使用产生退化,这些都会给消防员平日的基础体能训练埋下一定的隐患。
障碍跑:障碍跑项目需要消防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爆发力,还需要有较强的耐力、身体协调性与灵敏度。
翻越障碍墙时,起跳过远,蹬墙力度过大,双臂拉扯墙体力量过大,容易造成三角肌、斜方肌拉伤。起跳过近,则易磕碰膝盖,出现膝关节韧带扭伤。蹬踏角度不正,易造成脚趾趾骨骨裂。如果手支撑墙前侧或后腿高度不够,则易发生前滑,导致前扑倒地或倒挂于矮墙磕碰头部。
在持水带过独木桥项目中,消防员在上桥时,如果踩踏引桥位置过低,在引桥、桥面连接处极易失去重心而坠落。在桥上行走时,脚踩独木桥侧面滑落,导致胸部磕碰桥面,则可能造成胸部软骨、肋骨骨折。
而在训练中出现动作不规范、用力不当等问题,也容易造成肌肉拉伤、韧带拉伤、关节扭伤等损伤;过度疲劳或运动量过大时也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因此,消防员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避免盲目训练、超负荷训练而导致损伤。
消防应用体能训练:消防应用体能训练是救援能力培养的基础,是消防部队履职尽责的重要保障。具体训练项目包括百米负重、5 000 m负重、拖拽重物、百米翻越板障碍、400 m物资疏散、挂钩登楼等。其中,百米翻越板障碍、400 m 物资疏散、挂钩登楼3 个项目受伤率最高,占比约为60%。
百米翻越板障碍与400 m 物资疏散等项目需要消防员频繁进行负重、弯腰操作,腰背负担较重,下肢的膝关节和踝关节承受负荷也很大,是易损伤部位。坚持长年训练的消防员,极易发生腰椎问题和膝关节损伤。
挂钩登楼项目中出现的损伤情况,与器材装备及消防员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器材装备方面:由于吊具使用不当或自然磨损,挂钩可能会脱落,导致物品掉落或人员受伤;在吊装重物时,挂钩可能会扭曲、变形,甚至破裂,造成物品掉落或人员受伤;挂钩边缘锋利或不平整,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人员刮伤。
消防员自身原因:挂钩登楼训练持续时间长,出汗量增多,大量体内盐分丢失,可能引发肌肉的不自主强直收缩,出现抽筋现象:挂钩登楼训练过程中易发生肌肉劳损或者体能超负荷,造成消防员摔伤及软组织挫伤,虽然多为轻型及急性损伤,且相对而言恢复时间较短,但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多次此类损伤的累加就可能逐渐演化为慢性损伤,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治疗方能恢复,并且存在无法恢复或者留下后遗症的可能。
很多消防员在体育训练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问题,不遵循相关运动损伤理论的指导,盲目开展训练,只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追溯运动损伤的根本原因,最大限度降低损伤率,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措施[3]。所以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消防体育训练的受伤概率,充分保证消防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科普相关知识。
2.1.1 教员提升自身素质,充分讲解相关知识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运动与损伤方面,教员自身的专业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员对科学训练的重视程度。所以教员首先要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拓展与研究工作,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课堂上为学生充分讲解科学训练的相关知识并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而后在组织训练时时刻关注学员动作标准与否,及时加以纠正。通过外部推力,让学员充分意识到科学训练的重要性。
2.1.2 提升学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组训方面,教员要时刻创新组训方式,提高学员的训练兴趣,使学员全身心投入训练中,由此降低训练造成损伤的概率。教员可以通过安排交叉训练科目来缓解学员对某一科目的疲倦心理;上课时,教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播放音乐,为学员提供相对舒适的训练环境;在完成大幅度的运动训练之后,可以组织实施一些基础体育小游戏缓解学员生理以及心理的紧张感和疲惫感。
2.1.3 统筹课堂内外,全面普及消防体育知识
运动训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在消防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上与课下教学相融合。教员可以通过组织科学训练知识竞赛等形式,了解学员对训练科学性的掌握程度,增进学员对科学训练的理解。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展开运动训练方面的讲座,并对学员日常训练中存在的疑惑进行答疑解惑。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员还可以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的形式来加强对科学训练的宣传力度[4]。
身体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具有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性[5]。即使充分掌握了运动训练知识,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学员在高强度训练下受伤的概率也会增加。因此,教员要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2.2.1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超负荷训练经常被用来作为快速提升成绩的手段。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学员的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那么这种超负荷训练只会让学员的身体机能处于失衡状态。在进行一些高强度训练时,学员也不能在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保护人员的陪同下盲目增加训练强度,要在自身肌肉充分适应某一程度的训练强度后再增加负荷,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2.2 合理膳食,增强身体素质
合理饮食可以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在百米冲刺等速度型训练中,身体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因此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予以中和;在力量型训练中,需要促进肌肉的生成,因此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保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在灵敏度训练中,应尽量避免摄入油腻或难消化的物质。同时,高强度的训练要着重注意补水。
2.2.3 引入心理干预方法
体能训练和心理干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适时适量的心理干预会对学员的体能训练产生积极的影响。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学员建立自我勉励机制,从而增强训练意愿,进而有助于持续提升身体素质[6]。
运动损伤后的治疗与体能恢复也是减轻运动损伤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运动损伤检测监控体系,针对不同的训练损伤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要做好医用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药物的干预治疗[7],切实保障学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做到训练损伤的早发现、早治疗。同时,相关单位要注意总结、研究学员容易受伤的部位及原因,给出相应的预防建议,防止更多的人因相似的原因受伤。
消防体育训练是消防人员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消防人员进行体能锻炼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总结消防体育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分析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对消防体育训练科目提出了预防措施,力求避免因体力不足、盲目训练、训练不科学等原因导致的训练损伤,也为消防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