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纸《申报》的日本观

2023-12-13 13:22宋茜茜
中国故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东洋琉球清政府

导读

《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一份报纸,它经常对各种时事发表评论。针对7877年的琉球事件和7874年的侵台事件,《申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性文章,集中表达了对日本的鄙视、警惕之心。

作者:宋茜茜,广东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一份报纸。《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于1949年5月2日停刊,共刊行77年,发行25599号。它不仅记载了创刊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国内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对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民俗等都有广泛而全面的报道,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自创刊起就对东邻日本密切关注,不光关注日本国内发生的事件,而且对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发表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于日本的态度和观念。

中国自古就有观察、研究日本的传统。在中国的日本观研究中,近代中国的日本观尤为重要。因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都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时局的动荡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变化。同时,日本的强大和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对其充满了警惕和防备,中国自然会时刻关注日本的态势。

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登陆,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所杀,其他人被清政府送回国。这本应是由中国与琉球两个独立国家相互交涉、解决的事件,但是日本却借此策动了出兵台湾的阴谋。针对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民一事,中日两国于1873年即有相关的交涉。

1873年4月20日,日本使臣副島种臣抵达天津,在交涉其他事件的同时,日本以琉球为其属国为出发点,借口“生番”不服我国王法管辖,向清政府发难。1874年5月22日,日军在台湾琅矫(现恒春)登路,开始进攻台湾。清政府得知日军侵台消息后,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日本政府考虑到不能立即依靠军事力量占领台湾,又打算转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付给日本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的费用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台湾全部撤退。

1872年的琉球事件和1874年的侵台事件,使《申报》认识到日本军事实力的增强和侵略野心的膨胀,《申报》发表大量评论性文章,表达了对日本的鄙视、警惕。

一、轻视——“远不及我国劲也”

对于台湾事件,《申报》的评论坚信日本的国力远不如中国,其大肆宣扬国威,只是意在恐吓,而洋务派却不知虚实,竟被吓倒。由此可见《申报》对日本的轻视。

1874年4月17日,《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一文对日本的军事实力发表了评论,认为其不过是有一些先进武器,却并不应能够对这些武器进行充分利用。“该国近得西式之船,效西式之兵法,不过如此而已……东洋人且念及此理也,且不忘其己之为国不过区区,中国之为邦严严广大也。”该文认为日本在“用”上效法泰西,并不能改变其区区小国之地位。

1874年6月23日有评论称:“日本国于近数年来习练泰西兵法,仿造军器,购置铁甲船两艘,于是以为天下之长技尽在斯矣,然日本岂不知中国亦励精图治,因时制宜乎,犹以为我国不克与敌乎?”同年7月7日《东洋水师不敌中国》认为日本现有铁甲船两艘,名虽可惧,实际上并不可怕;1874年7月7日,《东洋水师各船》一文中详细列举了日本船舰之大小、功率、战斗力等,认为日本陆、海军皆“远不及我国劲也”。中国士兵“壮健十倍于东人”。

二、鄙视与愤怒——“倭性狡诘”“非王者之师”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日本一向被视为“蕞尔岛国”“东夷小国”。但1870至1874年日本的行为,尤其是侵台事件,显然冒犯了上述理念,因而引起了中国的极大愤慨。

起初,日本主动与中国修好,但条约达成后却迟迟不批准,后又忽翻前议,请援西例修约,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违约兴兵。如此出尔反尔,失信反复,使清廷深感受到侮辱。据《同治甲戌曰兵侵台始末》统计,台湾事件期间,各地疆臣奏折中,诸如“日本违约兴兵,心怀叵测”“倭性狡诘”“倭奴狡鹬非常”等愤恨之语出现的频率极高。薛福成也在给朝鲜官员的信中一再告诫他们,“倭人性情桀骜贪狡”“近察日本行事乖谬,居心叵测”,提醒他们不能不防日本。

虽然民众对立约、修约期间日本的反复多变不甚了解,但在中日交涉期间,日本的狡辩无信和侵台事实,国人却历历在目。因此,《申报》也发表言论,谴责日本对台湾的侵略行为。《申报》1874年4月17日的《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一文对日本的不义行为予以强烈谴责,认为其“既无列国相交之谊,且又失和好之心,乘势善行冀出我国之度外耳。……至其求新,而致于见嫌于己国之民,且遂起意称兵于我大邦之屏藩,以图输服,而兼并为塞怨计,是所谓义外之行,非王者之师也。”

日本在台湾杀戮众多,手段残忍,《申报》也对此表示了极度的不满和愤怒,认为日本这样做等同“野人”,不是文雅之国的做法:“乃东洋自称文雅之国者,则何为而效恶习于野人乎。东人自称取法于泰西,然岂会闻泰西有此习耶?”

总的来说,对于日本不守和约、蔑视中国的行为,《申报》感到极大的愤怒和震惊——“背违万国例法,莫有甚于此也,欺侮邻国,蔑视天朝,未有过于此也。”受台湾事件影响,“狡诈”成为日本人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标签,对于日本的做法,中国人深感受辱又充满鄙视。

三、侵台事件后对日本的警惕

台湾事件后,中国人在愤怒、震惊之余,对日本的侵略性和本国海军的落后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产生了警惕心理,并意识到增强中国海洋军事实力的重要性。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分析中国形势时指出,如今形势紧迫,“惟防日本为尤急”,认为“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办”。他向朝廷递交《筹议海防折》,力主筹办北洋。北洋水师的建立,与日本出兵台湾等相关事件不无关系。

《申报》创办伊始就颇为重视国际时事的报道,对中外交涉之要务,靡不毕载。在台湾事件发生前,《申报》中就有文章质疑《中日友好条规》的有效性,认为其不能保境安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隐约有所预测与感知。而当日本出兵台湾时,《申报》也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此举绝不只是为琉球人报仇而已,日本对中国的国土已有了觊觎之心。因此,1874年4月16日,《申报》发出警告:“东洋之兴师,其意仅在报仇而已乎,抑或尚有他图乎,未可知也;然则东洋之驻兵台湾亦有明证矣,所望尽心与国事者,其不可袖手旁观。夫泰西之立规也,遇边境或邻国争端之事,未有不以重兵调发驻扎界内观望,以备不虞也。”4月22日,《申报》又进一步指出:“日本藉此兴兵以窥伺中华边徼之地耳,处心积虑已非一日矣……”

《申报》敏感地意识到,日本的特殊举动,已威胁到中国安全。台湾事件发生时,中国的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茶地开展,伴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中受挫的自尊心也渐渐回升。但也正是在此时,中国人一向轻视的“蕞尔岛国”带着其明治维新后的成果出兵台湾,尽管此时日军实力与甲午时期相比还相差甚远,但也足以引起清政府和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深思,他们开始意识到日本军事实力的增长和侵略野心的膨胀。《申报》载文道:“既灭行凶番众兼毁附近数社,心之残暴不异凶番,且已擅犯我界,复屯兵于久為华民熟番聚处之区,似此掩耳盗铃,鹊巢鸠占。”同时,《申报》也开始重新认知日本的军事实力:“日本亦劲敌也,昔年西人与之构兵,已称其大有武勇,彼时日本尚以旧器敌西人之精器,已能奋然不惧死而争先,况今昔又有精器乎?”“向者蕞尔一国,不敢与四邻通,一旦易辙改辕,居然有以自强而不畏之强,且将有以制人之言。不但有以制一强,而并不难力制两强,嘻,何兴之速也。”在这种警惕之心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申报》发出了鼓励自强的呼声。

结语

侵台事件对近代中日关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日本和中国都有受到西力东侵的遭遇,这使得中日有了同盟以对抗外力的政治需求,“中日同盟”一度成为清政府的一个战略方针。1871年,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及《中日通商章程》。中国签订以上条规章程,是出于与日结盟以对抗西方的设想。但从日本方面来说,其订约的目的显然并不在此,而是打算利用清朝与朝鲜的宗属关系,与清朝建立平等关系,从而位居朝鲜之上,为下一步的侵略做准备。由此可见,清政府联日的打算只是一种幻想。台湾事件中,日本违约出兵,使清朝联日的想法破灭,对于日本的态度更加防备。晚清名臣翁同龢在日记中就说日本“阴而有谋,固属可虑”“穷而无赖,则更可忧”。琉球事件中,这种警惕和鄙视并存的心态在中国人中是比较普遍的。但此时,中国人终究觉得日本是小邦,无法真正和中国抗衡。这种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一直持续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

1871年和1874年,日本相继制造了琉球事件和侵台事件,这两起事件对中日关系影响深远。中国人在愤怒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和军事实力。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促使中国近代思想出现重要转折。战败后的中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重新为自己在世界格局中定位。

猜你喜欢
东洋琉球清政府
Majorana zero modes induced by skyrmion lattice
小院的夜·东洋画
郑和下东洋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东洋轮胎换名为通伊欧轮胎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