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章
伍蠡甫是繪画艺术家、学术大家,他不仅在西方文论研究领域有系统著作存世,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中国画论的研究,著述数量更为可观。
伍蠡甫出身名门,其父伍光建作为翻译界巨擘,专事西方文学、哲学著作翻译,伍蠡甫胞兄伍周甫、伍况甫,在翻译西方各类科学、人文著作方面,同样作出了贡献。可以说,伍氏父子四人的译作、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化、教育以及学术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伍蠡甫幼年即跟随当时已是国画名师的黄宾虹学画,后终其一生以绘事陶养性情。他从复旦大学文科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观摩研习历代名画达数年之久。后赴英国留学,又曾前往意大利等国考察欧洲艺术,抗战爆发后,他辍学回国,担任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任外文系主任、中文系代主任。其间,于1942至1949年应聘担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并应院长马衡之邀,数度奔赴贵州,观摩、鉴定由北京转移至贵州的故宫博物院所藏书画。
我因在复旦大学学习工作了35年,也曾有缘短暂地与伍蠡甫同住复旦大学第一教师宿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我有幸与伍蠡甫有数面之缘,包括登门拜访请教学业问题。1991年,我寓居张廷琛在复旦一宿的寓所近一年,历经春夏秋冬,与伍蠡甫也算短暂地做过邻居。但伍蠡甫高龄,因而无特殊事情,未敢轻易上门打搅过他老人家。其实,张廷琛101寓所离伍蠡甫住的那幢小楼不远,也就是三四十米远的样子,中间隔着一小片空地,空地上蜿蜒着几条小径,伸向不同栋楼。开窗伸出头去,即可看到伍蠡甫那幢小楼。天气晴好临近傍晚时分,沿着一宿东北角蜿蜒至西大门的小径进出时,常可看见伍蠡甫拄着拐杖,坐在他家小楼北门口小径上放着的一把椅子里,先生双眼望着西下的夕阳,身前身后是面积不大的菜畦兼花圃。在我的眼里,伍蠡甫这一侧影,饱含诗意。“人生如寄”,这侧影,浓缩着一位寄寓自然、人世的艺术家、学者漫长一生的求索。这侧影本身,就是一幅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之绝妙写照,因而至今仍然活灵活现在我的记忆中。
作为伍蠡甫的私淑弟子,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方向,与伍蠡甫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有着紧密的精神纽带联系。
记得1979年大一大二之交,伍蠡甫主编的《西方文论选》上、下册新一版,分别于该年6月和11月面世。巧得很,朱光潜新版《西方美学史》上、下册的出版日期,也分别是该年6月和11月。我手头至今拥有的《西方文论选》上册,就是197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79年7月,大学一年级生活结束,我在暑假没有回家,从校图书馆借了些书,想好好用一番功。后在新华书店购得《西方文论选》上册,记得曾硬着头皮,似懂非懂,一篇一篇地啃着里面的选文。秋冬之际出版的下册,未能在书店及时购得,是后来从校图书馆借阅的,时间约为1980年春季学期。当时闹“书荒”,新书上架不久即脱销现象时常发生,尤其是西方文学名著。我个人购得《西方文论选》下册,已是1984年第六次印刷,印数竟达109500册。
1987年冬,我参加了198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开始进入复旦深造,并数次于府上拜见伍蠡甫,在业师夏仲翼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并有幸顺利留校工作,所有这些,可以说均与本科时学习伍蠡甫著作对我所起的精神引领作用不无关系。
伍蠡甫在中西绘画艺术以及中西画论研究领域之所以能作出杰出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绘画艺术的实践家,有着丰富的绘画经验;其次是因为他能融通中西文学艺术理论,对中西画法及其源流,对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和画论家,均能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会心独到,并加以明白晓畅的阐述,使绘画艺术和画论研究的批评话语形态,走出传统画论那种迷离含混的语言表述成规。在这个意义上,伍蠡甫的著作是中国传统画论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典型范例,是中西画论比较研究的绝佳教材。
(作者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原文节选自《伍蠡甫中国画研究文集》总序,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