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旅 徐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改革与精细化管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的上升潜力与韧性,政府相关部门应树立创新精神,合理运用社会行政改革手段,积极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管理的有效协调,积极构建统一完善的公共管理系统,明确协同发展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举措,快速解决经济建设及公共管理层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
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事业的核心内涵也会各有不同。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公共管理制度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树立公共管理创新意识与思维,深入分析新时期公共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彰显公共管理制度对社会经济整体建设工作的促进作用。公共管理创新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完善的制度体系可对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评估,帮助相关部门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与限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全局角度入手,全面推进公共管理改革创新氛围塑造,并进一步加强全员创新意识培养,转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与精神观念,彻底舍弃陈旧的服务体系与工作方法,全面凸显公共管理工作对人的尊重,凸显人在公共管理环节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法治工作体系建设与公共管理服务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优化调整,认真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各项需求,持续优化工作流程,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工作天然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征。对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从公共管理制度角度入手,精准把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细化公共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活动,从而全面落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
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總量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社会生产水平与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因此,经济总量的实际增长状况是评价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的关键指标。如果经济总量实际增长过于缓慢,则说明经济建设工作本身存在不足。在推进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要重点关注人民的生活品质,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方可真正展现经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当其经济发展至一定高度,为避免市场环境混乱,确保每一位公民均可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必须建立起高效且严谨的公共管理体系。公共管理体系涵盖国家机构、各类非营利组织与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其自身不断革新,也可为社会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改革公共管理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要手段。
经济基础是政府机关推进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前提。对于公共管理而言,其重要任务就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如果缺乏经济基础支撑,公共管理改革工作将困难重重,其最终改革成效与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共资源也越发丰富,公共管理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可进一步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可见,政府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公共管理创新实践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始终没有停下改革步伐,各项新措施与新模式不断落实。但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公共管理创新实践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类似“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科学调配”的问题,对公共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创新得到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帮助与支持还不足,受此影响,我国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始终存在管理主体欠缺的问题,管理效率也有待提高。
部分公共管理人员采取管理措施时,依旧以传统思想为指导,部分管理模式相对死板、部分管理工作依旧以强制手段开展,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思想与新观念。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入,并开始主动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在此期间,如果公共管理主体未能及时转变管理思维,未能充分利用公众力量优化管理模式与措施,则公共管理工作的执行效能也将大打折扣。
近些年,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管理工作的热情正不断提高,但多数主体对经济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缺少足够了解,由此也造成公共管理工作的资源整合效能及潜在优势无法彻底展现。因此,想要实现社会及经济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有效整合各方要素,加快构建更为完善的公共管理体制。要明确管理制度与管理章程,借此对公共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全面提升管理效益。但我国公共管理在体系构建层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跨区域的公共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加之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域众多,进一步增加了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各项诉求,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对各个行政区域的各项资源要素进行科学调配,解决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协同发展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策略
形成法治思维,并将其与公共管理工作相结合。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依法进行行政管理已成为大众的基本认知。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人员也要具备法治思维、注重法治建设,积极推动理念的改革创新,及时处理公共管理环节存在的隐患与缺陷。推进法治建设也可以提升公共管理的运行效能,确保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法治建设,合理研判公共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改革公共管理事业、创新公共管理手段,持续推动公共管理事业健康发展,为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法律基础。
注重体制建设,从根本上优化公共管理监督制度。为进一步优化公共管理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相关部门应从公共管理体制入手,着力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管控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章程的潜在价值。在各项制度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问题,以解决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项发展需求为工作目标,严格落实公共管理监督制度,提升各类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在完善公共管理制度过程中,也要注重面向社会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并分析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制度建设的各项诉求,从而保证制度优化结果与时代发展同步。
树立现代化创新思维,积极采取创新型公共管理手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展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因此,公共管理主体应从实际角度出发,依托公共管理制度与现代化公共管理创新思维,优化管理措施与工作机制。首先,各类政府机构应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而找到更有效的协调发展路径。其次,公共管理活动本身应面向社会公众、关心公众权益、维护公众利益、解决各类公众问题。此外,公共管理手段不仅要具备创新性,更要具备可行性。
进一步展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效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主体相对单一,这也造成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公共管理工作与社会各界息息相关,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共管理工作现状,相关部门必须激发各方力量参与公共管理工作,尤其是各类非政府组织与机构。具体而言,非政府组织是一系列非营利性组织与团体,这些组织具备较为明显的公共管理聚集性特征,且覆盖面较为广泛。因此,这些组织与团队可对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助力,能进一步展现公众力量对公共管理各项事务的监督与引导作用,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
积极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政策环境,消除公共管理发展隐患。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完善管理制度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政策环境,结合实际协调公共管理与经济发展,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整体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创新管理效能,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重塑理念与思维。与此同时,公共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效引导与扶持,营造更高效率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为广大农民提供更有力的发展保障。
公共管理应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其关键在于公共管理主体自身应实现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创新、树立法治思维、完善公共管理监督制度、改进公共管理手段,并充分利用公众力量,及时发现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需求出发,寻找更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