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曌
[关键词]模式创新;附加值;市场机制;风险防控;流程闭环
随着我国第二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划分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系统化、综合化,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产业细化、延长度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二者相得益彰,最终形成一条完整、丰满、有机的全产业链。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环境保护日益加大,企业竞争日趋加剧,高耗能、高排放、低能效、粗放型的冶炼加工企业,如何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成为新世纪不可或缺的工业企业重要一环。本文将以冶炼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自我革新展开初步探讨。
近几年冶炼企业由于受国内、国际环境影响,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甚至有的企业出现濒临破产边缘。面对如此现状,企业如何找准定位、破解难题、自我革新,蹚出一条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1. 冶炼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冶炼企业对产业链较为完整的资源类企业而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产业衔接作用。产成品、半成品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物料复杂,是资源类企业做大做强必不可少的产业环节。从经济效益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上游原料的附加值,为实现一级市场的资本运作提供必须的产成品,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利润的目标。二是能够保障企业流动资产活力,借助一级市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可以通过富有科技含量的产成品向下延伸到达市场需求,衔接上下游、贯通产业链、丰富产成品多样化,实现大企业整体规模效益。四是通过上下游产业的有机衔接,企业从整体上可以采取合理的税收规划,为企业减少赋税。五是冶炼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税源,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1]。
2. 现状与困境分析
冶炼企业属于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型、耗能型、高排放型低端产业,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國际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压力等多重影响,面临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冶炼企业如何突破内外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在行业内脱颖而出,方可有立足之地。下面将围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1 经营模式老化
冶炼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多是来料生产加工型企业,效益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工艺改进、设备耗能指数下降,管理精细化、降本节流等方面,没有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大的空间寻找出路,因此未能突破红利应享尽享的窘境。下一步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必须围绕经营模式创新,改变来料加工生产经营模式,实施“来料生产+自主经营”的创新经营模式,为企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型的经营之路[2]。
2.2 机制缺乏活力
2.2.1 缺乏灵活的用人机制
在企业运营方面,特别是面临生产环节分工细化的国际国内形式,需要切实懂生产、懂经营的双面型管理人才,特别是需要将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充实到经营队伍。企业沿用至今的老一套用人体制,缺乏自主创新及与之配套的绩效激励机制和岗位管理机制[3]。
2.2.2 经营意识陈旧
大多数冶炼企业在资产配置方面仍采取负债经营为主,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以资产抵押换取银行贷款,进行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长此以往,由于缺乏长效的资金保障和债务转换机制,致使企业受外界因素干扰较为突出,容易出现被“卡脖子”现象,从而造成被动生产、经营亏损的局面。
2.2.3 缺乏技术改造的品牌意识
大多数冶炼企业的技术改造停留在冶炼工艺提高、降低耗能、降低排放、提高综合回收率等技术改造方面,未能就提高产成品、半成品甚至物料的技术含量向品牌运营方面做文章,向市场需求预期做文章,以至于企业的产成品、半成品、物料受市场波动而寅吃卯粮。
2.2.4 缺乏自我发展保障机制
大多冶炼企业在原料的来源、产成品、半成品以及物料销售方面,仍然采取传统的产、供、销生产经营模式,缺乏抗外界打击力的自我供给机制、销售保障机制和自我循环保障体系。
2.3 缺乏一级市场意识
冶炼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缺乏将科技创新与产品溢价的真实价值以有效资产方式体现于市场。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以及研发的科技含量,不能实现以其为转移定价的产成品、半成品以及物料实现溢价,不能发挥一级市场的直接效用,不能实现在短期内促成市场供给,不能实现一级市场的资本筹划,不能实现投入的快速回笼,导致拉长资本投入时间,加大投资成本。
2.4 缺乏风险防范
冶炼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产、供、销方面缺乏对冲机制,造成囤压、负债加剧等风险。在关联交易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造成交易风险。在税收方面,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在原料购置开具增值税方面,容易引起异地转移视同销售税务风险。
3. 生存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冶炼企业如何摆脱上述困境,在深入调研其生产、经营、管理、工艺等全过程后,针对现状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判定,从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再造流程、架构职责、资源配置、计划控制、冲突解决及督导激励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冶炼企业下一步发展方向[4]。
3.1 转变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模式
理念的转变往往是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将其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变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本次研究的首要问题。即将企业生产经营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观,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的营运模式,转变过去传统的产、供、销生产经营为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
3.1.1 实施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
根据企业发展的微笑曲线理论,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永续经营。冶炼企业在资源类全产业链企业中属于加工类企业,位于产业的中低端,属于毛利率较低的产业类型,如何能够稳定发展,取决于经营模式的革新(图1)。
如图,左边是矿权及矿权开发产业,高附加值区域、偏上游,是基础研究、技术应用、技术与资本密集型区域。右边是矿产品终端产业,也是高附加值区域,是行销、品牌、服务、信息与管理密集型产业。中间是制造加工环节,低附加值,是劳动密集型区域,虽然毛利润并不高,但有助于提升就业率。很显然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往左右两端渗透,中游冶炼企业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如此便为产业链的完善创造了可能性。
3.1.2 转变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冶炼企业还不具有上下游产业一条龙的生产经营状态,基本是保持来料加工生产经营模式。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入手点是重塑财务管理目标,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引进冶炼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转换之中,为企业创造有机配套的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将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保持企业总产值最大化,保持利润最大化、保持资本利润率最大化及保持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奠定坚实基础[5]。
3.1.3 转变企业评价指标与经济效益关系
冶炼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转变之后,如何保障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首先,明确最佳资本结构,改变企业资产结构现有模式,以发挥负债资金的双重作用为出发点,通过一级市场,合理利用负债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并使负债比率保持在风险防控范畴。其次,运用金融工具直接性原则,开拓一级市场,灵活采用证券、股票、债券、股权的长短结合效用、保障企业周期运转,有机循环。最后,通过二级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用其最大化效用组合,保障企业长短期资金的正常调度,并使其发挥本身利润最大化的功效[6]。
3.1.4 强化企业产品附加值的理念,建立企业品牌意识
立足企业经济效益要提高企业产品、中间产成品、物料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过程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企业品牌意识,强化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企业无形资产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从而加大企业的信誉度和品牌度。
3.2 创新运营机制
冶炼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如何保障人财物三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用。
3.2.1 创新人才管理制度
冶炼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发生转变之后,生产要素中如何创新要素组合并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必须要求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采取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市场进行有机衔接,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首先是人员的职责与管理要实施责任明确,监督到位,建立奖罚分明的人才管理制度。其次是激励措施必须引入期权激励和股权激励机制,达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目的。再次要建立诚信和担当的有效监督机制,保护人才、使用人才并应用大数据分析建立诚信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纳入数据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建立一套客观、完善的监督体系[7]。
3.2.2 创新财务管理机制
冶炼企业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突破制约因素,必须在财务管理中突破传统意识,通过企业财务要素的合理组合,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基础上,采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有效组合搭配,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总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营运资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现金流量都是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目的是保障企业充盈的现金流量,减少企业发生偿债危机或支付困难所产生的风险,保障企业资金能高效地运转,使其效益最大化,保障企业价值的增长[8]。
3.2.2.1 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要避免三个问题。一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二是要反映出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克服不便于横向比较的缺项;三是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使其合理化应用控制在风险防控范畴;四是要考虑全产业链毛利率水平,一般上游矿权及矿业开发,企业毛利率是80%以上,中游制造环节,毛利率一般是30%~50%之间,下游产业品牌溢价能力也是很强悍的,毛利率一般在60%~90%之间。
3.2.2.2 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
设定企业在产成品、半成品及物料溢价情况下,股权融资期间每股收益与普通股股数的比值,首先要保障投资者投入资金获得回报的能力。其次要统筹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避免短期行为可能导致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3.2.2.3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体现其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而且要设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达到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的出发点,可以实现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出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在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基础上,充分利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统筹安排融资的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同时也反映出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越大,而且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2.3 创新产供销流通渠道
实施原料采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效组合,实现产成品、半成品和物料的供给保障以及对其的保值及预期收益。二级市场主要采取大宗期货的方式进行。首先我们要扮演两个身份,一个是交易者,一个是现货商人。作为交易者,采取作多交易和做空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期货合约交易与现货交易,保障原料来源的基础上,实现交易的预期收益,将交易风险降锁定到最低限度。另一个身份是现货商人,作为现货商人要采取做多套期保值與做空套期保值相结合的方式,应用现货和期货的价格往往同涨同跌套期保值的原理,在保障原料供应的基础上,减少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的大宗产品采购价格波动与现货销售不相匹配致使企业亏损,实现产成品、半成品及物料的保值,并达到预期收益。
3.3 加大科技创新、深挖企业软实力建设,创新品牌意识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原动力,是强国兴企之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本,也是企业健康发展之本。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3.3.1 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体现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3.3.2 科技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活力,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的更新迭代,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立足市场,赢得市场。
3.3.3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的能力,对企业而言,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科技水平,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发掘市场,发掘消费者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占领市场;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综合回收率,深挖回收品种;通过两级市场创新机制,延长矿种的产成品,提高衍生产品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改进工艺等,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
3.4 防范风险
3.4.1 税务风险
充分利用税务政策中科技含量降低赋税条例,以科技含量取得税收的减负,统筹税收政策,降低税收比例,统筹税务规划,合理纳税[9]。
3.4.2 金融风险
相关的法律法规、资产管理法规、投资政策等一方面在各种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过程中,其必须保障于企业运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在控制融资杠杆风险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导致的现金流风险方面、资金使用时间风险方面、利润绝对化导致企业评价片面化风险等方面充分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3.4.3 督导缺位风险
先进的管理机制必须有长短期发展规划做指导,配合强有力的督导机构,进行有效的跟踪梳理,做出客观的原因分析,集中全力进行突破,做到责任到岗、问题到人、措施到位、目标到站。
3.4.4 流程缺位风险
为保障企业良性运转,必须建立每个运营环节明晰的业务流程及配套的衔接流程,形成经营、流程、监督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防止个别运行环节出现差错引起系统性阵痛,导致出现系统风险。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能、低技术含量及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立足产业链全过程,统筹市场经济各要素,转变思想,自我革新,蹚出一条全新发展之路。一方面从自身内部做起,调整结构、加大产业技术升级、节能降本增效,防化经营风险、创新财务制度管理、科学布局税收规划,严密流程管理等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外围,将传统的来料加工向上游要附加值,通过一级市场实现原料及产成品、物料加工技术升级,向下游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走品牌营销之路,实现企业强有力的资金、资源保障。并不断深化软环境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制度建设、转变经营机制,为冶炼企业发展提供软实力保障。